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伴交往     
[活动设计思路] 人际交往是一个人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开始。当一个人对家庭的依赖逐渐淡化后,他的情感就会转移到同龄人中。如果个体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受到挫折.他的情感寄托又会退到依赖状态即重新回到依赖家庭或依赖某个固定的对象上,这无疑会影响到个体对自己的认同感。中学生喜欢交朋友,但由于交往知识的欠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高中阶段异性学生间会产生情感依赖,这种情感依赖由异性间的吸引、爱慕等心理触发,极易发展为个体间定向的、排他的甚至于逾矩的两性交往。高中班主任在处理异性学生间的情感问题时要注意方法的适恰,同时要与学校和家庭协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异性间的情感问题,把握好异性交往的尺度。  相似文献   

3.
严阳 《广西教育》2006,(7A):10-10
当今独生子女最大的心理困惑也许就是孤独,他们缺少与人、与同龄人交往乃至娱乐的机会,只能把自己的情感、精力、时间倾注到网络和电视上。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走出孤独?有关专家提出: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在活动中结识同龄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这是一个极好的主意。社会和家庭都应该鼓励孩子走向户外,走出孤独。对于社会来说,应该为孩子参加各类户外活动创造必要的备件,如完善社区文化与体育运动设施等。  相似文献   

4.
郭宁 《家庭教育》2011,(4):34-35
男孩小杰的烦恼 对一个孩子来说,能否与同龄人正常交往,不仅仅是有没有人愿意跟他玩的问题。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交往能力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能否建立和保持与他人的和谐关系是衡量一个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某个孩子不能与同龄人正常交往,就会存在孤独、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若不及时消除,就会对其心理状况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闵乐夫 《家庭教育》2014,(12):30-31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人际交往先后有两个兴奋点:一个是同龄人的同性交往;另一个是同龄人的异性交往。一般来说,孩子们首先兴奋的是同性交往。少男少女很在意发展同性友谊。一个男孩,会有几个“哥们”特铁;一个女孩,会有几个“密友”特亲。他们年龄相仿,阅历相似,容易沟通,有共同语言。这些孩子渴望与同伴建立类似“兄弟”或“姐妹”的关系,他们感受着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友谊情感,享受着被重视、被悦纳的快乐,当然也会遭遇被误会、被冷淡,陷入苦恼和沮丧的纠结中。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同龄交往的心理分析与指导郭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长,其独立性和“成人感”也在逐渐增强。他们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开始产生了强烈的交往需要。随着这种社会情感的发展,他们渴望友谊,因此,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在他们生活中越来越占...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情感自主是个体成长过程中降低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依靠自己的内部资源,自我管理、自我决定,并认识到要对自己的行为、情感负责的心理过程。青少年情感自主性的发展对于青少年脱离家庭成长为独立的个体非常重要。青少年情感自主性的发展受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朋辈有“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辈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朋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朋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家庭关系     
朱李平 《家庭教育》2014,(12):M0002-M0002
与人交往,是从与家人交往开始的。孩子降生于一个家庭,从此就开始与这个家庭中所有的人交往。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都会和他形成一定的家庭关系。所谓家庭关系,就是家庭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婚姻关系最重要,它是一个家庭最早的关系,是组成家庭这个社会组织的基础,也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关系。因为婚姻关系的交往,才有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网络交往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258名高职学生进行施测,探讨网络交往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网络人际关系是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因素;网络社交自我知觉、网络交往依赖是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因素。网络人际关系得分越高,个体精力越旺盛;网络社交自我知觉得分越高,个体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越低,感觉越紧张;网络交往依赖得分越高,个体精力越差,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越弱。网络交往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要从网络交往的关系层面、认知层面等进行细分。  相似文献   

11.
孩子一出世,接触的第一个环境便是家庭,家庭每个成员都对他倾注了全身心的爱和无徽不至的关怀。当孩子从什么也不会发展到会走路,会用简单的语言与熟悉的人交谈,会摆弄玩具到玩简单的游戏,他的身心各方面逐步得到发展。但让孩子一下子离开熟悉的家庭、熟悉的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园,他的情绪、情感马上发生变化,会有不安全感,对集体生活的适应有重重困难。  相似文献   

12.
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成为孩子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字眼。父母会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越来越多地源自于与伙伴的交往。孩子会因为交了一个新朋友而欣喜,会因为和好朋友闹矛盾而沮丧;出门时他会留意周围的同龄人,即使在家中独自玩耍也会想到他的朋友。  相似文献   

13.
交往能力是人参与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之一。在现代家庭中,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缺乏与同龄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及经验,个别幼儿与人交往中会有霸道、懦弱、不合群等特点。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幼儿的交往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而且前期的发展速度高于后期。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流,体验与伙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感受有朋友的乐趣,能缓解入园焦虑,喜欢上幼儿园。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从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幼儿获得积极的交往态度和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  相似文献   

14.
张磊 《成才之路》2009,(31):64-65
体育运动既是一种个体活动,又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他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是多向性的,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情感的体现。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适应能力和效能的状态。一个人不仅仅是生物体。更是一个社会成员,而健康的心理是一个社会人适应社会的基本条件。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达到健康标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能适应各种环境的中专生,  相似文献   

15.
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幼儿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并认识他人,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学会表现自己,理解他人,相互沟通,建立友谊。并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规则、学会合作、学会解决矛盾和解决冲突,逐渐成为社会人的一员。一个人的交往能力往往会决定他的才能是否被社会认可,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处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往往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技能,缺少正确的交往经验。幼儿同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培养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那么,如何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呢?笔者在实践活动中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6.
情感是人类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它和语言一样,具有服务于人际间互相交往的通讯职能。情感是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之一,它同认知活动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在儿童个性中的构成,主导着儿童的成长。情感素质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核心因素。小学低年级是个体情绪、情感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情操发展的萌芽期,因此说,情感教育也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音乐活动过程中,情感始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最活跃的因素,个体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认识活动中的智力操作,积极的心理会提高学习工作效率。音乐课程从内容到形式均不同于以往的单科教学,它为学生提供多角度…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结果显示,71.8%的受访者认为过分依赖手机而忽视当面交往的现象普遍存在。说到"手机依赖"的危害,调查显示,55.7%的人认为会使人的现实交流能力变差,46.1%的人认为会使生活圈变窄,29.9%的人表示会陷入更深的孤独。"过分依赖手机是一种瘾,助长了人们的懒惰。"武汉大学社会心理学罗教讲教授说,手机依赖只是现代高科技依赖的一个缩影。调查中,57.1%的人表示手机依赖会影响视力,52.3%的人认为将有损身体健康。41.1%的人进一步指出,手机依赖会使人丧失思考动力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生命缺失体验与文学创作刘雨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他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关系之中,正是由于社会、家庭所构成的群体关系,使人不再是单纯孤立的存在,而成为"社会化人类"的一员。作为个体的生命,他依赖这种群体关系,而群体关系的改变,也必然会因依赖习惯的打破...  相似文献   

19.
儿童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体,从本质上说,从一生下来就既是一个生物的人,又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从来都不是单一、孤立地存在的,而是被包围在各种社会物体、媒介和关系中,与多方面发生联系,在与周围的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在信息化、多元化、开放化的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更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儿童的能力、情感、认知、社会行为、道德规范、交往经验、人际关系与人格品质等个性、社会性品质都是在社会性交往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和研究。人类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现代家庭与中古、远古家庭相比,常被称为教育家庭、情感家庭。维维安娜·泽利泽认为,儿童在现代家庭中更具情感价值,从经济上有用的孩子到经济上无用但情感上无价的孩子,越现代的社会,越会看重孩子的情感价值而非经济价值。阿利埃斯认为,现代家庭成员不仅有“对家庭超乎寻常的感情依赖”,而且它还会建立在对教育的考量之上。通俗地讲,相较以往的岁月,现代家庭的确是会把孩子的教育当作一项重要任务,会为孩子的更长远打算,在古代这并不是家庭的一种普遍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