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减负27条铁律”,具体详细规定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措施,“减负”行动声势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是,在传统教育弊端积重难返的今天,这一行动使人们,包括教师、家长或抵触或怀疑,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学生没有一定的压力和负担能保证教学质量吗?有的家长相心如果自己孩子减了“负”,别人依旧,自己孩子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吃亏吗?于是,便有学校“减负”,家长“加负”;或由于家长的压力,学校明“减”暗不“减”。本文试从教师视角探讨如何辨证科学地看“减负”,应采取哪些策略来实现“减负”目标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学校实行“减负”以后,有些家长十分担心孩子放学后不回家,在外面到处玩。为此,许多学校都各显其能,为同学们组织了各类活动。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特意为同学们创办了“课外活动俱乐部”,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学校副校长郑瑞芳老师说:“过去,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区别,仍然是老师教,学生学。比如美术小组,大多是老师讲一讲美术知识,然后学生照着老师说的去画。因此,许多学生参加几次课外活动以后,就不爱再参加了。现在呢,我们把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学’变成‘学生讲、学生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减负27条铁律”,具体详细规定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措施“,减负”行动声势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是,在传统教育弊端积重难返的今天,这一行动使人们,包括教师、家长或抵触或怀疑,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学生没有一定的压力和负担能保证教学质量吗?有的家长担心如果自己孩子减了“负”,别人依旧,自己孩子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吃亏吗?于是,便有学校“减负”,家长“加负”;或由于家长的压力,学…  相似文献   

4.
陈纳 《教育发展研究》2006,26(23):81-83
说到“中小学生减负”,人们经常把中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学生负担的情况进行比较。相比之下,外国学生课量少、假期长、负担轻。由此,我们的减负也有了某种依据。其实,这后面往往隐藏着误解。前不久读到一篇关于减负的报道,说是“现在学校没有功课也没有了考试,孩子回到家就是看电视。频频在电视机前逗留让孩子的眼睛也出现了问题。这样的减负对于我们家长来说实在忧心忡忡……”究竟有多少学校真的减负减到“没有功课也没有了考试”的程度?还不得而知。不过,这则报道反映了减负过程中的一种倾向,就是将“学生减负”简单地等同于一刀切的…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提出了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已成为热点问题。然而进展却不如人们预期的那样简单乐观。大多家长忧心忡忡 ,担心“减负”减垮了孩子的学习 ,担心中小学基础打不好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升学、深造。教师中也颇有人对此持保留态度 ,其中面对“减负”不知所措者有之 ,明减暗不减有之 ,说“减负”可以 ,但对此造成的后果不能负责者有之。凡此种种 ,都说明对“减负”的意义 ,人们还存在相当多的误解。如果只从形式上理解“减负” ,必然产生怀疑以至指责。“减负”从形式上看是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给人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与一些家长的接触中,有意无意地谈到学生的“减负”问题。有的家长对“减负”顾虑重重,担心“减负”会降低教学质量;有的家长则直截了当地表示反对,认为“读书无用论”把自己害惨了,不能再让孩子耽误学习了;还有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减负”作为 2 0 0 0年教育部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的头件大事 ,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并已深入人心。随着各地学校对“减负”工作的进一步贯彻落实 ,随之也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即 :“减负”之后家长、社会怎么办 ?首先谈一下家长该怎样理解和支持“减负”工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对“减负”的不正确认识 ,部分家长顾虑重重 ,在学校“减负”的同时 ,少数家长却为孩子请家教 ,购买大量的辅导书 ,或为孩子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等。对此 ,我认为 ,第一 ,要正确认识“减…  相似文献   

8.
过去,家里孩子都比较多,孩子将来究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一般不大考虑,也没有考虑的“闲情逸致”。家长每天都要为孩子的衣食住行、生存问题奔忙,能养活就算不错了,哪还有为孩子的未来进行精心设计的工夫和闲心。现在有条件了,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做父母的都想为这“不可多得”的一个孩子“设计”美好的未来,希望孩子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其实,决定孩子未来的“变数”是很多的,也就是说,孩子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的,并不是某一个因素起决定的作用,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长的设计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有没有意义,这…  相似文献   

9.
家长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减负”离不开学生家长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家长。本研究探讨了学生家长在“减负”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了学生家长的思想状况,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教育观念,发挥家长在“减负”中的重要作用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自陈至立部长发表“减负”讲话以来 ,“减负”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对教育工作关注的热点话题 ,家长、教师学生对此褒贬不一 ,有人为此高兴 ,也有人为此担忧和苦恼 ,多数学生为自己能少做作业多得玩而感到高兴 ,而绝大多数家长则为自己的子女因减少了练习的机会担忧考试成绩受影响 ,为想给孩子增加作业而又怕孩子对自己有理有辞的反对而感到苦恼 ,部分教师为因“减负”规定中的干这样不行 ,做那样又不准感到苦恼 ,担忧自己的教学质量会因此下降。在我看来 ,这高兴也罢 ,担忧和苦恼也罢 ,这都是因对“减负”工作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所致。然而 ,…  相似文献   

11.
“我想让小孩多学些东西”,这是家长们共同的愿望。“让孩子学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在幼儿园的家长中,老师们发现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理解有一个共同的倾向:让孩子知识丰富,脑袋里“拥有”很多知识——实用的具体的知识,如识字、数数、说英语、操作电...  相似文献   

12.
“家校联系本”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许多学校的学生书包中都揣有一本“家校联系本”。这本是可喜可贺之事,小小的“家校联系本”反映出学校教育主动争取家庭教育支持与配合的开放意识,蕴藏着教师与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合作意向。但,仔细拜读,小小的“家校联系本”也真是既让人欢喜又让人忧。剖析一些乏味的“家校联系本”,至少可以发现这样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一是联系内容单调。除个别几天是校方“通知”外,如交款、变换作息制度等,其余的一概是关于学生作业方面的要求,很少有其他方面的各种交流、建议等。即便是作业方面。也只限于写、读、背方面,很少有观察、实践等活动方面的作业。同时,每天都是全班统一的要求,没有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要求与问题商讨。二是信息传递单向。联系本上只有教师对学生在家学习的要求.包括对家长的要求:帮孩子背、默、检查。没有家长向教师方面的信息输出。家长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馈,充其量只是高度浓缩于一个签名上。对此,有的家长戏称之为“家长作业本”。三是联系形式单一。天天都“联系”,天天都是班主任开处方式地罗列几条要求,没有表格式的双向调查和笔谈式的双向交流等等。  相似文献   

13.
我曾经在师大附中工作,给我一些在思想教育理念上的启发.即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两条信念,一条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另一条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我们现在的父母,我们的老师都爱学生,但是我感觉很多老师、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去爱。爱学生最主要的是要理解学生,父母爱孩子最主要的是要理解孩子,  相似文献   

14.
去年秋季开学前,北京市颁布了“史上最严”的八条减负令,对学生在校时间、学生作业量、每学期考试次数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让减负变得更加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在减负令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个现实的难题,即大多数家长无法在下午3点到5点之间接孩子,因此一些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这不仅不符合政策制定的初衷,而且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相似文献   

15.
减负随想     
减负,其实是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空想无作业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 减负,只是一阵微风拂过校园。老师担心学生成绩下降,家长担心孩子变坏,就学生们说减负好。2:1,我们在家长与老师织成的密网中,没能感觉到一些凉意。 减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学生上学就会有作业,没有作业是不可能的。减负,教育部也没划定要减到什么程度,如果你每晚做三四个小时作业,也只能怪你速度太慢  相似文献   

16.
"减负"是要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在更小的压力下,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知识结构要更为科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要更为合理.这才是"减负"的真正目的,而绝非肤浅地理解为只是为学生松绑,让学生舒服一些.向来教育改革的口号喊得很响,但改来改去,"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减负"也是如此.家长和学生对此应有清醒的  相似文献   

17.
我市中小学“减负”工作在逐步推进。学生、教师、家长对“减负”问题各有不同的理解和反映。要真正实现“减负”“增素”,有关方面和社会各界必须形成准确共识并付诸实际行动,从而推动我市素质教育春天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大部分来源于书本内容,对于生活中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化水平很低,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9.
李兵 《教书育人》2001,(15):14-15
“减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加强多方面的管理,抓好每一个具体的环节。“减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对实践中多方面的问题加以认真研究解决,这样才能促进“减负”的真正落实,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减负”的过程中应当研究解决好四个具体问题。一、学生家庭作业问题“减负”之后还应不应该布置家庭作业,布置什么样的家庭作业,布置多长时间的家庭作业,对此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都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这首先应该弄清楚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减负”不是不布置家庭…  相似文献   

20.
从教育部的“减负令”下达后 ,记者采访了许多学校 ,发现不少小学的校门或附近的电线杆及墙壁上 ,都贴满社会开办的各种家教辅导宣传广告 ,一些家教辅导中心更现场摆起小桌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个假期要求为孩子请家教的家长不少 ,生意不错。据悉 ,由于省城大多数中小学按照通知要求对作业量做了调整 ,有的家长甚至自己给孩子布置教辅书籍上的习题 ,给孩子“开小灶”。减负 ,就这么难吗?又究竟难在哪呢?1月20日 ,《齐鲁晚报·教育导刊》成长热线开通 ,烟台师范学院心理系主任、留美博士后杨广学教授就青少年及其广大家长提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