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工人日报》今年6月19日有则新闻——肩题《枪杀经过竟有空穴采风霸州百姓呼吁公正执法》、主题《不能让无辜者永不瞑目》,报道了河北霸州市杜书贵撞车后枪杀该市供电局一职工的血案。但看完整篇报道后发现,我们的记者、编辑先生望文生义,将成语“空穴来风”的意思领会错了。“空穴来风”,语出《文选·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注曰:“门户孔空,风善从之”意思是说有木桩(枳,也称枳橘:句,  相似文献   

2.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固定短语或短句,结构的“定型性”是其基本特点之一。所谓“定型”,是指其字数、词序都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或曰“规范面目”。如果将“三长两短”写成“两短三长”,意义虽然也通,语言形式(词序)却变了;如果把“丰衣足食”说成“丰衣饱食”,别人也能听懂,但却变成了一副不规范的“面目”。假若说上述两种情况还勉强“说得过去”的话,那么,任意掐掉成语中的某个关键字的作法,则是绝对不可容忍的。 笔者曾在一家地方报纸上读过一篇题为《点睛传神引入胜》的文章,内容是谈一个获奖好标题的制作体会,言简意赅,析理精当,让人获益颇多。但是,该文在题目及正文中两次出现的“引入胜”,却是直接违反成语的“定型性”原则的。众所周知,成语“引人入胜”的意思是引人进入一种佳境,如今掐去一个“人”字,就既不规范,更令人费解了。 生造成语也会破坏成语的“定型性”。在一家省级刊物上,笔者看到一篇论文中有这么个句子:“固然,其  相似文献   

3.
很多人把成语“空穴来风”理解成“没有根据的传言”。错了。“空穴来风”,是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言是有原因的。《文选·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李善注引司马彪曰:“门户孔空,风善从之。”白居易《初病风诗》说得更为明白:“朽株难免蠹,空穴易  相似文献   

4.
“差强人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吴汉是刘秀手下的大将。有一次打了败仗.诸将“或多惶惧.失其常度”.而吴汉却“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刘秀听说后感叹道:“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称赞吴汉颇能振奋人的意志(差,颇、殊;强,振奋:人意.人的意志),后来“差强人意”作为成语.意思稍有改变.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这里是大体、稍微的意思。冰心《二老财》:“小时看《红楼梦》,觉得一切人物都使我腻烦.  相似文献   

5.
读1999年11月18日的《中华新闻报》,发现成语用字随心所欲乱用的现象,如:三版《基层通讯员投稿有四忙》中:“凤毛鳞角”正确的成语应为“凤毛麟角”,意思是说凤凰的毛,麒鳞的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鳞角”显然是错了。四版《港报女记者惨遭强暴今日女报仗义讨公道》一文的“编后”语中:“仗义直言”。正确的成语应为“仗义执言”,意思是说为了主持正义说公道话“直言”  相似文献   

6.
成语“空穴来风”,原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或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不是”加“没有”,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然而闲暇读报阅刊,每每见到文章的本意也是说某一消息、信息来而有原、传而有据,可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偏偏要在“空穴来风”之前再加一个“不  相似文献   

7.
在某日报《都市周末》版上看到一篇题为《这斯俄买的》的文章,标题制作很醒目,可就是让人看不懂。“斯俄”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一个新造名词,还是某外来词汇或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让人如坠雾里。标题看不懂,只好看正文了。这是一篇介绍西安羊肉泡馍吃法的文章,直至读完正文最后一句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此文作者的一位同事到西安出差,在一家小店吃泡馍,误认为桌上的糖蒜是饭店免费提供的,拿起来就吃,结果坐在桌对面的顾客用方言告诉他:“这斯俄买的(这是我买的)!”这样的标题似乎很别致,却让许多不懂当地方言的读者“丈二…  相似文献   

8.
“差强人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吴汉是刘秀手下的大将。有一次打了败仗,诸将“或多惶惧,失其常度”,而吴汉却“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刘秀听说后感叹道:“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称赞吴汉颇能振奋人的意志(差,颇、殊;强,振奋;人意,入的意志)。后来“差强人意”作为成语,意思稍有改变。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这里是大体、稍微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从1983年起的十余年间,“储瑞耕”的名字曾十多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主要是具体文章(杂文或言论)的署名。1997年6月这一个月间,“储瑞耕”的名字却接连两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而且不是具体文章的署名:一次在6月13日《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名单》之中,为3位评论员之一;一次在6月18日中国记协举办的《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献计献策征文大赛揭晓》,为3位一等奖获得者之一。现在是《河北日报》的高级编辑、头版言论专栏“杨柳青”的主笔的储瑞耕,从1993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上写明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题一:韩国队该怨该谢?! 由于釜山亚运会战绩欠佳而饱受国人非议的中国乒乓球队,近日打出“二次创业”的大旗,并推出“十万米计划”,意思是要国手连续10天每天跑一个万米,大有为打翻身仗而发狠的意思。而所谓“二次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诊所     
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的《余秋里回忆录》,在《提高会战队伍素质》一节中有一段话:“职工自行离队,不辞而别,久假不归的现象开始蔓延……1961年,全年私自离队和久假不归的有622人。”这段话两次使用“久假不归”,想要表达的意思都是“长期请假而不回来”,显然是对这条成语的误解和误用。  相似文献   

12.
成语以其言简意赅的特点被人们广泛使用,但是成语的含义相对固定,其用法也是约定俗成的,如果望文生义地乱用,反而会弄巧成拙。下面仅举三例:“七月流火”不是言热而是说变冷《中国保安》杂志2000年第7期上有一篇文章《七月流火搞军训》,文中说:“七月流火,全体队员的训练热情也像这火热的天气一样一天天地升温。”七月流火,语出自《诗经·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即心宿,是指一颗古时被称作“火”的星,也称作大火星。流,在这里是动的意思。在夏历五月黄昏,“火”星见于正南方天空,方向最正而且位置最高…  相似文献   

13.
2010年3月11日,临海新闻网刊登了一篇题为《记市“十大杰出女性”市中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谢娟娟》的通讯。其中有一段话:“在谢医师的科室里,记者还看到一个最怪《告知》:因思想高度集中,讲得太嘈杂会影响工作,请免讲‘谢谢’‘拜拜’‘再见’,恕却之不恭了。”谢医师的意思是,请患者不要讲谢谢之类的客气话,恕我不能接受。她使用了成语“却之不恭”。“却之不恭”是拒绝接受吗?  相似文献   

14.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09,(24):72-73
“亦步亦趋”不可滥用2006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出过一道判断题。题目引用了2005年9月21日《中国青年报》的一句话:“你闲庭信步地徜徉在影坛不温不火,却初显大家风范,前辈对你宠爱有加,赞词不断,而你却依然平静如初,亦步亦趋。”指出“这句话中存在着别字、用词不当等多种错误”,错误之一就是“亦步亦趋”的误用。为什么?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这条成语。  相似文献   

15.
追求新闻报道的理性与境界——从一起新闻官司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雯 《新闻记者》2003,(3):54-55
去年岁末,北京青年报因质疑西安翻译学院一位大三女生被一合资企业以40万年薪预聘的新闻报道而引发的官司被判败诉,报社不服判决,官司还将打下去,质疑报道也在继续进行中。这一事件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也带给人们很多思考。事件经过是:2002年6月12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头条发了一条消息:由中国贸促会组织的以世界500强为主体的41家大型企业组成的“中国西部人力资源考察团”6月10日到陕西省考察。41家跨国公司以年薪5万元到50万元不等,在西安翻译培训学院招聘了200余名学生。由于西译的应届生已在…  相似文献   

16.
读1989年第2期《新闻战线》上发表的《望“文”兴叹》一文,想谈点不同的看法。对于成语,既不能滥用,更不能任意改动。但成语也像其他事物一样,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事实上,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新的成语,有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其原来的意思和以后演变、借喻的意思就不尽相同。所以,成语虽然不能乱改,但“巧改”一下为自己所撰之文服务,或反其意而用之,或换其意而用之,只要用之得当,又何尝不可。不过,在改动或换用之处,必须打上引号,以示借用,区别乱改。有时用得巧,不仅表达清楚,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增添文采,饶有风趣,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例如,有一幅批评某些邮电职工任意抽拆报刊阅读,以致经常缺报短刊,损害读者利益的漫画,命题为《近水楼台先得“阅”》,  相似文献   

17.
尹冰姗 《大观周刊》2012,(25):216-216
何谓“发现”?《现代汉语词典》这一词目有两个义项:一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其二便是“发觉”的意思。笔者以为教学上的“发现”.含义相当宽泛,上述两种意思似乎是兼而有之,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并自行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行为。“发现”是实施阅读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标题与成语     
成语,是长期以来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它的结构形式严谨,概括意义完整,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列宁说过:“常常有这样的成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出相当复杂现象的本质。”成语的特点决定了它运用的广泛性。它不仅在文章正文中随时和读者见面,而且在文章标题中也占有显著位置。用成语做标题的方法通常有:一、引用。有些文章标题根据内容需要,可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对成语原封不动地引用,取其本意,为我所用。如:《山重水复》、《铜墙铁壁》、《后来居上》、《春华秋实》、《天网恢恢》。二、嵌用。有  相似文献   

19.
书价:一个揪心的话题胡延平从《廊桥遗梦》的畅销说起,这本8万字的小说去年6月推出以来一面是印数的升,迄今已达25万册,一面是定价的一涨再涨,从3.80元到5、60元再到6.70元,前后不到一年时间,简直让人“目不暇接”。《白夜》新近推出以来,与篇幅不...  相似文献   

20.
《工人日报》1998年2月8日,星期刊一版“生活一隅”栏目中一篇题为《刘家义务修伞四十年十万》的消息,其标题令人费解。《刘》作为一篇消息的标题,其中“四十年十万”是什么意思呢?通过看其内容才知:“在赣中永丰县城恩江镇,年逾七旬的刘崇信、胡莲英夫妇近40年来义务修伞十多万柄,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但在标题中用“四十年十万”又怎能让读者明白呢?况且此标题从语法上分析也不通顺。因此,笔者认为《刘》不能做标题,不妨改为《刘家义务修伞》更为简炼,或改为《刘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