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榕 《广东教育》2005,(7):50-50
有个学生跟我讨论如何才能学好英语的问题,并认为“精读才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我说,精读本身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你对精读这种方法的评价和认识,则是一种学习策略。学好英语既要有讲求学习策略的自我意识,又要有掌握学习方法的独立摸索过程。从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是要有些套路的。  相似文献   

2.
陈宝兰 《甘肃教育》2007,(9X):64-64
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健美操教学模式是,教师仅教给学生各种组合套路,然后学生学习模仿。这样,学生只是一味地按固定模式被动学习,掌握的只是教师教的固定套路。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曾经说过:“学生是活的人,要施以活的教育!”但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被老师“禁锢”在固定的模式和套路里,原本的问答形式逐渐变为问记模式。而“活的课堂”是只有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尊重,充分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利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敢想,敢干,敢探,敢说,敢玩,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情趣,富于生命的精彩。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曾深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人们也常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小学时的什么都敢问变成中学时的几乎什么都不问。这种现象的出现,使一些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遇到了“尴尬“的局面,于是这些老师便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似乎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我们老师应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使学生提问:  相似文献   

5.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然而当有人把“语文”与“言语行为”[1]划上等号时,我认为这才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害,从而把语文教学从过去重知识学习的僵化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对思维的拓展与磨砺,对运用的转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6.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已被广大科学教师所采用。但教师们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许多误解,以为什么内容都要拿来“探”,什么环节都要进行“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试图从辩证的角度入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谈谈在《科学》课中如何使科学探究真正有效。  相似文献   

7.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已被广大科学教师所采用。但教师们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许多误解,以为什么内容都要拿来“探”,什么环节都要进行“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带着“渴望学习”的特征来到这个世界的。爱提问题是孩子的天性,正是由于不断萌生的无数个“是什么”、“为什么”,孩子才会在“问”与“答”中寻找到解开成长秘密的钥匙,并且这种问题意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黄清 《广东教育》2010,(7):77-77,116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考查是重头戏,英语阅读课备受关注。其中如何向学生展现英语阅读课文本,就是一种“开篇点题,画龙点睛”的艺术和技巧,这对紧接着进行的阅读理解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我们却经常看见一些千人一面的“模式”,或大同小异的“模式”:如直接导入新单词,或从网上下载几张图或设计几个问题导入。不管文本在题材、体裁还是篇幅的长短或词汇的数量及分布上有什么不同,许多教师都采用了类似的套路,因为“别人都这样”。那么文中词汇如何处理?回答“课前处理”是主流。于是,“拷贝”就成了理所当然,更成了不深入研究的理由。笔者进一步了解探访,发现有些老师是为了公开课才这样上的,平时还会用一种更为传统的翻译讲解法,直接“破解”文章。因为,他们看来公开课纯粹是“作秀”,课后还需要另外补课讲解。要扭转英语阅读课教学这种高成本、低效益的局面,教师迫切需要吸收先进的教学策略和技巧,适应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0.
传统作文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从学生个性的表达需要组织教学过程和写作过程。而是把学生“物化”后,简单地按预设的“体系”“模式”“套路”“程序”,像造机器那样,把一个个零部件造好后,再按设计“程序”组装起来,就成了一部完整的机器。那知写作“零件”一项都没少学,并且是年复一年地“复制”,到头来学生非但按“体系”“模式”“套路”“程序”写不出作文,反而导致悟性失落,灵性泯灭,人格异化,主体意识迷失,就连谁在作文都不知道。因而,作文过程必须从“体系”“程式”“套路”中解脱出来,还其本真,展示个性。  相似文献   

11.
学习本身是一门很重要的科学,它要回答人类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靠什么来学习和怎样学习等问题。其中,靠什么来学习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在大谈教育改革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许多国家都在加速教育改革,建立或改革知识创新体系、知识传播体系和知识应用体系,从传统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教育方向转移。面对这种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中央电大适时地推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带有深远意义的举措。但实践证明,欲要使“开放教育”试点顺利进行,还必须加大力度实施“教学生学会学习”,把教学生如何学习放在第一位。正如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相似文献   

12.
“一窝风”的学习歪风也较为普遍。“一窝风”的实质是缺乏独立思考,而表现形式则是完全否定自己。目前企业学习中浮躁之风盛行,管理者在各式各样成功秘诀的诱惑下,懒于开动脑筋。正是由于国内企业界独立思考精神的缺失,才使模仿风不断,从早期的“三株热”,后来的“联想热”、“海尔热”,看上去国人学习热情高得很,但是这种连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实践经验都懒于独立思考,或者忽略不顾的盲目学习方式,难道果真能从别人的成功秘诀中取得真经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也许你不会相信。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正潜伏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话语套子”。所谓“话语套子”,亦即说话的某种套路和模式。这种套路和模式很有“引力”,以致于我们陷入其中而不自觉。无论是对课文的解读,还是对作文的评点;无论是词语的调用,还是句式的选择;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发言,语文课上的“话语套子”总是如影随行。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教学参考》2006,(11):64-65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 (一)学习需要的分析 经过长时间旧的教学大纲式体育课的教学,学生都习惯了上课的“三部曲”和教师“讲什么我做什么”的套路。体育课上没有放松身心,也没有真正体验到体育所带来的陕乐。因此,体育教师要把课堂转化为舞台,恢复学生课堂主人的真正位置,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快乐的小主人”,确保每一个学生真正受益,让学生在活动中健身,在活动中合作,在活动中创新,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地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付丽 《天津教育》2022,(7):26-27
<正>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强化了“阅读策略”的学习,从三年级开始,专门设置了“阅读策略”单元内容。是否只在“阅读策略”单元才进行阅读策略的学习和实践?如何合理使用并有效实施所学到的阅读策略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堂教学最常见的套路是教师切人正题后就按设计好的教路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看不出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困难,也难得看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和情感的碰撞。这样的课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也不可能出什么“彩”。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高考作文打破了僵化的套路训练模式 ,有人说“近两年的高考作文提倡创新 ,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战略突围”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 ,如何进行高考作文备考 ,尤其值得关注。1 关注时代 ,开启作文的丰富源泉。从 2 0 0 1年起 ,决不要去猜作文题。近两年 ,对所写内容和所用文体的限制很少 ,什么都可能考到。除了家庭、学校 ,要多关注社会“热点” ,多进行辩证分析。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人口 ,资源 ,环保 ,网络 ;道德修养 ,法制建设 ;世界风云 ,最新科技……都应纳入自己的视野。当代中学生肩负着神圣的使命 ,更应该胸怀大志 ,热爱新生活 …  相似文献   

18.
赵蔷 《甘肃教育》2011,(6):39-39
在历史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抱怨历史学习枯燥乏味,不是记年代就是背人名、地名,对于历史事件的学习也是以“干条条”为主,历史学习的乐趣无从谈起。历史教材内容包罗万象、历史知识博大精深,学生本应学得有滋有味才对,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如果能在历史教学中加入几味“佐料”的话,其一定会变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9.
《教育情报参考》2004,(1):59-59
在美国,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都在运用“服务——学习”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石安琴 《新疆教育》2012,(16):110-110
体育新课改呼唤有效的“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着眼点就是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从而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受益的目的。从教学的理念分析来看,它体现的是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型体育教学观。目前我们的体育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屡见不鲜。虽然,执教者是想把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落到课堂教学的实处,但事实上多数的“合作”流于形式,于教学,于学生并无多少益处。那么,什么是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