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主体性基本问题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主体性基本问题讨论中主要观点的剖析,提出必须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研究主体性;认为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观性、自主性和能动创造性;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它与实践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不仅要改造客观世界,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他明确提出了改造两个世界的历史任务,第一次提出改造主体的哲学命题,为党的建设奠定了深刻的哲学基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对党的主观世界的全面改造,从立场到世界观,从人生观到道德观,从思想作风到工作作风,从认识能力到实践能力,对党的主体性改造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3.
学界一般把主观作为与客观相对应的概念来界定,对此毋庸置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便形成了肯定客观否定主观的习惯性思维倾向,从而使主观处于十分尴尬、难堪的境况。其实,主观概念并不是与客观简单的对立关系,主观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主观的客观性决定我们应该在社会实践中辩证看待、处理属人的主观现象。社会虽然是客观存在,但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属人的社会,而主观恰恰与主体的人有着必然的联系,主观与客观正是人在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对矛盾,人类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也正是处理主观与客观这对矛盾的过程。只有进一步弄清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才能全面正确理解主观所具有的客观性,才能全面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实践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才能全面正确理解人及其本质与特征。如果武断否定属人的主观,就是对人自身客观存在的否定。  相似文献   

4.
文章是从哲学的角度,充分论证了江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提出的坚持“四个统一”的希望,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号召青年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应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要求青年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完善自身中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一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在既要认识外部世界,又要认识人自身,还要认识人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我们正是在这种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形成我们自己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科学的历史观和革命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文选》不但是改造客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而且是改造我们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改造主观世界的根本任务,是改造我们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我们全部政治思想工作的中心,就是提高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认识能力提高了,才能更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事情也才能办得好。关于怎样提高认识能力的问题,《邓小平文选》有许多重要的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的社会实践具有二重性,它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重复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深入探究实践的二重性,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实践教学与学分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坤凡 《高教研究》2005,21(4):10-15
一、实践与教学 毛泽东同志在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也就是著名的《实践论》的结论部分,对人们通过实践认识真理的过程作了如下概括:人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10.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把客观的自然存在物作为认识主体的反映对象,马克思新反映论把客观的实践活动作为认识主体的反映对象,二者在坚持客观性原则上是一致的。马克思新反映论的特性在于认识的主体性,坚持承认主体性的客观性原则。马克思的新反映论能够解决一系列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主体和主观及其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令学生困惑的问题。主体是人,主观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主观具有主体性、客观性、能动性、价值性、被动性。主体和主观的关系重要表现为主观是主体的一种精神状态,通过主体和客体的协调达到主观展现自身、创造自身。  相似文献   

12.
真理是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哲学家始终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但是,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两者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是主观符合客观,还是客观符合主观是一直争论的问题。因为这两种符合必须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连接和沟通问题。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把两个异质性的东西沟通起来的有效途径。但是要把两者联系起来需要进一步探索深化,寻找更源始的基础,使理论和结果更加有效统一起来,将真理看作是一个从遮蔽到解蔽的辩证过程,揭示真理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以改造世界为取向,但也蕴含了如何解释现实世界的深刻思想。马克思实践解释学涵盖了解释的主体性、社会性和真理性三大原则。其主体性原则蕴含解释的对象性、互主体性和视域性思想,与现代解释学所彰显的理论维度相吻合;解释的社会性原则关涉解释的社会基础、社会功能及社会评价,是马克思的独特贡献;在解释的真理性原则中,马克思将真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主张具有历史性、相对性和价值性的解释活动仍具有客观真理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刑法学界在对行为的认定上由于误读了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认定犯罪过程中的方法论作用,因而在讨论我国刑法中的行为时陷入了许多误区,形成了各种错误的行为概念。“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意在提醒我们,在认识犯罪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行为的主观侧面与客观侧面,主观与客观只是我们在认识犯罪时一种人为的剥离。行为在本体上不能被绝对地分离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我国刑法中行为的界定必须结合行为人的主观罪过。  相似文献   

15.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内涵着“三个尺度”:对象的尺度、主体的尺度、社会的尺度。客观性、主体性和社会性是实践的三个主要特点。因此,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小逻辑》是黑格尔唯心主义最少 ,唯物主义最多的一部哲学著作。它论述的是由感性的反映物质世界 ,发展为由知性反映有中介性在关系中的客观现实世界 ,最后发展到理性的辩证的上升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有限与无限得到统一的全体的绝对理念。从历史的和逻辑的进程的一致来看 ,黑格尔逻辑学的总结和概要、最高成就和实质 ,就是辩证的方法。本文将黑格尔“思想与现实一致和转换”的辩证方法 ,运用于文学实践的个别理论研究之中———文学的形式和文学的研究方法 ,力图在理论研究层面 ,能上升到哲学的理性高度。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包含差异的整体。“和谐”的抽象统一并不能表达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社会生活的伦理表达了现实世界和自我意识的自由,它构成了人类精神从法(客观)到道德(主观)的内在统一与和谐,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中的“活的善”与现实世界的行为的合一。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认识论层面来看,劳动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它自身所蕴涵的矛盾属性及其辩证统一。首先,劳动具有舍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双重特征,是主体性活动与物质性活动的统一;其次,劳动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双重特征,是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统一;再次,劳动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双重特征,是劳动系统和劳动过程的统一;最后,劳动具有继承性与创造性的双重特征,是重复劳动和创新劳动的统一。劳动的这四对矛盾特征及其辩证统一。在不同的维度上展示着劳动的本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先进性建设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在推进中必须正确把握其主观性与客观性、整体性与个体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时代性、区域性与全球性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