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學人寄语     
李鴻章一向蒙受"賣國"的蔑稱,連带他辛苦操持三十年之久的洋務運動也被輕易否定。但李合肥其人在晚清政治舞臺自有其精彩。甲午戰敗他雖然難辭其咎,但主戰的清流黨們也當負誤國之責。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的中日甲午戰争的悲劇性在于:不是不當和而和,而是不當而戰。狡詐的日人以一環接一環的圈套企圖把中國拖入戰争,清廷則一步緊跟一步地跌進圈套。戰争模式是人家早已經設計好了的,中國一方不過是戰敗的  相似文献   

2.
在中國現代史上,大規模的啟蒙運動發生過兩次,一次是20世紀初的"五四運動",一次是20世紀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或者說"新啟蒙"運動.這中間大約隔了一個甲子,經歷了中曰之戰和國共之戰,以及新中國成立和大躍進、反右、文革,國人日益遠離五四啟蒙,直到物極必反.  相似文献   

3.
皕宋樓主人陸心源(1834-1894),字剛父,號存(齊),晚稱潜園老人.浙江歸安人(今屬湖州市).他存世的年代正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即將進入近代的時候,是從鴉片戰争到甲午戰争歷史發生巨變,清廷已日漸走向衰弱的時候.他在咸豐九年(1859年)獲取舉人身份後,即在大吏的提携下,從軍功的渠道走向仕途.曾任廣東知府、南韶兵備道、福建鹽法道等中層官員.去官後,即歸隱於歸安城東蓮花莊北,自闢小國,取名“潜園“,以示擺脱仕途之立意,專事藏書、校書工作,立志讀盡天下書.凡遇異書,必傾囊采購.成爲晚清四大藏書家之一.……  相似文献   

4.
前年秋天,我曾在《光明日報》寫過一篇小文,簡要介紹了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中的《耆夜》①幸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現在該篇竹簡的圖版和考釋,已在20 1 0年底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書内發表②.這裏想就有關這篇簡文的一些問題,特别是篇中的《蟋蟀》詩,作進一步的討論.  相似文献   

5.
尼赫魯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領袖.曾任印度民族主義政黨國民大會黨(國大黨)總書記、主席.其地位僅次於倡導不合作運動的甘地.中國抗日戰争期間,他和蔣介石關係密切,互動頻繁.研究他們之間的交往,可以推進近代中印關係史研究的深入,也可以幫助人們了解蔣介石對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同情和他爲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楊天石 《中国文化》2006,3(2):86-95
抗戰期間,日本侵略者曾通過多條渠道和中國政府聯系,企圖以“和談”的方式取得其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日方派出人員,或屬於軍部系統,或為外務省官員,或為與中國有傳統關係的“民間人士”。但是,也有一個特別的例外,這就是燕京大學校長、美國人司徒雷登。從1938年到1941年,司徒雷登受日本人之托,多次出入武漢、重慶,會見中國當時的最高領導人蔣介石。有關資料,不僅真實地反映出抗戰期間中日秘密外交的發展歷史,也真實地反映出日本侵略者從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到窮蹙困窘的沒落歷程。  相似文献   

7.
《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是中國早期思想家表達反戰的經典文本。本文依據有力的旁證指出,這一文本實際上隱含着描述和詮釋兩個層面:描述層面反映了戰時用喪禮的實存習俗,本意是激勵參戰者視死如歸;而詮釋層面則反映了表述者的反戰觀念,對戰時用喪禮習俗而言實爲一種創造性的誤讀。  相似文献   

8.
元人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對理解《通鑑》原文,助益良多。胡注《通鑑》在元朝僅有一個刻本,關於這個刻本的基本版刻情况,一向不甚清楚;特别是因其卷首刊有元翰林學士王磐的一篇序文,其中談到蒙元興文署刊刻《通鑑》事宜,故從清代中期以來,一直有人認爲此本爲興文署所刻。民國時王國維對王磐此序做出不同的解釋,但有很多基本問題,還是不甚明瞭。本文研究得出如下幾點看法:(1)從元代各地版刻的總體特徵出發,判斷元刻本胡注《通鑑》絶非興文署刻本。(2)通過考察興文署的淵源,認定并不存在興文署本胡注《通鑑》與興文署刻書。(3)利用初印本元刻胡注《通鑑》附鎸的胡三省注記,全面梳理胡注的寫定過程,并藉此辨析清楚它與所謂興文署本《資治通鑑》毫無關係。(4)憑借此本的版刻特徵并基於元代雕版印刷的一些規律性特徵,推定此本爲元臺州路儒學刻本。此外,文中還對王磐序文的來源做出了解釋,同時還講述了清嘉慶年間胡克家仿刊此元刻本胡注《通鑑》的基本版刻狀况。  相似文献   

9.
楊天石 《中国文化》2006,2(1):23-38
抗戰時期,蔣介石在公開談話或與日方的秘密談判中,曾以“恢復盧溝橋事變前原狀”作為條件或“抗戰到底”之“底”。部分學者對此的解讀 是,蔣準備放棄、出賣東三省,因此他們對蔣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持嚴厲批判態度。但是,批判者實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①,收有<慎子曰恭儉>,雖然只是斷簡殘篇,還是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衆所周知,戰國楚簡佚籍的出世,是近年最重要的一項考古發現,對於學衍史研究的影響至爲深遠.……  相似文献   

11.
师荔扉评传     
师荔扉名范,号荔扉,字端人,别号金华山樵.大理赵州(今弥渡县寅街镇)人.生于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六岁始学诗,至十二岁皆受庭训.十七至十九岁,随父到晋宁学署,此间曾向画家王淳学画,向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学诗,于晋宁殷氏竹园与临安(今建水)知府、当代名士王文治和诗,并与乡名士石峰谈艺致远斋.……  相似文献   

12.
田承军 《寻根》2022,(2):100-107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别署秋影庵主、散花滩人等.浙江钱塘人.工书,善绘事,精通诗文,尤长于金石之学,为篆刻"西泠八家"之一.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小蓬莱阁金石目》,辑有《黄氏秦汉印谱》《种德堂集印》等,其诗文被后人辑为《秋 遗稿》.  相似文献   

13.
1898年8月22日,一位来自东瀛岛国的青年首次踏上中国的古老土地,便迷醉于京剧艺术,从此倾注毕生精力看剧、听剧、评剧乃至写剧,这位近代日本研究京剧第一人就是听花。听花(1868~1931),本名武雄,号剑堂,日本熊本县人,东亚同文会成员,写诗多署其号剑堂,评戏则署听花,此二字取自听戏之听与花旦之  相似文献   

14.
林夏 《寻根》2021,(3):70-71
魏建功(1901-1980),字天行,别号山鬼,也署天行山鬼,江苏海安人.192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西南联大、台湾大学等校任教,达五十余年.他是当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语文教育家,设计并主编《新华字典》. 治印为学者魏建功的业余爱好.早在1928年,他就与金满叔、台静农...  相似文献   

15.
“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尚书·尧典》)马融注:“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所以先民早就重视文明交往,而文明交往论包括交往主体和交往理论等内容。本文认为先秦文明交往经历人神交通向人人沟通的转变,文明交往主体“士”也相应变化,最终与儒家文明交往论相合。人神交通向人人沟通的转变:契合孔子文明交往论“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士在先秦大致有两大变故:其一,“绝地天通”后,懂得人神交通的“士”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的六篇文章中,有五篇是前所未聞的新書;另一篇《民之父母》,曾以别名包括在《禮記》和《孔子家語》裏面,一直流傅。但就是這篇久爲人知的舊作,竟使我们不能等閑視之,而不得不改變某些舊日觀念。  相似文献   

17.
我這一代人的世界眼光幾乎跟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同命運.天下文明在鴉片戰争以後受制受困於西方及其民族國家體系,閉關鎖國、全面開放、崇洋媚外、中體西用……這種對鎖或自閉、開放或媚外,幾乎構成了我們的兩極.面對西方或域外文明,我們中國的自處和相處之道經歷了曲折和反復,這個坎陷而不得不自强新生的道路是奇異的,又是屈辱的、險惡的.師生、敵友、異端、戰略伙伴關係……這樣的非常情緒影響了我們安身立命的狀態.直到今天,我國的社會思潮動蕩仍跟對外關係有關.在反對外人妖魔化我們時,我們敏感的神經也難以健全平易.看着年輕一代人激進的民族主義宣言,作爲過來人,我們有着一言難盡的感慨.回憶我一生的世界眼光是有趣的.在冷戰時代,我們是對閉的,我們一方面不得不獨力自主、自力更生,一方面宣稱"我們的朋友遍天下".那時自顧不暇,談外談洋色燮;我們自卑又自大,但爲什麽我們一窮二白呢?朋友在哪裏呢?誰在妨礙我們發展呢?……從國家到個人,我們都離世界文明主流相去甚遠.  相似文献   

18.
我是1946年春考入無錫國專的,當時抗戰時遷到廣西去的無錫國專本部還没有來得及遷回來,開學時的學生都是當年新招的.  相似文献   

19.
2012年3月10日下午3時52分,我個人向所欣賞的朱維錚教授不幸逝世.聞訊後打電話給朱夫人王先生,話未出口,已彼此泣下.維錚年僅七十有六歲,正值學問的盛年,不知有多少未竟的課業,尚待他宵衣旰食以付.他走的太早了.如果不是長期溺嗜烟酒,悲劇應不致發生.但若離斯二癮,也就少了維錚特有的豪氣.天地有大美,惟難得其全耳,奈何奈何!人生一如藝術,總在這裏哪裏留下遺憾.當十年前我卧病的時候,因思念老友而不時出現維錚先生在學術會議上醉酒戰群儒的場面,不禁爲之慰釋而喜.他的雄睨多士的意氣,他的與鄉愿决絕的率性與直聲,大家將永遠記得.  相似文献   

20.
罗欣 《华夏文化》2021,(2):20-21
晚明出现了一批以畸人自称的文士,他们好以"畸人""畸士"为个人雅号,亦在诗词歌赋,唱和往来之中自谓"畸人",体现出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明代以"畸人"为号者,比比皆是.经笔者考察有畸人、畸士之称的,有李贽、徐渭、蔡献臣、冯梦龙、唐寅、黄周星、邝露、程楷、董其昌、汪道昆、王世懋等40余人,多数生活在明代中晚期,足见畸士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