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书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康熙的诗词,清代以后再未重印过,国内外亦无校注本出版。该书校注者披阅研究了国内的三种主要版本及大量相关资料,以《御制文集》为底本,校以另两种版本,对其全部诗词作了系统地校勘,并加新式标点。每首诗词之后,皆加注释,考证时地,解说诗旨,诠解词义,究明出处,录其异遗,给以编年。又选录了康熙文论14篇,以见其文学主张;且编有《康熙诗词年谱》,以见其写作背景和生平行迹。该书有钱仲联先生所作的《序》。钱先生认为,该书“为前人未创之局”,“古未曾有也”,“魄力令人钦佩”。余从事…  相似文献   

2.
对于《陈涉世家》中“与皆来会计事”一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北大中文系《古代汉语》、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都翻译为“一起来集会议事”。“皆”指“一起”,那么“与”是什么意思?对此,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略而不提,《古代汉语》认为“与’’迢‘举”,是全部的意思。对于此类注释,汪义华先生提出质疑。他认为“与皆来会计事”是“皆来与(之)会计事”的非常规词序省略句。窃以为将“与”看作介词是合理的,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之。  相似文献   

3.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一段极其精彩的文字,不少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课本和古代散文选之类的书籍都将其收入,烛之武说辞中有“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对后一分句的解释是“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敢,表谦敬的副词”,句末标点是句号。这个译释和标点被很多课本和选本普遍采纳。对此,我有一点不同看法。我认为,应把“敢”解释为“岂敢、哪里敢”,句未标点相应改为句号,翻译为“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利,我哪里还敢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呢?”这样标点和译释的理由是——1)更能体现烛之武的机智善辩。这个设问一方面能够引起秦王的注意,引导秦王思  相似文献   

4.
曹石珠先生是《修辞学习》的老作者 ,我作为该刊的老编辑 ,读过石珠先生不少精彩的文章。记得 90年代初 ,《修辞学习》开展“无标点文字”讨论时 ,石珠先生是积极撰稿者之一。前不久 ,石珠先生将他的新著《形貌修辞研究》清样寄来 ,嘱为之序。尽管我手头压着的任务很多 ,鉴于石珠先生是未曾见过面却神交已久的朋友 ,更鉴于看到石珠先生所写的材料中 ,强调说明他的《形貌修辞学》和《形貌修辞研究》两书 ,都是始于他对标点符号的研究 ,尤其是在《修辞学习》开展“无标点文字”讨论后 ,受到争鸣的启示 ,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写成的 ,既然与《修…  相似文献   

5.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高一语文教材收入该文,对其中的一句话是这样标点的:“……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文后注释为:“假如灭亡郑国对您有利,就冒昧地请您这样去做吧。”  相似文献   

6.
窦常之《文选》“所录皆前人作”说可信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郡斋读书志》之“窦常谓”,出窦氏《南薰集序》,其中的“其人既往”云云,引自《诗品序》。乔长阜先生否定《文选》“不录存者”说最“坚”之支撑乃由漏读而来,即《文选》与《玉台新咏》本分别收有王融文与徐陵诗,而其均说无,并以此作为立论之根据,故其否定是无力的。《文选》“所录皆前人作”说符合实际,就作为一个判断言,其本身并没有问题。这一点,对研究《文选》的成书时间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平准书》末载卜式语,《王翦传》末载客语,《荆轲传》末载鲁句践语,《晁错传》末载邓公与景帝语,《武安侯田鼢传》末载武帝语,皆史家于序事中寓论断法也。”“寓论断于序事”,这确切是太史公书的特点。司马迁不用专门说一些议论的话,就可以在史实的叙述中把自己的论点表达出来,这是他表达历史论点的特殊形式。顾炎武指出这个问题来,对于我们研究司马迁的史学,大有启发。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全汉赋》讨论赋之范围,论证了“辞赋”即赋,“骚”为赋之一类,而论乃赋之平文体,用赋之手法所写的论,通于论而非论,故该书当录汉人之“骚”,而不当录《非有先生论》。汉赋之序,多为后人缀史氏等语为之,而《全汉赋》仍其旧,今辨而正之,另外,本文对该书之文字,标点及录(引)文出处,做了不少的订正,并对该书做了一些实遗。  相似文献   

9.
霁山先生,即宋元易代之际平阳遗民诗人林景熙。 据元章祖程《题白石樵唱》,霁山先生“倡为古文,发为骚章”,著有杂文十卷,曰《白石稿》,诗六卷,曰《白石樵唱》。明吕洪《霁山先生文集序》说,霁山先生所著文,“一皆本于忠义之所发越,传诵江湖,脍炙人口。”中华书局一九六○年版《霁山集》收录诗三卷,文二卷。霁山先生杂文多为序、铭、记、说诸种文体,最能体现作者为人为文的,当是“二说”,即《磷说》与《蜃说》。前者以乡间的所谓“鬼火”为发端,借以揭示南宋所以亡国的内部原因,后者则以海市蜃楼的生灭无常、转瞬即逝来诅咒元蒙入侵者必将烟飞灰灭。  相似文献   

10.
一、涵泳法所谓“涵泳法”,正如韩少华先生在《文学读本·现代散文鉴赏常识》里所说的,就是充分尊重作品,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通过朗读或朗诵的方式,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朱熹云:“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又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读书法》)事实上,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有些作品的精髓是很难言传的,往往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吟诵、朗读,才能获得“仁者见仁,智…  相似文献   

11.
有清一代,二百六十余年,新会阖邑,国史立传者,胡方有一人而已。 方(1654—1727年),字大灵,号信天翁,广东省新会棠下金竹冈人,世称金竹先生。其为学也,刻苦求索,“陋巷敝序,杜门不出。注《周易》六卷、《四子书》十六卷,句梳字栉,补先儒所未及。制义千首有奇,皆与著书相表里。注《壮子》四卷、《三礼》、《左、国》。考评发明历朝之史,以及古文,悉有批疏。……诗工各体,力追李杜,不作艳题。行草、楷书、随笔,不一种,为人所宝。注《字说》一篇,曲尽八法之妙。”博大精深,著述丰华,诚鸿儒也。清名儒陈澧(字兰甫,号东塾)曰:“粤之先儒,自白沙先生后,越百年而有金竹先生,粤人皆以金竹比白沙。”白沙者,明理学大师陈献章也,居新会白沙里。其于理学,自立宗旨,独成体系,一新天下耳目,时称:“活孟子”。金竹讲求理(道)学,富有卓见。时,诋白沙子之学者,以其静坐致虚,调之曰“禅”。实谓白沙子之学非正宗儒学,而为佛学。金竹乃撰《白沙子论》,要言之曰:“以虚为体,而静以求之,禅家固有是说。然或者此心此理之同,彼始教之人,亦有暗合于吾儒者,未可之也。唯其不知虚中之蕴体,发用之际,茫无轨则之可依,而不觉其人于猖狂,又自恃其本源之无他,而不之悔,是以与儒相远耳。”透过儒家与禅家均“以虚为体,静以求  相似文献   

12.
徐淳 《语文学习》2024,(2):25-26
<正>师: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同学们怎么理解“寓论断于序事”的含义?生:我认为“寓论断于序事”就是通过不直接发表评论意见和见解,在叙事的过程中传递作者主观的情感态度。师:非常好,简言之,就是“事中含论”。其实,班固在《汉书》中继承了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的写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苏武传》中这一笔法的高妙之处。谁先来说?  相似文献   

13.
英藏敦煌文献“S6082”是一件珍贵的唐写本残卷,内地尚未见有专题性研究,已有的题称和识读多有未当。残卷漫漶严重,其主体部分为两条相对完整的“《诗》论”问答,与《〈毛诗正义〉序》《诗谱序》关系密切,皆本于《毛诗序》,是唐代明经科“分经修业”制度之产物,当与“明二经”之目下“二中经”相对应。属问答结构相对完整的明经私试策文本,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史记》列传之编次问题,自司马贞始论之,其所疑者,在西南夷之安置,其他编章之顺序则未尝提及。然其所疑,千百载下,莫得其解。《太史公自序》自本纪以迄列传之缘由,详叙其始末,可以为一说。然所言乃概述著作内容,于承先启后之要素,未能提及,故论之者众,亦难释其疑。审司马迁于《太史公自序》中所言,与《序卦》体例相同,在世家中亦可见司马迁曾读《序卦》,故其序言或受《序卦》之影响。《序卦》将《周易》六十四卦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并在其间通过意义的引申排比,作为今本《周易》卦序之导言,于六十四卦之了解,有莫大帮助。司马迁作自序,其体例与《序卦》同,皆是以陈一篇之旨,故其编次顺序,亦可由列传诸篇中得之。遍览七十篇列传,顺序似无固定法则,然自时间编排看,而得其要旨;复审其文,则可以知太史公当有编排之内在理路,而非"随得随编"。故于七十列传中,寻其连续之因,以申相继之理,得知在时序之外,或有以学风近似而相续之;或有事迹同类则串连之;或有处事相涉便贯通之;或有地域相近似故序列之。是皆可以见史公编排之妙趣,文中析七十篇,以察编次之理,试考史公之旨,以成一说。  相似文献   

15.
近读标点本《隆庆海州志》,觉得有些标点有误,列举于下。 (1)夫变齐、鲁而之道孔子,顾有意于兹地哉。(陈文烛《海州志·序》按,“之道”是“走向王道”意;“孔子”是“有意”的主语,应连下。  相似文献   

16.
唐圭璋先生主编的《问话丛编》在标点断句上,存在问题较多。刘石同志在《词话丛编>标点异议》中,指出该书“标点体例混乱”、“标点体例不当”、“断句标点错讹”(见《山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1期,又选其要者以同题发表在《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247期)等问题,极是。近偶翻其中部分词话,又发现若干标点断句错讹之处,有好多届于“硬伤”。因稍加整理,条列于后,供再版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见《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对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的概括评价,历代奉为诗歌评价的标准和创作的原则,极大的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然而,历代对这句话的意义却存在着极大的误解。 “思无邪”一语,从后汉包咸解作“归于正”起,历代相因。朱熹《诗集传》说:“凡诗之言善者,皆可以感后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佚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说:“论功颂德,止僻仿邪,大抵皆归于正,于此一句可以当之也”按照这个解释,就诗的社会功用说,不管是“言善”、“言恶”,都可以“归于正”。如果就诗的内容说,诗有“言善”、也有“言恶”者。“言恶”就是“邪”。朱熹《诗集传》序说:“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承认“自《邶》而下”  相似文献   

18.
杨舍鸣、周德旗先生在《(诗经)叠根词皆为形容词)①一文(下简称“《皆》文”)中,就《诗经》重叠词词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胆《皆》文在对讨论范围的划定,对叠音词与叠根词、词与非词的判断及其作出的基本结论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加以商榷的问题。上讨论要划定一个范围。这一点,《皆》文在标题中便表明了,其讨论范围为《诗经》叠根词的词性。讨论范围的划定,应能够充分和经济便捷地满足研究的需要。这一点,《皆》文却未能作到.首先,《皆》文划定的讨论范围,未能充分满足其研究目的。《皆》文的研究目的之一,是要通过…  相似文献   

19.
《汉书·艺文志·诗赋》著录陆贾赋三篇,今皆亡佚;《文心雕龙·才略》记有《孟春赋》,是陆贾赋仅存之目。不过,我们从其《新语》可见其赋的如下特点:其一,陆贾文能连缀俪句采藻,非质木无文之辞,其赋当亦为“奇采”之作,如《新语·慎微》、《资质》等皆如此。《资质》“质美者以通为贵”至“近之者鼻芳”一大段即其例,故清人文廷式评曰:“此节文似赋颂。楚人固渐染屈、宋之流风也。”其二,陆贾文多承袭屈、宋文辞,是其学有所本,深受先楚辞赋影响。如《新语·慎微》“忽忽若狂痴”,《至德》“眩曜靡丽”,《资质》“隔于九坑之隄”,《怀虑》“持一概以等万民”,《至德》“寂然若无声”等皆是。其三,陆贾文之用韵者,既有符合《诗》韵之处,更有袭用骚韵之例。如《新语·  相似文献   

20.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下称《事略序》,是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一珍份贵遗产。它是称颂“惊天地,泣鬼神”的黄花岗烈士的一曲赞歌;又是以孙串山先生为领袖的革命党人“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的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