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白庆祥  倪玉 《军事记者》2002,(11):52-53
今年6月14日至16日,第十三届“中国时事报道奖”评比会在大连召开。趁此机会,我们采访了作为评委的新华社“0001号记者”李尚志。作为新华社国内部原主任,作为第四届韬奋奖获得者,作为中国时事报道研究会原会长(现任顾问),作为活跃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直接采访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记者,李尚志有太多的传奇故事。面对我们这些新闻后辈,李尚志并没有以名记者自居,更没有因为自己的特殊身分而自恃。这位62岁的山东籍的老记者热情地和我们交谈起来。“一年的军事记者生活对我来说虽然短暂,但是谈谈一个老记者的报道生活,可能会对…  相似文献   

2.
并非小事     
某报有一篇报道,题目是《一个士兵与一座金矿》,由两位作者署名。这篇报道的结尾处写道:采访结束,再次看了看这位曾被“埋”在金矿之中的普通士兵,“我想,泰戈尔说得好……”明明是两位作者合写的报道,作者怎么成了“我”?读者应该把这个“我”看成两位作者中的哪一位呢?有一些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或特约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记者看到”、“记者发现”这样的字眼。读者读这样的报道时,难道会对那位在稿件上署了名的通讯员视而不见吗?这问题其实好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合写报道,若文中需要作者出现,…  相似文献   

3.
6 月2日 ,《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乘机离京 ,继续她的“重访郑和路”第二阶段采访。这次她将访问阿曼、伊朗、沙特阿拉伯、埃及、也门和巴基斯坦等国。中国记协特地为她壮行。范春歌是国内新闻界享有盛名的女记者 ,曾荣获首届中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范长江新闻奖”。这位我国第一位孤身重走当年郑和下西洋线路的记者 ,在完成第一阶段采访行程后 ,4月4日第三次来到江苏太仓浏河瞻仰郑和纪念馆。去年7月 ,范春歌一身行囊出征前 ,记者就以“重访郑和路”为题 ,与范春歌进行一番坦诚对话(见本刊2000年第…  相似文献   

4.
一位企业家听说曾为他唱过“赞歌”的记者又要来采访,竟吓得躲了起来,后来干脆来个不露面,自然,这次采访告吹了。这位企业家何以怕见记者?原来,他担心经过这位记者“生花之笔”的再次“曝光”后,自己恐怕就得改名了,因为上次报上的企业家形象和自己已相去甚远,就连他也差点认不出来。由于报道水分太大,因而招来不少麻烦。有的工人直言不讳:“报纸尽瞎吹牛!”个别胆大的,还当面“刺儿”这位“发酵”了的典型。以致企业家也感到欺骗了全厂工人和众多读者。为这事,他好苦恼了一阵子,并暗自发誓:从此再也不接受记者的采访了! 企业家的认识是否全面、客观,我们姑  相似文献   

5.
关于记者的修养的问题,已有了很多的论述,然而,听过李尚志老师1999年5月6日在《华西都市报》的讲座后,在这个问题上顿觉清爽了许多。李尚志是新华社国内部的主任。他第一次报道中国改革的消息、第一次报道中国人大代表投弃权票的消息、第一次将十三大的所谓“后台新闻”作了前台报道,为同类消息的处理树立了标杆,还有很多令新闻界同行艳羡不已的战绩,可谓“著名资深记者。”李尚志说,记者要考虑四个度:即时间跨度、深浅程度、领域广度和政治认识深度。  相似文献   

6.
1991年本刊第10期曾以《“唐老鸭”在海湾》为题,报道了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数度请命,独赴中东,采访海湾战争的故事。这里转发的是唐师曾自己写的一段“飞车闯加沙”的经历。  相似文献   

7.
一次,湖北随州市副市长彭勇到一个乡镇调研农民增收的情况,随州日报派了一名青年记者随同前往采访。这位副市长到这个镇后,先后了解到农民增收、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民进镇等情况。按规定,记者准备报道这位副市长调研活动的全过程。可这位副市长对记者说:“不要报道我个人的活动,你可以根据自己见到的事,采访有价值的新闻。至于怎么报道好,文章由你自  相似文献   

8.
2012年7月27日,伦敦奥运会将正式拉开帷幕。即将赴英的中国记者军团正摩拳擦掌,准备着为受众烹饪丰富的“奥运新闻大餐”。 本刊第六期“热点关注”栏目推出两篇奥运专题的文章《伦敦奥运会中国记者“作战攻略”》、《社交媒体奥运报道规则解析》,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本期我们继续刊发奥运专题文章,侧重纸媒在奥运报道中的采编实践,特邀《新京报》体育新闻副主编艾国永等4位体育新闻工作者,为读者奉献《赛后5分钟,必须签版之“秘诀”》、《奥运报道如何借力志愿者》、《非奥组委认证记者如何创造采访机会》、《如何提高大赛的报道效率和走近大牌运动员》等四篇经验之谈。文章重点突出、实用性强,生动可读,希望能对同行报道奥运赛事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2012年7月27日,伦敦奥运会将正式拉开帷幕。即将赴英的中国记者军团正摩拳擦掌,准备着为受众烹饪丰富的“奥运新闻大餐”。 本刊第六期“热点关注”栏目推出两篇奥运专题的文章《伦敦奥运会中国记者“作战攻略”》、《社交媒体奥运报道规则解析》,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本期我们继续刊发奥运专题文章,侧重纸媒在奥运报道中的采编实践,特邀《新京报》体育新闻副主编艾国永等4位体育新闻工作者,为读者奉献《赛后5分钟,必须签版之“秘诀”》、《奥运报道如何借力志愿者》、《非奥组委认证记者如何创造采访机会》、《如何提高大赛的报道效率和走近大牌运动员》等四篇经验之谈。文章重点突出、实用性强,生动可读,希望能对同行报道奥运赛事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新“官”上任三把火策划:阿仲据《中国档案报》第66期报道:该报记者在湖北省档案局局长述职报告会上采访时,曾向在座的一位职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从本局干部中选一名局长,你推荐谁?”会后,局里一位女同志对记者说:你要问到我,我就推荐我自己,我觉得...  相似文献   

11.
年年开“两会”,首都各新闻单位都派记者采访。为了交流经验,以利今后更好地搞好“两会”摄影报道,本刊邀请首都部分参加“两会”摄影报道的记者进行了座谈。本刊副总编辑胡颖主持座谈会。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及国台办、港澳办制定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和《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台湾记者在祖国大陆采访规定》、《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港澳记者在内地采访办法》自2007年元旦至2008年10月17日施行。2月1日南方周末报道“三规定最关键处。都是其在第6条所做的‘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上述几类记者在采访时不需向各自的主管部门申请:二是可以按规定离开驻地自由跨省采访”。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说新规定“适用于中国各个省份”。报道透露“中国1980年就批准外国媒体在华开设常驻机构,外国记者不能自由采访,这成为外界批评中国的‘口实”’。  相似文献   

13.
这次第27届奥运会,《南京日报》的 “奥运特刊”设立由读者和观众参与的“奥运点评”和“网友笔会”等栏目,我在编辑中出人意料地得到许多体育迷对此次CCTV转播和采访的“炮轰般”的批评意见,记录在案,感到对新闻采访实践很有借鉴意义。 采访前必须充分准备 最先引起观众和读者很大反感的就是在中国选手夺金后,CCTV记者不着边际、下篇一律的问话。比如陶璐娜夺首金后,本来好不容易盼到五星红旗升起、国歌奏响的中国观众,想听听陶璐娜朴素的心里话,却没料想被CCTV记者莫名其妙的采访问话给搅乱了。读者郑振给本报来信…  相似文献   

14.
列宁曾要求报刊编辑部的“每一个成员在每一个问题上都应当有自己的意见”(见《列宁全集》第34卷第193页)。不言而喻,主张采访的起点——“我要和你不一样”,是符合列宁教导的,而且这个“不一样”,既有前提——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又源于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和新闻的属性来看采访的起点。大家知道,我们采写新闻报道的目的之一,是代表读者去认识报道的对象,并且把我们认识的结果告诉读者,使读者跟我们一起去感知大千世界。强调  相似文献   

15.
9月20日,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公开证实其驻华记者Oscar Garschagen(中文名“盖诚澈”)炮制假新闻,当事人已经辞去职务.此前,这位驻华记者的新闻助理张超群在网络上公开揭露其在新闻报道中指鹿为马,严重违反诚实信用的职业道德,玷污中国形象的行为.调查表明,这名驻华记者有关中国老人自杀的报道来自其他媒体的报道,有关中国南海的报道采访了“不存在的人物”,有关中国高尔夫球场的报道则是杜撰了一个权威专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致读者     
本刊读者调查活动中,曾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他说:“《中国记者》和读者交流的机会不多,交流也仅限于刊登一些鼓吹刊物效果的文字,对敢批逆鳞者,《中国记者》能否耐得住心情?”读到此信,本刊总编辑即刻旁注:“欢迎批评!”这是真心话。我  相似文献   

17.
神奇的土地     
中国记者杂志社受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盟委的委托,于1992年8月组织一个记者组(有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瞭望》、《半月谈》、湖南日报、深圳商报、常州电视台及本刊的共12名编辑、记者),到边远的兴安盟进行了为期十天的采访考察活动(当地兴安日报和科右前旗报也备派一位记者参与采访)。虽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但大家都感到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下面发表几位记者组成员对此行的观感,作为向本刊读者的汇报。  相似文献   

18.
蔡志军 《新闻知识》2001,(10):40-41
读者提供了最棒的新闻线索《鹏城天才少年摘取肖邦钢琴大赛桂冠》先后获得广东新闻奖二等奖、中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等,不在于这条新闻写得多么好,而在于我们可能是世界上最先报道这一新闻的报纸。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够抢先,我都一一告之:是读者,是读者最早提供了线索。说起来获得这条新闻线索是一次偶然。2000年10月17日下午4时,第二届高交会已近尾声,记者在高交会现场采访完毕,决定乘专车前往振兴路一带采访高交会给餐饮业带来的商机。正是在车上,记者遇上了这位提供线索的姓梁读者。这位读者告诉记者,深圳有两个学生正…  相似文献   

19.
“记者”也者,按《辞海》的解释,是为新闻事业机关中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顾名思义,记者的工作,一要采,二要访,然后将自己采访到的材料,组织整理成新闻报道。然而,也有这么一种“记者”,对于他所报道的对象压根儿不曾见面,更无一言半语交谈,却写出了洋洋洒洒的“报道”。我手头有一封江汉油田的读者来信,说是某报报道他们油田一个宣传科长的事迹,署名记者并未到他们油田采访,更未访问过这位科长和他的同事。原来,那篇报道是从油田现成的材料和报道中摘抄编成的。呜呼,“记者”竟成了“抄者”!  相似文献   

20.
在武汉新闻界颇负盛名的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范春歌,去年7月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启程,独闯郑和路,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新闻人物。 其实,这只是她在世纪之交“隆重推出”的又一次“特色采访”。 范春歌的记者生涯并不太长,总共也就是16年。然而她一次又一次的“特色采访”,成就了她的“特色记者”的业绩和美名。她以一般记者没有的勇气,多次涉险走天涯。她曾赴南极、西氛、中国西部采访,其新闻作品广受读者好评。 同行们大概都会称羡范春歌的业绩和美名,可是真正值得称羡的该是她那把全副心血和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