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流 《考试周刊》2010,(42):37-38
中西文化思想是人类文化思想的两大特征、两大奇观。它们是人类在各自生存空间中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特殊文化思想.是人类在两种不同生活状态中基于生活和体验而形成的不同行为准则和心理状态。两种文化思想虽存在差异,却可相互补充,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2.
张春英 《文教资料》2007,(21):100-102
中西方在称呼模式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这可以从中西文化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界定和中西方语言交际对文化语境的不同依赖程度中找到其文化根源。本文将从权势关系与同等关系,等级、官本位思想与平等思想的差异以及大家庭观与核心家庭观的差异这三个具体方面分析它们各自中西方称呼使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英语言中颜色有不同象征意义,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探究中西文化颜色的不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等因素的相似与相悖,导致动物词汇在各自的语言系统中的隐喻存在异同。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物词汇的隐喻进行研究,探讨它们在中西文化中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意蕴,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克服语言交际障碍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5.
对普遍主题的诉求和对特殊性的确认之间的复杂张力与对话关系,构成了美国中国学思想研究的对话核心与展开主轴。对话理论在人文思想领域方法论中强调对话的多主体性、平等性和文本的对话性与媒介作用,亦构成这一文化对话的重要内容。众多汉学家首先对根据西方自身经验而得的既有假设进行纠偏,确立中西文化各自的主体性和平等性;以此为前提,在平行对话的层面上,着眼于中西文化共相的方法,通过寻找普遍主题和相应的思想文本处理方法来构建文化对话平台,着眼于中西文化殊相的方法,通过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情境性研究方法来强化中西文化对话的双主体性;而对历史上的直接文化接触和其中的知识分子进行的研究,则通过历史情境角度寻找文化对话交流的范式,并形成了历史上的文化对话、研究者与历史进行对话的双重对话形态。这些研究视角构成了中西文化视域碰撞融合中的各种动态平衡的对话关系,并形成了丰富的思想经验,值得持续注意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基础上,从语法、语篇、词汇及交际4个方面深入论述了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它们各自的文化承载功能,并指出在实际教学中要从慎选教材、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进行中西文化导入。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它体现了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概观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将它们归流于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源自对西方德育理论的引进创造;另一方面是对我国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8.
汉英语言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十分丰富。我们不仅要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洞察它们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有不同的特点.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发展、历史沉淀的产物,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探究几个典型颜色词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代希腊和中国宗教信仰是中西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客观反映了各自民族社会生活诸因素,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的异同.本文通过对希腊和中国古代宗教特征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这些特征对中西文化传统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严复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具体的比较与沟通 ,并进行了中西文化结合的尝试 ,代表了 19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最高水平。他的中西文化思想的产生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政治环境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私立教育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影响了公立教育的发展,而且为各国教育传统打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本文以中西方私立教育的源头即先秦与古希腊私立教育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中西方私立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教育概况、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情况,研究结论是:中西方私立教育特别是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立教育造成文化普及和思想自由,对中西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成型贡献卓越,对各国教育传统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文化维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实质是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引入"文化"的相关理念,促使思想教育活动与时代的文化大环境之间良好契合。从文化维度的角度来研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问题对于改变传统研究方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谚语是人们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而来的语言精华,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汉英谚语各自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丰富的内涵,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汉语言语各自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内涵,并且蕴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从地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四个方面来阐述汉英谚语的来源差异,并进而讨论在汉英谚语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具体应用,以达到既保持源语的生动形象又能让译者读者理解其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14.
后喻文化时代构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文化教育环境:学生主体意识强烈,反叛精神鲜明;文化多元,价值观混乱;教师传统权威的消解。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应对性的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更新教育观念;要更新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重视情感教育;要提高使用现代科技的能力,注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要创新教育方式,将正式教育和生活化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所占据的突出地位是任何一种形式的任何一场革命都无法替代的。它们分别标志着两个思想解放和历史情境的规范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价值取向。人道主义在这两个历史时期尽管在其勃兴的历史根据、理念及其特点、演变及其影响等方面呈现出了不同的流变,但是却都表现出了对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所具有的进步意义和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汉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较好地保留了先民们的思想观念.从汉字字形入手,通过对"德”、"仁”、"义”、"敬”、"惠”等几个能集中反映儒家道德思想的汉字的分析,我们对早期儒家道德思想作了追根溯源性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儒家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论"与"教学理论"是分别从德文与英文翻译过来的两个不同的教育概念。尽管其各自的研究都共同指向课堂教学,但由于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它们在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以及对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规定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教学论"与"教学理论"是两种难以通约的研究范式,前者根植于德国深厚的新人文主义的"教化"(Bildung)传统,属于欧洲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学"范式;后者则与课程论以及不同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相联系,属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育科学"范式。清理20世纪我国从西方不同文化传统引进的教育学科的概念,弄清不同概念的含义及其在我国语境中的变化,是新世纪重建教育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8.
视觉文化是新兴的文化形态和思维范式,是一种以"影像"、"景观"为核心的高度视觉化的文化,也是意识形态的新载体。它通过制造出拟真的幻象,诱使观众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一种替代性的幻觉,成为意识形态控制日常生活的新方式。实现这一控制的内在机理是视觉文化"把个人询唤为主体",也就是个人在消费影像和景观时,沉迷其中,由外在的客体转变为主体,自愿认同视觉文化所传达的意识形态观念。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兴的"现代性"话题实际上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被提问与阐释的。现代性的论述者对现代性的隐忧进行了多方面的质疑,"谁的现代性"这种提问再次提出了文化中心主义问题,把对现代性的质疑转变为一个现代性的多样化方案思考。这一思考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思想界。现代性的多样化方案有两种取向值得重视,其一是查尔斯·泰勒试图从社区主义那里寻找资源,以文化差异性来建构非中心化的世界图景;另一种是设想从传统主义那里找到新的依据。在中国,现代性处于一项未完成的事业,但传统主义的影响依然深厚,即使是较大限度可以接受西方现代性基本理念的论说者,也设想依靠传统主义来建构中国的现代性思想文化基础。论文认为,超出简单的中心/边缘,同质化/多样性的对立,回到个体"本真性"的基础,建构一种"主体最小值"的思想文化,可能是适合当代中国文化语境的一种设想,它可以作为新的起点,在保持现代性基本价值理念的前提下,通向更具开放活力的后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20.
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对理念、教育理念、大学理念这几个重要概念及其特征的认识和解析 ,有助于对相关问题的正确理解与把握。用古今观照、中西比较、溯本探源的方式对以上概念的沿进与内涵透视、梳理与辨析 ,可作如下界定 :(1 )理念 :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 ;(2 )教育理念 :人们对于教育现象 (活动 )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 ,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 ;(3 )大学理念 :人们对那些综合性、多学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