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神是由人所创造出来的,神是人心理的投射,是人类天性的自然流露,反映的是原初人类自身的状况;神话契合着原初人类的思维方式,成为推动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2.
精神生命在于寻求超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意味着人类听从存在的召唤,回归本真的自我,恢复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原初生命状态,找回人类原初的生命智慧,使人重新成为真正的人生存在于天地之间。诗人正是在风中静静聆听大地回音的人,诗人在这样的言说中回到了本然的自我,与天、地、神合一,这就是人的本质存在,生命的美和诗意。  相似文献   

3.
作为长篇叙事诗,叙事学的方法应该成为赫西俄德《神谱》研究的基本方法。从叙事学看,《神谱》首先是神话叙事,其次是诉诸"真实"的哲学叙事,当赫西俄德以谱系学的方式描绘诸神的世界时,神就成了世界的原因。原初神浑沌是万物的肇始和根基,是宇宙的原始形态,神族谱系暗含的是世界永恒不息的运动变化,变化的动力是暴力与冲突,生殖与爱欲;神界秩序的建立和人类种族的堕落预示了人与神的必然分裂,分裂之后的世界必须重建正义秩序,充满悖论色彩的是正义的建立是以人类的不幸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4.
在周人看来,天人是交感的,茫茫的苍天,不仅是宇宙万物的自然神,而且也是人类至高无上的主宰。同时认为人类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也是互相影响的通体。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的地位才不断地被重视,人类的拯救也从对神的祈祷渐移为人类自身的自救。  相似文献   

5.
我们思量教育的同时应该留意到相关的原初背景或隐含的脉络。在体系化和现实性的教育区间背后,广义的教育并没有完全与人类的存在分开,教育和人类存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涵涉。非原初的教育学所设置的"终极目标"、"线性发展"以及"操控式的介入"等想法都不是第一位的东西。教育的本性是具体化的、有实质内容的、经逆转而返回的、自由的自我寻找。在这里,自由是被激活的,它是"原初性"或者"自身之自我的精确性",在自由的教育之中,人类整体以某种方式内在于个体之中,内在于具体化的活动之中。人与"教育"的"相遇"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或者兼具二者身份的人自如地领受教益、深化教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人在天地万物中最难认识的莫过于其自身,而人类又执著地不断探索着自身。自从人类超然于万物之上而成为自然之灵长之时,就希图将自己与万物区别开,以确定自己的位置。人类对于自身原初本性的探索,极类似于人类对于自然本源的寻幽,因此,人类对于自我规定性的寻求,我们可称之为寻找自我的宇宙之源。这种探索过程展现了一幅人类关心自己的命运,幻想掌握主宰自我命运的生动画卷。  相似文献   

7.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遏止。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总会出现“神”的概念。之所以出现“神”而不出现“人”,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上。这样,借助神力既可表现出人类的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也可以产生...  相似文献   

8.
彝族创世史诗中的历史观、信仰观与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创世史诗实质上是对人类自身实践力量的肯定与伦理道德关系的一种规范。史诗对神造万物的否定,其实是充分认识到了人始终是历史活动的创造者,神仅是人类自我人格力量的化身,神造万物仅是人对自身实践力量的理想化了的解释。彝族多种宗教形式的中心内容——祖先崇拜是人对自身实践力量的继承与发扬,而史诗对人类繁衍的开端——兄妹婚的巧妙解释与委婉否定,乃是一种对和谐的伦理道德观的追求,因为只有和谐才是人类社会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在欧洲中世纪,由于神学占统治地位,人成为神的奴隶,失去了自身价值.文艺复兴开始了"人"神"之争,人文主义者明确提出了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还"人"以本来面目.启蒙运动又更进一步要求变革社会制度,从审视人生走向审视社会,从对社会制度的改造中实现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将人生的意义提高为追求人类的普遍幸福.  相似文献   

10.
湖南侗族信仰文化中的万物有灵思想折射出人类普遍的原初生存观。在原初条件下,人类习惯于将生存环境中的不可抗拒现象归因于先祖和自然神灵的神秘力量。这种原始生存观反映了侗族期待人与自然、人与人达成和谐的愿景。时至今日,科学技术足以揭开自然现象的神秘面纱,消除人类诸多恐惧心理;然而,这种现代文明似乎远未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存的完美路径。挖掘侗族信仰文化中的精髓思想有利于现代文明夯实和谐自然与和谐社会的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11.
社会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心理素质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基础。社会现代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采取积极的措施,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消除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心理异常,培养国民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心理素质,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和谐体育:体育本质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立和构建和谐体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选择,也是体育理论创新的时代需要。和谐体育是人类和谐改造自我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三个维度构成:一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基础和出发点;二是以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条件和机制;三是以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和落脚点。和谐体育具有绿色、休闲、人性化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模糊认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生活中客观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其本身对人呈现出程度不同模糊性;主观认识的局限及其能力的差异,显示出这样与那样的模糊观审。因此人的认识活动是一个受模糊性支配的机理过程。现代科学的发展在对人的模糊意识作了全面、深刻的忖度以后,终于认识到了模糊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恒久而不废的哲学问题。当代中国哲学对人的问题的思考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步调一致的,对当代中国人的问题研究的梳理总结,就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回顾与反思。当代中国人的问题研究梳理总结:多学科对人的问题关注到人学的独立思考;人的问题研究主题内容的历时变换;人的问题研究的多向视角。人的问题研究发展前瞻:全球化语境下人的发展问题;人的问题研究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问题;人的问题研究的学科复合和综合创新问题;关注人的个体发展、群体发展和类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笔者首先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他人、人与精神世界的三维生存状态、人本和异化学说的生存本质出发,把心理置于人与对象化活动的中介和对象化活动的结果角度,把心理和谐界定为心理结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心理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相互平衡而又相互适应,能够确保各系统相生相成的心理功能状态,在心理上对人的实在特性有实现体验。影响心理和谐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心理结构因素和行为因素,调节和保持和谐心理状态、形成有助于心理和谐状态的心理机能品质、塑造和谐自我和自我实现是心理和谐的心理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寓于现实的劳动活动之中。人的劳动活动包括三重维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环节,人与人的关系是其外在性条件,而人与自身的关系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规定性。从三重关系角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推进其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魏晋玄学的深刻表现,是人的觉醒,在人生观上,否定神性,强调人性,这就必然导致在审美观上突出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并注重审美主体同时作为审美实体的美的价值。魏晋的美学,正是在以魏晋风度为主体的人物品藻中体现、发展起来的,前提却是反对两汉经学、崇尚老庄的玄学。它一方面为魏晋美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哲学的前提;另一方面,它的一些命题、范畴,或者直接地转化为了美学的命题、范畴,或者间接地启发了美学命题的提出。所以,魏晋的玄学与美学在人的自觉的时代主题曲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玄学为美学提供哲学基础,美学又具象地体现了玄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思想的要点是: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的内在关联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启示:人在自然界中要准确定位;牢固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协调好人们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人性的变迁史,压抑史。这种压抑的文明是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爱欲的解放,就是劳动的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能欲望是存在的,但它不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异化劳动是一种历史现象。劳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解放是全面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