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石评梅创作价值的独特性体现为作品浓郁的自我悲悯,这种悲悯暗喻着一种彻底的回归,一种对俗常彻底洞察之后的无奈的选择,在回归式的自我祭奠中,她仍然在为自己爱情与事业、“自我”与“时代”之间的矛盾寻求出路,她真诚地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的真实的生命,因而也就终于勃发出了新的力量——以一种新的战斗的姿态挣扎着向前。然而,最后她终于又归于绝望,她后期的大部分作品都可看作是“绝望之后的哀词”。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自如地出入东西方文化,融中与外、雅与俗、传统与现代于一体,创造出成熟的更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小说文本,反映了现代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她华美的文笔浸透着“苍凉”的关学基调.具有深刻的美学内蕴。  相似文献   

3.
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呈现出了“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和“上海孤岛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苏青作为“上海孤岛文学”中一位重要作家,其独具个性的创作、独特的视角,在备受读者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争议。而大家关注的多为她的大胆直率、她的女性思想,殊不知“世俗化”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她的作品中多日常生活琐事、饮食男女、婚姻生育等,这些构成了她作品中的“俗”世界。文章将着重探讨她作品中世俗气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在《金陵十三钗》中塑造了一群独特的女性形象。首先,她以男性的视角描绘了“天使”与“妖妇”两种女性形象,然后又从女性自身的生理体验、情感体验、性格的发展等多个方面对男性眼中的“天使”与“妖妇”形象进行解构和颠覆,反映出女性在男权文化中形成的复杂性格,并对其所具有的主动性与独立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5.
王璐 《现代语文》2006,(11):95-97
西方女性主义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认为:女性作家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是毁灭男权的象征,是被压抑的女性创作力的想象,是叛逆的作家本身。(1)事实上,男性作家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也与此有大致相同的内涵。在曹禺的剧作《雷雨》中,繁漪就是这样一个“疯女人”。当她终于不堪周家两代人的欺侮而爆发出雷雨般的反抗时,她不仅打破了权威、破坏了伦理,而且也成为浮出历史地表的“疯女人”。繁漪虽然受过一点新的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她却不得不做一个生活在传统秩序当中的旧式女人。自从她嫁到周公馆后,她和所有的传统女性一样,在…  相似文献   

6.
纵观萧红一生,其人生不幸应当开始于她早年与父亲的“失和,”开始于被家庭放逐。早年的这场“失家”惨剧,让萧红一生没能原谅父亲。她不仅在很多反映自己早年生活的自叙传作品中对其父大加挞伐,而且不只一次地向朋友诉说起家人对她的虐待。即使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也没有对于自己在这场“失家”惨剧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做出任何反思。读者是善良的,他们多愿将同情奉献给弱者,与此同时,为萧红所诟病的父亲、继母等人在文学史上所处的“失语”地位也使多数传记作者走入偏袒的误区,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萧红的家人。这种做法无疑会让“萧红研究”带上主观片面的色彩。因此,笔者在文中试图对以往的研究视角做出调整,拟就“萧红个性缺陷”来观照这场“失家”悲剧,并想借此一探萧红“失家”悲剧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了诸葛亮,答案是前两次没带礼物。”前不久,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刘思佳问了妈妈这个荒唐的问题,当妈妈向她解释“三顾茅庐”是教育人们诚心诚意就能办成事时,刘思佳却说:“书里都是这样写的,难道书也会错吗?”而她所说的书就是在中小学生中十分流行的“脑筋急转弯”书籍。记者从这个二年级的小学生那里借来了这套据说很流行的脑筋急转弯书,发现上述荒唐的“脑筋急转弯”问答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什么东西人们不爱吃,答案是吃亏。”“医生开刀为什么都戴着口罩,答案是出了事才不会被认出。”“关公为什么会死得那么…  相似文献   

8.
我的"老班"     
说起我们的“老班”。我真的有说不完的话。“老班”胖嘟嘟的圆脸,中等个子,带着一大堆的书从安徽千里迢迢来到了浙江,融入了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老班”名叫“凌菲”,她解释说什么“凌”字的两点水要滋润“菲”字上的小草,真让我叹为观止。其实我们的“老班”很年轻,但我们都喜欢叫她“老班”,并非她年纪上的老,而是她说话、讲课很老到,全不像刚从大学里走出来的学生。对于班级里面的卫生,“老班”可谓是“一丝不苟”。每次大扫除,她都亲自把关,还时不时地给我们递毛巾,甚至亲自出马——洒水、拖地,擦窗,作为学生的我们有的时候真怀疑她是不是我们班主任。总觉得她像是我们的同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善于打破佳话,所以写得好文章,”她以看似旁观、冷漠的笔调揭示出她笔下人物的畸形人格,消解和颠覆了爱情、亲情的纯洁性和神圣性,把诸多情感还原到世俗、功利、虚伪、冷酷状态,用她的作品和人生见证了“人间无爱”。  相似文献   

10.
丁伟 《中学生天地》2006,(11):36-39
缝纫、刺绣、纺织,这是人们传统观念中女孩应该拥有的功夫——女红。现在,当大多数女孩要么钻在书堆里为中考高考而努力,要么在时尚的现代生活中享受快乐时,你看到一个女孩儿坐在凳上,凝神静气,文文雅雅地绣出一朵朵芙蓉、一簇簇梅花,有没有为她沉稳的性格、独到的审美、细腻的情愫、内敛的气质而怦然心动?沈漪云、周雪薇就是这样两位心灵手巧的女孩。她们走进我们的Fans有约,讲述她们与现代女红——十字绣有关的故事。!杭!州女!孩!沈!漪!云!!“:!绣!”!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做“绣”史:2002年暑假一个酷热难当的下午,当时还在杭…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6.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18.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