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清王朝兴起和入据中原的过程中,有三次重大战役,第一次是1619年(明万历47年)的萨尔浒之战,第二次是1641年(崇祯14年)的松锦之战,第三次是1644年(清顺治元年)的山海关之战。萨尔浒之战后金汗努尔哈赤打败了明辽东经略杨镐四路大军的进攻,随后进入辽东,改变了整个东北的形势,在明清之际的历史进程中,成为清胜明衰之始,松锦之役清太宗  相似文献   

2.
一公元1618年,满洲族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攻取抚顺、河清二堡,揭开了后金与明朝战争的序幕。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后金一鼓击败明军的四路围攻,争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公元1621年,后金以锐不可当之势,连下沈阳、辽阳等辽东七十余城。第二年,后金又乘胜进兵,攻取广宁,迫使明兵遁逃入关。从公元1618年到公元1622年,努尔哈赤统帅着八旗劲旅,所向披靡,打得明军一败涂地,在短短的  相似文献   

3.
萨尔浒战争     
一六一九年明、后金之间发生的萨尔浒战争,是明朝中央政权和后金地方割据政权争夺东北地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是明朝汉族地主阶级同女真族奴隶主阶级之间的一场搏斗。它不但直接改变了东北地区的力量对比,促进了明朝的复亡,使满州贵族以少数民族上层的资格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及蒙族贵族登上中央政权的宝座,而且成为中外战争史上战役上以少敌众,战斗中以众击少,各个击破,取得全胜的著名战例。明朝对女真族各部“以夷治夷”“分而散之”的政策,由于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政权的勃兴而趋于瓦解。从建州左卫中掘起的后金不但讨平了建州、东海窝集、虎尔哈各  相似文献   

4.
怛逻斯之战是唐朝天宝年间发生于唐朝与大食的一场大战,史学界对于战争爆发的讨论集中在偶然性和必然性上,众说纷纭。在研究这场战争时,只有将战争还原到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中考察,才能理解和把握这场战争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明清鼎革,朝鲜由明朝的藩属国最终成为新兴的清朝的藩属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国家交涉、军事征服和文化认同的过程。在1619年萨尔浒之役后后金与朝鲜突破了明朝的限制开展国交,1627年丁卯之役后后金与朝鲜成为兄弟之国,1637年丙子之役后清朝与朝鲜成立宗藩关系,1644年清兵入关后清朝调整对朝鲜的政策,双方关系改善,到康熙后期两国步入典型而稳定的宗藩关系轨道。对《清实录》、《朝鲜李朝实录》的大量史料的探究可以理清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6.
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场战争,通过这场战争,消灭了荒淫无道的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从此历史进入了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毛泽东同志称许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84页)关于这次战争的最  相似文献   

7.
<正>16世纪末17世纪初,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随后展开了与明朝的战争,发起萨尔浒战役和辽沈战役,使明朝尽失辽东之地。皇太极继位后,为阻断朝鲜与明朝的联系,解除后顾之忧,曾于天聪元年(1627)和崇德元年(1636)两次出兵朝鲜。崇德二年(1637)二月清军班师回朝,以朝鲜世子及凤林大君为质,规定"朝鲜每年进贡一次,并圣节、元日、冬至三大节为四贡同进。"①"朝鲜进贡及奉表奏事,豫禀守边大臣,询明来由,开报来使职名人数,由部奏准,移咨  相似文献   

8.
滑铁卢之战是十九世纪欧洲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它不但决定了拿破仑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法国乃至欧洲的命运。拿破仑这位军事上的大师和巨匠,素以辉煌的战绩著称于世,可是在他一生中最后的一场战争中却大败云输,一蹶不振,由此彻底结束了他的军事生涯。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带有神奇色彩的滑铁卢之战的特别关注。本文试图对滑铁卢之战的性质及其失败原因作一些探索,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一研究战争的胜负原因,不能离开战争的性质,因为战争的性质,往往决定着战争的  相似文献   

9.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曾先后提到这一点,并把这次战争跟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韩信破越之战、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蜀  相似文献   

10.
《左传》是最擅长写战争的,尤其是写复杂的战争。它写战争都能写出战争的性质和它的主要原因。高中第五册《殽之战》虽然内容错综复杂,故事头绪纷繁,但是作者从战前到战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化的战争中,交战双方的任何一方,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除了客观上的战争性质,双方实力对比这些决定性的条件以外,还有主观上的因素,在这种主观因素中,其重要的一环,就是指挥员的指挥艺术问题。红军四渡赤水之战,是军事史上的奇观,是红军长征以来所打的第一个别开生面的漂亮仗。通过这次战役,红军甩掉了敌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期的吴蜀夷陵之战是罗贯中笔下“三大战役”之一,不仅在战争指挥艺术上堪称经典之战,在文学描写上亦堪称经典之笔。作者通过虚夸战争规模、改造战争性质、层层设置波澜等手段,大大增强了夷陵之战的传奇色彩,充分显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精妙的虚构艺术。  相似文献   

13.
淝水之战——前秦溃败原因之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以前秦的失败而告终,这历来被认为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但是,战争中力量占优势的前秦一方为什么会失败,人们的看法则很不一致。最近史学界围绕淝水之战的性质展开讨论,有同志又将它与战争的性质联系在一起,更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本文拟对有关论点作一初步检讨。不当之处,尚祈得到指正。一在淝水之战性质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主张,前秦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进行的战争是不正义的,遭到了汉族以及各少数民族广大人民的反对和反抗”。他们论证说: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三年六月到十一月,湖南爆发了一场蔡钜猷、谭延闿同赵恒惕的战争,史称谭赵战争.对于这场战争的性质及其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谭赵战争“表面上双方都说得振振有词,实际上是因鸦片问题引起的,也可以名之为‘鸦片之战’”。还有人认为,谭赵战争本质上是湘军内部一次军阀战争,没有多大的积极意义可言。战争中有争夺鸦片烟税的因素,战争双方的指挥者大都是一些军阀,这是毋庸否定的客观事实.但若由此而把这场战争视为封建军阀争夺鸦片烟税之战,就过于简单和片面了。实际上它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战争,它对于北伐战争的发展有着不可否定的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秦晋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这次战争的性质是南北两个封建割据政权之间的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战争,既不是兼并统一战争,更不是民族侵略,对前秦和东晋双方来说,都谈不上什么正义性。在这次战役中,前秦所以败,主要是由其内部不稳定、苻坚“愎谏违谋”、用人不别贤愚、骄傲轻敌,以导致战略战术上的一系列错误所致。而东晋在谢安的周密部署与指挥下,采取灵活的战术,以逸待劳,在双方遭遇兵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一一举大败秦军,保存了割据东南一隅的东晋政权。  相似文献   

16.
《崤之战》是《左传》中的名篇,是中国历史上描写战争较为精彩的名篇之一。此战影响深远,直接促使秦晋交恶,秦楚结盟共抗晋。这次战争促人深思,给人启迪。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二三年六月到十一月,湖南爆发了一场蔡钜猷、谭延闿同赵恒惕的战争,史称谭赵战争.对于这场战争的性质及其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谭赵战争“表面上双方都说得振振有词,实际上是因鸦片问题引起的,也可以名之为‘鸦片之战'”①.还有人认为,谭赵战争本质上是湘军内部一次军阀战争,没有多大的积极意义可言.战争中有争夺鸦片烟税的因素,战争双方的指挥者大都是一些军阀,这是毋庸否定的客观事实.但若由此而把这场战争视为封建军阀争夺鸦片烟税之战,就过于简单和片面了.实际上它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战争,它对于北伐战争的发展有着不可否定的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后,徐光启提出八道奏章,主述训练新兵,教授使用枪炮,保卫国家。其中一折建议“监护”朝鲜,加强与朝鲜的联合,牵制满洲;因忽视朝鲜主权,遭到明廷多数人抵制和朝鲜的反对,朝鲜派使团辩诬。  相似文献   

19.
吴、越是我国春秋时期地处东南的两个国度,密迩相邻,国界绵延至百余里。但它们不能和睦相处,而是相互攻战,成为世仇。在公元前496年,吴、越有榜李之战。这次战争,在吴、越历史上最为关键,吴王阖庐因伤致死,因而导致了前494年的夫椒之战,越军战败,保栖会稽,越王勾践臣于吴,卧薪尝胆,后来越王终雪会稽之耻,而把吴灭掉。探究吴、越的历史及其文化,就不能忽略这次战争,因史记简略,有必要做深一步的探寻。  相似文献   

20.
随着西汉中期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和亲转为战争,汉武帝元狩二年的河西之战便是其中典型的一次。鉴于河西地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这次战争产生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