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中学生读写》2008,(8):10-11
<正>冷千姿,射手女。1986年末出生于南方一座小城,现就读于天津商业大学。2005年暑假开始创作生涯,2006年先后在《萌芽》《今古传奇》《花火》《悬疑经典》《心跳小说》《幻界》等杂志发表文章五十多万字。现任蔡骏《天使侦探社》杂志名誉主编。已出版悬疑小说系列"光明古卷"的第一部《光明古卷:玛雅咒》。  相似文献   

2.
小说作家何玉茹就应该受到关注。她的小说如果拿出一篇来似乎不那么振聋发聩,但是把她的小说垒加起来,就异乎寻常了。就象卞之琳的诗《断章》一样,就每一句讲意味淡然,但一句句组合起来,诗味则焕然生彩。一如何玉茹温和的性格,她的一系列小说似乎不愿风起云涌,大轰大嗡。她似在“小桥、流水、人家”中来现实地寻找自己的小说世界,来开拓现代意识的审美把握和对民族哲学精神的认同,在漫不经心中,树立起自己的作家形象。  相似文献   

3.
高考特区     
来信敬爱的老编们:你们好!高一时我和《中学生阅读》高中版相识了,仔细品读这本杂志后,觉得里面的文章妙趣横生,给人一种陶冶情操的美感。到了高二,《中学生阅读》高中版成了我必读的杂志,同时也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让我深深地爱上了文学,并小有收获(在读者俱乐部发表文章两篇)。  相似文献   

4.
《红领巾》2010,(1):35-35
莫里斯·杜恩,1918年生于巴黎,十八岁便开始在文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46年正式展开文学创作生涯,1948年凭小说《大家庭》获得法国著名的龚古尔文学奖。1955年开始创作《该死的国王》系列小说,该系列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为他带来了国际知名度。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知道吗?其实到今年五月那期,《新干线》所以出的杂志就有整整100期了!!你在问都有什么?总之……恩……就是《新干线》加上做过一年的《原色》和《新干线小说》,累积起来到五月就整整100期了,我们从三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了筹划,准备在杂志总数100期的时候出一本特别纪念增刊。几经研讨,最后决定,做一本我们很少涉及的,集中35位日本最一线插画家的大专辑!!  相似文献   

6.
王剑 《河南教育》2006,(7S):16-16
我的写作缘于一种崇拜。小时候,邻村有个同姓的叔叔,是个民办教师,业余时间常喜欢写点诗歌或小说什么的,发表在《牡丹》杂志上。那时,我对文学不是很了解,但对能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人却充满了无上的敬意。后来,在我的周围不断出现文学青年,有谈论小说的,有写小文章的,有写诗的,他们的追求和尝试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后来就上了大学中文系。  相似文献   

7.
读者心声     
2000年大学毕业之初,就开始订阅《教师之友》,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杂志,在《教师之友》发表文章成了我的梦想。后来,《教师之友》改版为现在的《教育科学论坛》,而我也为了自己的梦想始终追随《教育科学论坛》,努力多年,不离不弃,终于在前不久一了夙愿。  相似文献   

8.
读者心声     
2000年大学毕业之初,就开始订阅《教师之友》,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杂志,在《教师之友》发表文章成了我的梦想。后来,《教师之友》改版为现在的《教育科学论坛》,而我也为了自己的梦想始终追随《教育科学论坛》,努力多年,不离不弃,终于在前不久一了夙愿。  相似文献   

9.
<正>小主持人:老师,今天你拿的这张图片是位女作家吗?她是谁?主讲老师:这位女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她就是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听说过她的名字吗?全体同学:没有。主讲老师:没听说过她的名字?一定有小朋友读过她的一篇著名儿童小说《小橘灯》。小主持人:哦,想起来了,这篇小说我看过,写得可好了。老师,今天就讲这篇小说吗?  相似文献   

10.
一日,我刚下课走出教室,突然听到校门口有人大声喊:"宋老师,有你一封信。"哦,是邮递员在喊我。走过去一看,呀,是一个大信封。我忙拆开,顿时愣住了——是一本小学版《山东教育》杂志。难道我在《山东教育》上发表文章了吗?边寻思,边迫不及待地打开杂志浏览。突然,《由拉手刹、摘空挡、下车想到的……》一篇熟悉的文章映入我的眼帘,呀,我的文章!我在省级正式杂志发表文章了。一股兴奋激动  相似文献   

11.
钱汉东 《新读写》2008,(9):50-51
丝丝,本名吴丝丝,是本刊2005年5月号“新人物”,那期杂志刊登了她的充满蓝色忧郁的小说《鲸》,她的照片还上了封面。汶川大地震后,丝丝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写了一部反映地震后中学生心灵成长的小说。丝丝说:“我要感谢这本书,让我成长,让我更加珍爱身边的人,让我去爱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让我懂得原来活着就已经是最幸福的事情。”本刊主编钱汉东为她的小说写了序。他在序中说:“生活在幸福之中但并不意识到幸福的同龄人,读了这部小说一定会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     
《母亲和小鱼》出自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的散文集《波西米亚楼》。在大家的印象中,严歌苓以写小说闻名,她的主要作品《天浴》《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少女小渔》《第九个寡妇》等在读者中间广为传播,且多被改编成电影,轰动一时。可能正缘于此,她的这篇回忆家人的散文,读起来也颇有几分小说的意味。作者在文中着重回忆了母亲和父亲这两个人物,将他们串联在一  相似文献   

13.
悄悄地长大     
俗话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在浩如烟海的书刊中,总有那么几份书刊,是你的良师益友,令你爱不释手。每次翻阅《人民教育》,闻着油墨的芬芳,我倍感亲切和温暖。因为,在她的关注下,我正悄悄地长大,那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在我的心目中,像《人民教育》这样高贵的杂志是应该怀着敬畏来拜读的,因为在这本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向来都是领导、专家、学者,至少也是各地的名家名师。有位从事科研工作的老教师曾经对我们说,要是能在《人民教育》、《教育研究》一类的刊物上发表文章,那是需要水平、需要实力的。因此,我只顾埋头工…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的成名小说《裸者与死者》出版于1948年,至今已将近50年。这部小说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炮打响,引起了轰动。《纽约时报》书评权威奥维尔·普雷斯科特(Orville Prescott)在1948年5月7日,也即小说出版没几天后就发表文章,称《裸者与死者》是他所读到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象最深的作品”,并预言梅勒将成为一位了不起的大作家。第二天,另一位书评专家马克斯韦尔·杰斯马(Maxwell Geismar)在《周末评论》上说:“正  相似文献   

15.
没有人知道《中文自修》能带给你什么。请不要诧异作为这份杂志的主编,我竟然给出这样一个答案。还是让我用一个故事来说明吧:很多年以前,一个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文青",被分配到了一所高等院校工作。领导告诉她:你那些涂抹的小说都不能算作科研考核的内容。于是,她很想发表点貌似"科研"的东西。《中文自修》杂志接纳了她。当时它是一本自学考试的辅助刊物。1984年4月和1985年3月,她连续在《中文自修》上发了两篇文章,这成了她从事"科研"的开始。之  相似文献   

16.
论女作家肖红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在三十年代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斗争旋涡中成长起来的一位颇有成就的女作家。她用自己的作品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宝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在人世间仅度过三十一个春秋的萧红,她不足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却是值得骄傲的,她留下了近八十万字的文学遗产。特别是她的小说创作更是富有成果的。自三十年代初开始,她便相继发表了《弃儿》、《王阿嫂的死》、《生死场》、《小城三月》、《呼兰河传》、《马伯乐》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小说,特别是继著名的《生死场》“给上海文坛一个新奇和振动”之后,她又在《呼兰河传》中表现出了她那夺目的思想和艺术光彩。她选定了“五四”以来由鲁迅所  相似文献   

17.
我的写作缘于一种崇拜。小时候,邻村有个同姓的叔叔,是个民办教师,业余时间常喜欢写点诗歌或小说什么的,发表在《牡丹》杂志上。那时,我对文学不是很了解,但对能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人却充满了无上的敬意。后来,在我的周围不断出现文学青年,有谈论小说的,有写小文章的,有写诗的,他们的追求和尝试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后来就上了大学中文系。那时候,诗歌在校园里非常流行。铁塔湖畔,古城墙边,到处都有人在忧郁地谈论诗,在比着写诗。同学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常常是“有什么作品啊,发了几首啊”。这几乎就成了一种逼迫。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不写点什么…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的人生,就像是一本小说。有欢笑、也有悲伤;有开始、也有结束。从《恋爱小说》里走出的李恩珠,在2月22日那天,草草地结束了她25年的短暂人生。不久前她在与梁朝伟拍摄杂志封面时,曾这样说:“我天生也是孤僻的性格,我们很相似,所以更孤独,更艰难。没办法才做演员的吧!”在她的有生之年,她带给了我们一部又一部的好作品。我们在惋惜这样一位出色的演员离开我们的同时,也祝福她在天堂里,可以抛开所有的烦恼,永远快乐!  相似文献   

19.
情调哀伤、幽怨,这不只是庐隐小说的读者和研究者对庐隐小说创作较为一致的看法,同时也为庐隐自己所承认。在《庐隐自传》中,她说:“我简直成了一个悲哀的叹美者。”统观庐隐的小说创作,从最早出版的《海滨故人》到三十年代问世的《归雁》、《女人的心》,其中创作集《曼丽》虽然曾露出“转向”的端倪,但“庐隐她只在她那‘海滨故人’的小屋子门口探头一望,就又缩回去了。”所以,就总的倾向看,哀  相似文献   

20.
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两位物理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首次阐述了无线电信号可以在两个星球之间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