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仲舒“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对于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的作用。董仲舒的荣辱思想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如何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离不开对董仲舒荣辱思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为加强封建大一统的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司马迁敏锐地看出其实质不过是“外儒内法”,拉大旗作虎皮罢了。因而司马迁表现出了对先秦儒家的景仰和对汉武帝时期变味了的汉代儒林的鄙弃。  相似文献   

3.
戴源 《培训与研究》2009,26(3):38-40
从西汉高祖时期到武帝时期,儒学经历了不被重视到成为官方学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代主题的改变和儒学自身的修改及完整是两条重要的经脉。正是在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背景下,大儒董仲舒为了找到了一条成为官方学说的道路:在吸取了古代其他学派中合理性的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了可以用来解释客观现象的知识系统,并且为当时的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治国方略提供理论依据与切实操作方法的庞大思想体系。这使得儒学成为统治中国思想的长达两千多年的官方学说。  相似文献   

4.
从西汉高祖时期到武帝时期,儒学经历了不被重视到成为官方学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代主题的改变和儒学自身的修改及完整是两条重要的经脉。正是在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背景下,大儒董仲舒为了找到了一条成为官方学说的道路:在吸取了古代其他学派中合理性的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了可以用来解释客观现象的知识系统,并且为当时的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治国方略提供理论依据与切实操作方法的庞大思想体系。这使得儒学成为统治中国思想的长达两千多年的官方学说。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5,(93):120-121
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以道家的天道观和阴阳家的思想为理论依托,充分吸收法家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主张,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就自己为一代儒学之宗。同时,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加强专制集权和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让儒学一跃而成为正统思想。  相似文献   

6.
贾谊作为西汉时期极具理性光辉的儒家大师,对西汉大一统的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他是从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到董仲舒的儒学大一统这一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一位理论巨擘,是汉武帝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理论先行者。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思想是贾谊仁政政治哲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在其政治哲学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对策,提出了"《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的思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损抑诸侯、宾服四夷。这一主张适应了当时的形势,为汉武帝解决即位以来所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诸侯坐大与对匈奴的和战问题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和指导,从而为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独尊儒术     
春秋战国,思想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秦依法家思想统一天下,但又短暂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放弃法家思想,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可文景之后又出现了一些棘手的新问题,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即位后,极力想加强中央集权,开拓疆土,道家思想明显不合适宜,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迎合汉武帝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实现了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此后儒学逐步成为正统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各级各类《中国古代史》教私书中,当谈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文化措施时,大多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概括汉武帝的统治思想以及汉武帝与百家学说的关系,这是不恰当的,值得商榷.一‘罢百家,独尊儒术”不是汉武帝时K的四号这一概括是后世学者所为,其史料依据来自班固的论资.《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同书《董仲舒传》又称:“及仲舒对策,维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川郡举茂材、孝廉,皆白仲位发之.’何言“皆自仲舒发之’?因为班固认为董仲舒给汉武帝的对策中首倡:“诸不…  相似文献   

10.
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孟子、荀子时加以改造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汉代,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道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相结合,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所采纳,确立了正统地位,宋代以  相似文献   

11.
汉代儒学与制度发展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汉代儒学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符合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时代需求,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儒学不仅成为汉朝统治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生成为汉朝统治集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后来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西汉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的重要阶段。汉武帝采董仲舒等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法制思想,并以其指导西汉的立法和司法活动,有力地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对后世的封建法律制度起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其中,《酎金律》的制定和实施,就是西汉统治者法制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刑德理论发微周乾董仲舒,汉武帝时期的卓越思想家,提倡“独崇儒术”,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政治理论,对当时及其以后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现实,都有深刻的影响。刑德理论在其政治思想中,更是重要部分。它所讲述的统治者应如何施政,规定大政方针,与其全部思想比起来,...  相似文献   

14.
汉初在黄老无为而治思想的指导下,已基本实现了政权的巩固、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安定。可至武帝时期,黄老的清静无为已无法解决新的社会矛盾.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为解决社会矛盾、满足统治者意愿带来了不同于先秦时期新的思想主张。"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思想的统一;"天人合一"进一步巩固王权,神化并限制了君权;"三纲五常"提出了以德治、教化为主的行为准则。当然,董仲舒的思想也受到时代的限制,其思想所带有的针对性与现实性色彩也随着时间条件的改变而消逝。  相似文献   

15.
《天人三策》既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汉武帝思想的重要材料。《天人三策》揭示了汉武帝在执政初期的一些思想轨迹和心路历程,他后来在执政方面的很多政策都可以在这几篇策问中找到其思想滥觞。汉武帝在这3篇策问中提出了几个重大问题:关于世道盛衰的问题;关于“帝王之道”的问题;关于天人古今的问题。董仲舒在这几个问题上的策对都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他的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汉武帝本人的施政方针以及汉代以后的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汉武帝即位之初,儒家学者同以窦太后为代表的黄老学派开了针锋相对的,以方由学术之争发展为对政权的争夺,建元元年冬十月,汉武帝下诏举贤良文学之士,结果所举之被丞相卫绾全部黜退,这是窦太后对儒学改革人士的第一次打击,六月,汉武帝任命窦婴为丞相,田Fen为太慰,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政策,打击朝中保守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建元二年冬十月,窦太后突然发动政变,将改革派人物全部黜退,政权重归保守派之手,建元六年五月窦太后,汉武帝又罢免了全部保守派人士,正式开如了内改制度、外兴功业的有为政治,董仲舒上天人三策,为汉武帝所采纳,儒学上了汉代统治思想的宝座。  相似文献   

17.
【考点链接】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历史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压制历史原因:秦朝时期,儒家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历史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初期,诸侯势力膨胀,甚至“不听天子诏”,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直接威胁着中央集权。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酎金案”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吏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他主张的"独尊儒术"使孔子创立的儒学从诸子百家中突出而居统治的地位,其创立的三纲五常等伦理思想在中华民族中留下了深深烙印,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现代人对其伦理思想贬褒不一,作者从积极的角度论述了董仲舒伦理思想的的可取之处,这些思想在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汉武帝     
汉武帝是秦始皇之后的又一个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他继承了秦始皇的法家路线,发展了秦始皇开创的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事业,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的进步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却是被歪曲的。汉武帝时,那个臭名昭著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历来的尊孔派便抓住这件事情,大做文章,来达到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