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翻译理论研究将其层面延伸到文化系统,关注影响翻译活动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从译者选材到译作出版各个阶段都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甚至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特殊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历史,这一时期鲁迅的翻译反映了时代的主体文化,促进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根据鲁迅的翻译选材,探索主体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并由此揭示身处全球化背景下的译者应该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和梁实秋有关翻译选材方面有过激烈的论争,而论争受到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跟二者的个人意识形态因素更为密切,本文主要从二者的翻译选材入手,分析主流意识形态与个人意识形态较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翻译选材独辟蹊径,风格迥异自成一家。从“别求新声于异邦”到“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鲁迅的翻译思想走过了从以文学启蒙国民思想到以文学为革命服务的艰难历程,经历了翻译文学化、翻译文化化和翻译政治化三个阶段。他的翻译从根本上说归属功能翻译,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文字之间的转化,而在于要完成社会与历史所赋予他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翻译研究更多的是注重译文与原文的语言层面之上的对比,而操控派是从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的宏观视角去探索。文章简要分析了操控派提出的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其对鲁迅先生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翻译不仅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两种文化之系统之间的冲撞与磨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翻译时所处的文化背景受到更多关注。从译者选材到译作的出版的各个阶段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甚至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特殊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身处这一时期的鲁迅翻译在选材不断变化,体现着主体文化的要求,具有密切服务于现实实践的品格。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指导制约着翻译原文本的选择。在翻译选材过程中常常是几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同时发挥作用。对意识形态与翻译选材之间的紧密关系进行了描写与分析,阐述了意识形态与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探讨主流意识形态和个人意识形态对翻译选材的影响,来为实际的翻译选材提供积极的指导。与此同时,翻译选材又对意识形态产生反作用与冲击,为旧意识形态的巩固,新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其多元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直到今天,国内翻译界对于鲁迅的翻译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如部分学者认为鲁迅的译文“信”有余而“达”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翻译选目中的“弱国情结”、翻译理论中的启蒙翻译文化观、“硬译”的方法论和“重译”的翻译路径,从翻译的历史语境视域出发,指出以上观点是从单一文化语境来看待鲁迅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结果。本文提出鲁迅翻译理论的目的绝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其“硬译”的翻译方法是他的翻译目的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由于近代以来中日文学的特殊关系和鲁迅的留日经历,导致其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传播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相应的研究也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成果。总体上讲,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代表了整个鲁迅海外相关研究的实绩;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可谓精彩纷呈,译者对他的关注热情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从未减退;而日本学者和普通读者对鲁迅多是正面的评价和接受,产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鲁迅研究专家;随着史料的发掘和研究方法的丰富,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也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学界更加关注重要日本学者对鲁迅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梳理鲁迅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研究状况,可以为当前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经验和参考,从而建构更加和谐的中外文学和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9.
鲁迅和韦努蒂分别是东西方异化翻译的倡导者,本文对二者的异化翻译观进行了比较。鲁迅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在异化的实质和传达方式、视翻译为一种政治和文化行为等关键特征上很相似。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语境不同,他们的异化翻译观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区别,鲁迅异化翻译的目的是改良汉语和救国,而韦努蒂异化翻译的目的是要抵抗西方的种族中心主义、文化自恋和政治、文化霸权;韦努蒂系统、全面、深刻地探讨了异化翻译,而鲁迅所提出的异化观称不上系统,多散见于他的译序、通信及论战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鲁迅一生中的代表性事件和他部分翻译代表作为例,分析概述了鲁迅先生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思想,旨在引起翻译工作者对鲁迅翻译作品和翻译思想的重视及学习。  相似文献   

11.
自翻译伦理提出后,传统的翻译批评因满足于解释原文与译文差异的翻译研究逐步受到诟病,转而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将翻译看成译者的一种再创造的选择性行为。以翻译伦理模式为参照,宇文所安英译中国古代诗歌时,再现伦理使译文变得"真"、"信";服务伦理体现翻译的功能性;交际伦理强调译员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基于规范伦理对翻译行为和文本提出了基本规范,让译文具有更高的"透明性"。  相似文献   

12.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视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文是译者对其生态翻译环境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结果.以此理论为基础,探讨旅游外宣英译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指出在旅游外宣英译中译者应在参照译文可接受性的基础进行多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具体主要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才可能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相对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论鲁迅如何处理翻译的几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翻译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已被淘汰,有的仍具生命力。鲁迅翻译的得与失,不仅跟他的外语、汉语修养有关,也跟他在特定时代的文化追求分不开。如何处理译者与读者的关系、译者与作者的关系以及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关系,鲁迅在这方面费尽了心思。他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功能对等的翻译要寻求原文同译文在语义上的最切近和语体上的自然对等。旅游文本的翻译注重文化的交际和传播,在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到译文的功效。本文主要分析了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原理,结合甘孜州旅游文本的功能特点,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甘孜州旅游文本翻译指导理论的可行性,提出了译文行文自然,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语义优先,自然对等和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反应相似的三大翻译原则及标准,并采用释义、类比和改译三大具体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儿童代表一个民族的"未来",鲁迅一生都在关注中国的儿童.在他的译作中,与儿童有关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内容涉及儿童的地位、儿童的教育和儿童文学.本文细致考察了鲁迅所译相关的全部译作,由此探讨鲁迅特殊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英汉翻译中,字词的译法至关重要.对字词进行深入的分析、相应的选择,方能做到巧译,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7.
翻译及其翻译标准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跨文化互动的研究。“杰罗姆模式”主张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强调词与词的对应翻译;“贺拉斯模式”主张译文必须忠实于其“顾客”,强调协商是翻译过程的核心概念;“斯库勒马切尔模式”主张“异味”翻译,强调为读者保留原文风采。而一般翻译标准则强调“忠实”与“通顺”。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中,译文必须体现原文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内容和语言应该忠实于原文;同时译文还必须满足读者易于阅读理解和欣赏的需求,在其翻译技巧或方法的应用上不拘泥某一种固定模式,而要考虑到其变通性。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它是基于译者对原文意义解构的基础上完成的,而且译者的原有认知影响这一认知活动过程.无论是译者对原文和作者意图的解构,还是译者的原有认知基础都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为例,分析以上两种因素如何影响文中有关伊斯兰教和阿富汗词汇的翻译,得出:主流社会文化意识影响着译者的社会文化认知,从而操控着翻译过程;译者对原文和作者意图的解构决定着译作的成败与否.提出翻译文学不能一味地迎合目的语读者而忽略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9.
按照译本的翻译形态,《诗经》向西方翻译的演进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17至18世纪末)、确立阶段(19世纪)、转型阶段(20世纪初至80年代)、逆译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译者身份、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与传播效果等方面均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呈现出继往开来的发展脉络与分期特色。  相似文献   

20.
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从文献看,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的研究已不少,但把它应用于古诗英译方面的探讨还不多见。文章拟从韩礼德的人际纯理功能入手,分析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卷首诗的几种英译文,希望通过讨论来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