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学有了其崭新的内容,中国无产阶级在文艺领域取得了绝对的领导权。这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1919年5月,李大钊将他轮值主编的第六卷第五期《新青年》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在其上发表《我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系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重大文学现象。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包含了三个阶段即20年代的革命文学、30年代的左冀文学、40年代的工农兵文学。这三个阶段的文学,尤其是左冀文学,被不同政治倾向与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叙述着。缕析纷繁充满是非恩怨的历史叙述,对于建构新的研究文本与推进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瑜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2):49-53
"革命文学"是后期"创造社"提出的对"阶级论"文学观的形成起过巨大作用的创作追求。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等人丰富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态。"左联"的成立深化了"革命文学"并对"阶级论"文学观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阶级论"文学观成熟的标志,影响了中国文学创作、研究数十年。回顾与重审"革命文学"和"阶级论"的文学观意在启示当前,以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科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五四文学放在世界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20世纪30到60年代的文学、新时期文学的多维框架中,做宏观审视,从而寻找它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位置。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从开放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中外文学“里迎外合”的产钧。五四文学分娩了30到60年代的革命文学,联结它们的脐带,是文学的功利功能。新时期文学是五四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文学的既定向发展,同时又积淀着革命文学30多年单向独进中积累的精华,形成以革命英雄主义文学为主轴的特色。它们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中,中国文学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革命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所呈现的重要文学现象,自20年代以来,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从文学史研究的具体进展看,“革命文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49年以前;1949年至70年代末,80年代以来,这三个阶段,因历时条件不同,研究的问题及重心也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华人谢诗坚先生的《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是第一部从“中国革命文学的影响”的角度来研究马华文学的著作.在深入分析中国文学与马华文学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该书厘清了马华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缘起,并系统梳理出了马华左翼文学从萌芽到形成、发展以及衰退的历史脉络,相关研究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在马华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该书的特点在于视角独特,材料丰富,研究系统深入,立论有据,观点新颖,对马华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海外其他区域的华人文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1928年,"革命文学"论者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出发论证"革命文学"的合法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框架里揭示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澄清了中国"革命文学"应该是"无产阶级的文学".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范畴内,展开了作家要克服其"小资产阶级根性"的命题.这标志中国文学理论已开始发生了马克思主义的转向,对中国文学和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革命文学这一指定范围,阿英确立了政治的三重特性:革命性、理想性和先锋性,以及形式的三个层次:规范性、总体性和发展性。对“革命文学”的阶段限定和政治与形式的多重理解,构成了阿英的人本主义文学政治观。阿英的实践启发学界建构文学政治的“一体两面论”,解决文学与政治的共生问题。  相似文献   

9.
“革命文学”对五四文学的批判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中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终止,持续数年的“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这种转变,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化的重要环节,它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革命文学”的性质及其与五四文学的关系问题并未被正确认识,这也影响了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正确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段历史重新考察、重新评价。按照流行的观点,“革命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延续和深入发展,二者根本上是“致的。至于“文学革命”对五四文学思想及五四文学代表人物(鲁迅、茅盾等)的批判,也只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缺点、局限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文学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和以延安为中心的中国革命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伸、丰富和发展。当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尽管受到极“左”思潮和现代西方思潮的干扰而发生了某些变异,但其根基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基石和社会主义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为了谋求革命文学自身的合法性,革命文学理论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是有其策略的。一方面将革命文学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续,为新兴的革命文学寻求文学内部的继承脉络;另一方面则把五四新文化运动评价为失败、不反帝、反革命的政治运动,为树立革命文学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提供了现实的依据。这种评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革命文学对新文学的有益探索没有进行积极的借鉴,以政治的标杆衡量文学的发展,暴露了革命文学理论的激进性和排他性,造成了革命文学流于政治口号宣传,创作方面发展严重滞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20世纪是一个矛盾的世纪,这期间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又有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传播。矛盾的世纪造就了矛盾的文学精神,由此带来的是不同文学流派的不同文学观。从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到新月社、语丝社;从启蒙文学、革命文学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都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舞台上演绎了一段不俗的历史,尤其是启蒙文学与反思文学,更是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精神的一次浪漫回照。  相似文献   

13.
蒋光慈与中国现代文学——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光慈作为中国革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其诗的总体特征是激越昂扬,奔放有力,深沉而富于政治鼓动性。而他的小说则更紧密地配合革命斗争,具有革命文学的时代感和战斗性,既把握住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审美特性,又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4.
距今一百年前成立的南社,是中国文学史上人数最多、范围最广、活动时间最长的社团,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个独特存在。当年,它以笔为武器,高举革命文学大旗,以昂然的激情唱响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劲歌。它是民间组织,靠同仁们不言衰的激情和力量从事文学活动。它的革命文学的特性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操守,对当时及后来的中国文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南社文学现象是我们研究南社、探讨未来文学之路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革命文学话语秩序中,始终存在着一种文学“组织化”的历史趋势。从“延安文学”到“十七年文学”,再到“文革文学”,这种文学“组织化”趋势日益强大和严密,直至在“文革”中走到了历史的反面。革命文学话语秩序中的文学“组织化”本质上属于制度化权力的表现,其中隐含了中国革命文学的政治经济学,它主要通过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对创作主体的生存方式、文学作品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诸领域进行组织化规约,并最终确立了新中国行政指令性的计划型文学生产体制。但在文学组织化的历史趋势中始终伴随着消解它的历史潜流。  相似文献   

16.
《甘肃高师学报》2022,(4):72-75
蒋光慈作为中国革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其诗的总体特征是激越昂扬,奔放有力,深沉而富于政治鼓动性。而他的小说则更紧密地配合革命斗争,具有革命文学的时代感和战斗性,既把握住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审美特性,又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7.
距今一百年前成立的南社,是中国文学史上人数最多、范围最广、活动时间最长的社团。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个独特存在。当年,它以笔为武器,高举革命文学大旗,以昂然的激情唱响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劲歌。它是民间组织,靠同仁们不言衰的激情和力量从事文学活动。它的革命文学的特性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操守,对当时及后来的中国文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南社文学现象是我们研究南社、探讨未来文学之路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延安文学在中国抗战文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在特定地域特殊时空下,延安文学形成了自己的区域文学特色:在具有正确政治内容前提下,兼具通俗性、民间性特征的革命文学。本文试从历时性角度和共时性角度看延安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与重庆大后方文学的关系,并探讨其单一发展的合理性和缺陷。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中国共产党策划组织和直接领导的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文学团体。它的成立,一方面显示了在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学队伍的成长和壮大,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伟大胜利;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勦”政策的可耻的失败。它的成立的原因:在社会政治方面,是党单独领导中国革命运动,这就决定了在文学上也要水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同时,毛泽东同志等所创立和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不断扩大,也给进步的文学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在文学本身方面,自“五四”以来党对“革命文学”的提倡特别是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的开展,也为左联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理伦的基础。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革命文学”的提倡问题就不能不被列为重要问题之一。但是,就像这样重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留苏作家群虽然作为一个文学的群体特征不如其他留学生群体突出,但他们独特的留学经历使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成为一支引领文学方向的生力军。他们不仅最直接最信达地翻译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筚路蓝缕的开山作用,而且,留苏作家群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积极倡导和发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同时,又在革命文学创作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这不仅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也为革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一种经典的叙事模式和艺术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