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下手。有时候,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常常听到学生这样感叹:哎呀,这么简单,我怎么就想不到呢?也有的学生觉得平时学得还不错,但到考试的时候,成绩却不好。家长也说:我家小孩,在小学数学得满分,初中得高分,到了高中得个及格分就不错了。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进入高中后,由于不适应高中后数学教学。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数学成绩不及格,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甚至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本文将对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困惑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调查刚刚上高一的学生,很多学生谈到他们的失落:初中每次不下八九十分,高一时却总是六七十分,有时连及格也难以保证,因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的情况呢?我倍感疑惑,学生不适应高中的数学的教学要求,学生不适应高中的数学的教法,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是普遍性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教学效果是数学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在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在加强基础训练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正是长知识的黄金时期,然而,他们虽说是中学生了,但绝大多数学生的感觉、知觉、注意等心理特征,大多仍保留着小学生阶段的种种特点,他们记忆力强,好模仿,富于想象,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可塑性强,但他们的思维仍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形象思维,更多的是需要抽象思维,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以为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高中数学是建立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初中学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很多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  相似文献   

5.
史晓艳 《贵州教育》2011,(24):31-32
在30年的“初中——小学——初中”的教学历程中,特别是近些年来在城乡结合地域的中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我经常遇到以下情况:30%至40%的学生在小学时成绩较好,但跨入初中后便觉得思维方式不适应,跟不上,往往一个学期后成绩就明显下降;这个现象和问题在城乡结合地域的初中尤为突出:初中第一个学期后,部分学生就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从中等职业学校入学学生的摸底测验情况分析,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未达到应有水平,约有30%-50%的学生数学成绩在40分以下。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上看,“自觉型”的极少,“懒散型”、“贪玩型”居多;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自制力较差,自我认识模糊;从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看,初中阶段学习数学应该达到的基本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处于较低水平。有的学生数据处理、计算、分析、判断、推理与证明的能力未达到应有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初中学生学习英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学习兴趣浓,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成绩就会越来越好;相反,有些学生上课无精打采,缺乏学习动力,成绩就越来越差。即使学生普遍在小学学过英语,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随着初中科目增多、学习内容加深,到了初二,  相似文献   

8.
在近20年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常常听到家长、学生埋怨:小学数学成绩不错,怎么到了中学,数学成绩却每况愈下.不少学生成绩下滑很严重,有的学生甚至在20—30分左右,我在对这些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及对学困生进行帮助时,感到导致学生低分的原因绝大部分是由于没能掌握有理数运算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如某高一(1)班,是年级的一个重点班,每一个同学都是经过中考选拔进来的成绩优秀的学生,但在前段时间的一次数学测试中仅有5个同学及格,最  相似文献   

10.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每当一次检测结束后,任教者总要发出感叹:“数学怎么这么难教?又有这么多人没及格。”当然不是每一个不及格的学生都是数学学习的落后者,但确有不少的后进生需要我们去抚慰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人是一位初中数学教师,经常听到一些学生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在小学时数学成绩不错,为什么上了初中数学成绩就不好了呢?面对许多小学数学成绩的佼佼者沦为初中数学学习的失败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利用数学学习情感调查问卷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6个维度进行调查.发现:在自信心维度方面,除了不及格与及格等级之间均值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成绩等级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在成功态度维度上,除了良好与优秀等级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成绩等级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在父母态度维度上,只有不及格生与其他各等级学生的父母态度有显著差异.在对数学用处的认识上,形成两极,不及格、及格等级与良好、优秀等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及格与及格、良好与优秀等级之间差异不显著.在数学焦虑维度上,各成绩等级学生之间数学学习焦虑程度都存在显著差异,数学学习成绩等级越低,数学学习的焦虑程度就越高.与自信心维度类似,在数学学习的内在动机维度上,除不及格生与及格生的内在动机差异不显著外,他们与其他各等级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考入我校的学生,数学成绩都较好,绝大部分在90分以上(满分120分),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分化现象严重。我选择了50名学生,对他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1)94.6%的学生认为自己数学成绩与初中相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45.4%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中专数学过程中感到有困难。(3)87.6%的学生认为以前的学习方法不太适合中专数学学习。(4)60.4%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觉得中专数学内容听得懂,但成绩总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中专校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调查情况简述1.2001年入学新生文化基础调查我们随机抽取本校中专在校生200名,进行语文和数学测试。测试内容分初一、初二、初三、初中综合4部分,结果(在没有复习情况下)见表1、表2。表1平均成绩表2及格率(%)2.2000、2001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调查在4个班学生中进行,调查采用问卷式,结果见表3、表4。表3学生学习信心调查汇总表二、调查结果分析1.生源文化素质较差2001年入学新生语文平均成绩55.6分、及格率为43.6%;数学平均成绩42.5分、及格率为22%。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如不采…  相似文献   

15.
许多学生小考的数学成绩还不错,但上了初中七年级后,就有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压力很大,成绩跟不上,有些学生甚至讨厌数学.下面探究这一现象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有一些感悟,农村学生中除了对数学特感兴趣、成绩特好的外,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是敬而远之的,课堂上叫他们回答问题时,眼睛里流露出的竟是迷惘之意.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只想说:我们的数学教学怎么了?数学真的距离学生有那么远吗?有时候明明一道简单的商品销售问题.有些同学想了好久,还是不明所以,他们的智力都很正常,也有计算基础,如果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肯定能想办法去解决,现在变成了数学题目,就胆怯了,心虚了,自己告诉自己不能了.我想,这是我们的数学离他们有点远.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们可以发现一些学习上有后劲的学生,虽然刚升入初中时数学成绩平平,但是成绩能保持稳步上升,最终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通过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发现他们的一些共同点:都有极高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认为,这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具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越来越强调对学法的指导,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仅一般的学生缺乏应有的数学能力,即使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存在较大的缺陷。有些学生虽然学了解方程、方程组,但仍不能正确列出方程、方程组。  相似文献   

19.
王莉 《考试周刊》2010,(17):80-80
由于众多的原因,不少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平时我们在教学中也经常看到,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后,不少家长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小孩从小学到初中数学成绩一直都是很好的.每次考试都是八九十分,怎么到了高中数学会考得这么差,成绩会下降这么多,什么原因呢?”我们就要把初、高中的数学特点与学习方法等的差异跟他们讲一遍。  相似文献   

20.
有些在初中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由于没能掌握高中数学学习的规律及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学习后,出现了数学考试不及格、没法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情况。我们也常常听到高中数学老师的埋怨:初中数学内容就一点点,炒来炒去把学生的大脑都僵化了,这样的学生到高中一点都不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