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之声     
湖北省巴东县残疾人联合会谭正双:我爱读《新闻与写作》,并一年一年收藏,为写作时释疑。我这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残疾人能写出点文章见诸报端,《新闻与写作》给我提供了相当多的养料。有一件难忘的事是,1989年,我的作品获得了“全国农村残疾青年心声碣石杯”征文三等奖,贵刊还登了我获奖的短讯。作为省级新闻期刊,这样理解支持残疾人,令人肃然起敬。今天,我由一名残疾人,一名农民通讯员被聘到县残联专门搞新闻报道工作,《新闻与写  相似文献   

2.
我乡宋家村残疾青年白五堂,这几年订阅报刊收集信息,引进良种免费服务乡亲,很受群众欢迎。我便专写一稿在8月18日《陕西农民报》开办的“残疾人天地”专栏上发表。稿子见报后,正赶上秋播,不少人看了报后找白五堂联系良种。我自然也为自己写了  相似文献   

3.
有位博物馆学者曾阐述过:“博物馆在为社会服务方面,也包括对残疾人的社会教育这一职能”我们赞同这一观点,以为博物馆不仅属于健康人。“残疾人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自有人类社会,就有残疾人。由于残疾的存在和影响,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4.
吴荻 《新闻窗》2011,(1):49-49
工作中我分工跑残联口的新闻宣传报道,有机会了解省残联方方面面的工作,更多的是接触了解许多残疾人。残疾人那种身残志不残的精神,耶自强自立、在人生道路奋勇直前的行动令人感动,也促使我深入基层,和残疾人广交朋友,努力搞好残疾朋友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5.
1.忌讳称丈夫或妻子为“爱人”。因“爱人”在英语中是指“情人”,俗称“相好的”。所以,香港人介绍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和别人相识人,总是说:“他是我的先生”或“她是我的太太”;称别人的丈夫或妻子时,也是“您的先生”,“您的太太”。  相似文献   

6.
许多通讯员,特别是新手,经常为没什么可写而苦恼,如何消除苦恼?我的做法有三: 一、多听。别人交谈时,留心听取可写的东西。他人说出了新观点、新思想,可写言论稿,新人新事可写新闻稿。一次在俱乐部开大会,坐在我旁边的两位家属在谈话中说:“赵富山的爱人,别看人家是后娘,对孩子比亲妈还亲。我们与她住了十来年邻居,她要不说,我们谁也不知她是孩子们的继母……”赵富山和我经常打交道,我也从来不知道他爱人是孩子们的继母。后来我采访了赵富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作者。《光明日报》中年女记者樊云芳便是众多令人喜爱的作者之一。最近,有机会读了她的新闻作品选《我就是我》,这种认识又深了一层。(?)为在那里,无论写人、状物,确实给了读者一些“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文采、独特的构思、独特的新意。”请读一段她(?)导语: “章虹,这个坐在轮椅上度过了20个春秋的残疾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在6月份的全国首届残疾人  相似文献   

8.
在刚刚过去的2002年全国助残日活动期间,本刊编辑陆其国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协调委员会、市残联、市人事局联合授予了“上海市自强模范”的荣誉称号。在市直机关工委系统60多家局以上单位中,陆其国是唯一受此殊荣者。 一周岁时,陆其国困患小儿麻痹症,致使左腿终身残疾。面对残疾陆其国没有悲观,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摆脱残疾的阴影,超越自我,热爱生活、乐观进取,用知识托起新的人生。20年来,他已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劳动报、《萌芽》、《电视·电影·文学》、《上海小说》、《雨花》。《星火》等报刊杂志发表了200万字作品。其中短篇小说《母亲》被选入上海市中学语文读本,短篇小说《我的同龄人》获文学报“命题文学”征文小说一等奖,后被《小说月报》杂志转载,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学之窗”节目配乐广播。文学报和上海电视台也都做了专访和节目予以介绍。2001年又陆续出版了专著《畸形的繁荣——租界时期的上海》和纪实文学作品集《解密档案(B卷)》两本书。  相似文献   

9.
四年前,我正在部队任专职新闻报道员。 1986年8月1日,一家省报第二版采用了我的一篇通讯《军人的未婚妻》,看到样报后,我心里很高兴。写这篇稿子,我是从一位老乡那了解到的。起初,他告诉我,在他回陕西探家时,一位同乡好友(也在部队服役)的未婚妻冲破世俗偏见,因未婚夫家庭劳力缺乏,她毅然到男方家,帮他家干活。姑娘的一片痴情,换来的却是一盆冷水。未婚夫最终嫌她个矮,眼睛小,执意和她“吹”了。  相似文献   

10.
为自己点灯     
几年前,听过一个残疾歌手唱的歌。“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心里很激动。我们习惯了别人赐给雨水和阳光,一旦身处逆境便无力自救,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点盏灯呢?我也是残疾人,理解残疾人的艰难与心理,理解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夏夜里,有一种小昆虫——萤火虫,它们在夜色中飞来飞去,一闪一闪的光芒十分耀眼,这是它们为自己点  相似文献   

11.
记得在1993年固始县冬运会上,一位瘦小单薄的山区姑娘何艳红,出人意料地一举夺得了三项赛跑的金牌。大刘、小朱和我三人一起去采访她。大刘的报道没有写小何的片言只语,却写了领队一句话:“我代表全乡人民感谢她1”小朱写的消息中,何艳红是这样说的:“我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是与教练严格要求分不开的,”我观察到:这位朴实的山区姑娘不断重复地说着;“俺说不准,也说不好,俺就知道这是为俺乡争光,所以就拼命地  相似文献   

12.
飞扬 《新闻世界》2005,(9):28-29
“残疾人和健全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样有人的尊严和权利,同样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同样体现着生存的价值……”这是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姑娘的铿锵誓言。这位残疾姑娘,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轮椅上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何燕妮。这位聪颖、自信、顽强的姑娘。面对病魔,曾经悲伤过、绝望过、自杀过……  相似文献   

13.
何林宗 《中国档案》2004,(12):50-51
今晚参加合唱训练回单位时,已经快11:00点了吧?刚才打电话回去,爱人说女儿雨竹已经睡着了。五岁的雨竹昨天在电话里骂我是“小头爸爸”,她妈妈哄她说我每天很晚回去,很早就走了。听说她还真像“大头儿子”一样,每天给我写了封信呢!……明天中午再加两小时的班,历史档案著录工作应该可以完成了,晚上是该回家一趟了……  相似文献   

14.
在我一年的百多篇稿子中,大部分都是写家庭生活小事的.有些文友问我,如何才能写好这方面的稿子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要多写“枣核”社会中“两头尖”人和事。我以为,家庭生活小事,也属于社会新闻范畴。要写好这类稿件,就必须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个“包打听”。特别是那些所谓“新闻人物”,更应加意留神。我身在基层,对于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下层人们的“内幕”,确是知道不少,据此我写了不少关于平民百姓中喜怒哀乐方面的稿子。如去年冬天,我听到一位母亲虐待她亲生女儿的事后,即怀着伤感的心情写了一篇题为《妈妈,女儿在呼唤你的爱》的稿  相似文献   

15.
出书难,这是一个普遍问题,何况是两位初译书的残疾作者。然而,他们成功了,译著已经出版,原因是碰到了一位很好的编辑朋友。《朋友晓峰》,这是华夏出版社编辑毕晓峰在收到两位残疾人的译著之后;给作者第一封回信的时候就这般自称的。尽管译著的质量尚未达到出版的要求,但她以朋友的身份向两位残疾人作者伸出了诚挚的无私的援助之  相似文献   

16.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相继报道她《坚持农村二十年》。来稿虽然写得空洞、飘忽,但这个人物却牵动了我的心。于是我们给作者(一个区干部)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要求,希望他能将文章写得扎实些,如有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的一位老前辈对我说:“你去采访一下黄薇同志吧!她的历史挺生动的,可是知道的人却不多。”然后他如数家珍似地把黄薇的历史给我“兜了”出来。我动心了,决意写她。可是一见面黄薇同志却阻挠我:“不要写,千万不要写,我没什么好写的。”说话时语调的轻柔,使我难以想象,她,就是那个在日本宪兵鼻子底下办地下抗日报纸的著名华侨女记者。黄薇同志生性恬淡,温雅,乐观,豁达。她已是“古稀之年”的人了,前几年已经离休,但她整天在家忙个不歇。她说,离休是离休了,可比上班还忙呢。她的案头上,整齐地叠放着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一沓沓的稿纸堆放在那,显然是主人常用得着它。小小的客厅里,布置得相当典雅,书橱里随便置放了几件工艺品,一壁墙上还悬挂着一幅以浓重的墨绿色为背景的油画——“乡村”,那清逸的水色山岗,使人顿生一种超然,澹泊、宁静之感,似乎透露着主人的情愫。“您说您很忙,都忙些什么呢?”我问。“喏。”她递过来一叠稿纸。这是她离休后写的《回到抗战中的祖国》一书的前言和目录。这本书  相似文献   

18.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  相似文献   

19.
写言论也和写新闻稿一样,需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找题目。但是写言论与写新闻稿相比还有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仅凭“道听途说”也是可以写出好文章的。一次,有位探家回亲的战友对我说,他的一位同学因一点家庭琐事喝毒药自杀了,死时才20岁。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索,联系到有些年轻人在高考落榜、情场失意、家庭变故等挫折面前长吁短叹,甚至  相似文献   

20.
在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时,一位相熟的作者因所写的一篇人物通讯而引起争议,他在困扰中跺脚发誓:“以后再也不写人物了”。好心的同事也劝他:“今后要写就写集体,不要写个人。”后来,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一些领导、先进人物在接受采访时,屡屡谦虚:“不要写我,还是写集体吧。”爽直者吐出知心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写了我个人反而对我不利,你要是真心爱护我,就去写别人。”这些现象的背后告诉我一个问题——人物新闻有着特有的社会影响。在我重读了优秀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碌》之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我心中升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