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宋代诗学批评对黄庭坚予以了特别的关注;从人格情性和诗作自成一家上对其进行了标树;同时对其诗作格调、用语、结构、笔法等方面审美特征展开了辨析:对其诗法渊源及特征等也有论评。这为后世诗学批评黄庭坚论建构出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总目〉自在的诗歌批评史价值是:在一种平实客观的批评语境中,推崇儒家传统诗学思想与审美诗学思想的整合共融;对各种诗歌的体制、源流及艺术特征做了比较明晰的阐述;对历代诗歌的大体风貌予以观照;诗学辨证的内容丰富而精微.其潜在的诗歌批评史价值是:批评应回归文本;建构出诗歌发展史的雏形;诗歌批评应秉持客观和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宋代诗学批评对陶渊明极为称扬,最早多方面地对其予以了论评,主要表现在:一、针对陶为人襟怀情性,是否悟道,因何归隐展开了析;二、对陶作诗态度,诗作用语及诗歌审美特征,风格等论题进行了论评,它较为完整地建构出了后世诗学批评陶渊明论的视野,导引了后世诗学批评陶渊明之论,奠定了后世陶学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苕溪渔隐丛话》是宋代诗话总集的双璧之一,它对唐宋诗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该书不仅体现了胡仔独特的诗学批评特征,具有重要的诗歌史意义,还体现出编者胡仔对诗歌审美的特定追求。他崇雅黜俗,讲求含蓄,追求清远、平淡自然的诗风,注重整体美,追求创新等。这些审美追求,使该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诗话总集仅仅收录别集的意义。它既改变了诗话总集有选无论的状况,弥补了胡仔没有诗学专论传世的遗憾,也客观反应了宋代诗学审美的一些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5.
宋代诗学批评对李白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评,论题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承唐人批评取向,从整体上集中辨析李杜优劣;二、一些诗论家受理学思想影响,对李诗创作旨向予以指责;三、对李白作为诗人的创作才性、艺术渊源、诗作艺术表现和审美风格特征展开详细论析。这基本建构出了古典诗学批评李白论的视野,为后世诗学批评李白之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司空图的诗学思想是对王维等人诗歌创作艺术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唐时期诗歌创作叙事化倾向的反 拨。司空图有关诗歌意境创造及其审美特征的论述,对抒情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都有重要价值。不过,他 的诗学思想只是总结了抒情短章的艺术经验,用这种理论要求一切诗歌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7.
宋代诗学批评普通推重杜甫。其论评极富特色,表现为:从对杜甫及其诗作总体上的大力推崇到把杜甫偶像化、神化,由对杜甫思想及其诗内涵的肯定到一定程度上出现穿凿、曲解杜诗的批评取向,从用“诗史”称扬杜诗到“诗史”意义的多样化,宋代诗学批评中的杜甫论走过了其繁复的过程,呈现出多维的视野。这为后世更辩证深入地研究杜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宋代对白居易的诗学批评,以“元和体”(“白体”)为突破口,复兴了白居易诗歌及理论的现实主义主张,重新体认了元和体“自适旷达”风貌的矛盾性。对白居易的批评视野的开拓,也加快了宋人梳理白诗题材的脚步。正是在对白居易的诗学批评中,宋人开启了建构“宋调”的大门。  相似文献   

9.
雅俗论是我国古典诗学的基本批评理论之一。它在明清两代分别得到深入地阐说和流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继承前人高标去俗崇雅观念的基础上,结合诗学辨体理论对诗歌去俗崇雅予以了进一步的细致探讨;二是承传宋人以来的化俗为雅之论,对雅俗的具体转化及其相关论题、因素予以了探讨;三是出现了对雅俗之论予以消解的论说。上述几个维面,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诗学雅俗之论的最后辉煌。  相似文献   

10.
宋代诗学批评中的杜甫论 ,作为古典诗学批评杜甫论的全面展开阶段 ,它承起但又突破了唐人杜甫论批评取向。由对杜甫及其诗作的普遍肯定到极至张扬 ,从道德化、偶像化的盲目推崇到这一倾向的基本消解 ,宋代诗学批评中的杜甫论涵合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由此 ,诗学批评中的杜甫论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新批评派的诗学又被称为“张力诗学”,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统治了英美学术界,被认为是和现代主义诗歌相配套的诗学理论。既然如此,张力诗学必然和其提倡的现代主义诗歌一样,张扬审美批判精神。事实也是如此。但由于很多研究者对张力诗学的简单化处理,这一特征往往被忽视。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两位在新批评派中有代表性的理论家——兰色姆和布鲁克斯的诗学主张,揭示出包含在张力诗学中审美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2.
“思无邪”是孔子诗学的核心,中国诗学一开始就因为儒家政治功利之心的强行介入而染上了道德教化的理性之光,成为政治诗学和哲性诗学的模式,表现出学处于萌芽状态时期学批评的幼稚性。孔子的美学观念和体意识是模糊和游移的,而且他竭力回避“诗言志”的说法,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诗言志”的本体性,把《诗》混同于其它献,以献意识评判《诗》,根本就没有纯然的诗学阐释意识,其批评的样态也必然是泛化的意义,诗学没有获得学的独立地位,这种以其“仁”道观为哲学依据的诗美标准。规范了其诗歌批评的极端的道德功利主义性质。而走离了审美本体的意义,这种诗美观对中国的学批评产生了强劲的负面影响,几乎成为一切艺批评的根本准则,并内化为中国人稳定的美感心态。  相似文献   

13.
韩国高丽朝诗学在诗歌理论观点上深受中国诗学的影响,更承传了中国诗学的批评方式。高丽诗学对意象批评的承传与运用,充分体现了朝鲜民族的审美意识特征,对后世诗学批评以及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明代诗学批评中的唐宋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诗学唐宋之论是古典诗学批评唐宋之争的过渡环节,它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表现为诗家往往从门户推论,依据自身所持诗歌美学原则对唐宋诗予以辩分,并据此梳理诗歌正变论,这因此展衍了宋元诗学唐宋之争的批评成果,为清代诗学唐宋之争内涵的深化累积了丰富的理论概括养料。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唐代诗学成就斐然。诗歌批评领域,传承并凸显了一种“感悟式批评”的品诗方法。梳理“感悟式批评”的表现,进而分析其利与弊,在中西诗学比较的视野下,以期实现其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6.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对历代诗歌进行了多层面的批评,而对元代诗歌的批评更具有兼容性、不平衡性的特点。限于篇幅,不对历代诗歌作出讨论。通过《总目》对金元诗歌的批评,对《总目》的诗歌批评内容、特点和所体现的诗学观进行简要论述,并简析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儒家诗学观。  相似文献   

17.
传统诗学研究的起点是作品,从而学理就是以客体为对象来揭示其包含的美学属性,而不是主体审美活动,诗歌的研究对象“实体化”了,即使关涉作者,那也仅仅是作为作品结构中的要素,存在“主体缺失”,进而不是审美主体实践的“辩证关系”研究,使语言在诗歌审美活动中的中介性未能彰显,不能从中剥离出来和独立分析其在诗歌审美建构的规则并上升为方法.笔者企图克服传统诗学这一不足的前提下,基于诗歌语言规范的语义形态特征化,试图从诗歌的审美建构与语言表达的中介关系来探索诗歌审美的语义逻辑规范的基本原理以及诗歌鉴赏、创作的理论方法等,以期拓展诗学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从多方面考察诗话创始之初的宋代诗话与宋代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的关系,认为早期诗话不是诗歌流派的纲领,也没有在理论上对诗歌流派的成长起提挈作用。宋代诗话很大程度上是党同伐异,而不是基于理论探讨,但诗学论争客观地促成诗话由漫谈诗的一切转为系统地谈诗学。  相似文献   

19.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诗学理论贡献也多为学者所论道。在其诗学论述之中,尤以其诗歌批评方法最有特色。“胎性说”是钱谦益独创的诗歌批评方法,它包括“先天胎性说”、“圣胎说”两层含义,是钱谦益考察诗人诗歌水平优劣高低的基本方法,在中国古典诗歌批评、鉴赏活动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颠覆与指斥:浅谈王若虚对黄庭坚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虚诗歌批评注重创作与风格的“天全”、“自得”,因而对不合其审美理想的黄庭坚诗歌多有指责,主要体现在:颠覆黄庭坚宗杜说;以苏黄比较来扬苏抑黄;对黄庭坚具体诗作指疵;对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指斥。这些论评,尽管其中渗透着王若虚个人的诗学趣尚,存在指责失当之处,但相较于宋代的黄庭坚诗歌接受,它具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内容,并进一步从细部特征上探讨黄庭坚诗歌,成为黄庭坚诗歌接受史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