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在"西强东弱"形势下出现的、以否定和虚化我国近现代史为表现的一股政治思潮。从"自然人""经济人""政治人""生态人"四个维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可以较为直观地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及其表现。每个有正确历史认知的个体,都应当清醒地把握历史虚无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实质及危害,以培养对历史的自觉自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并存的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思潮。这一相互矛盾的历史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为使全球化进入良性发展,就必须消除全球化过程中不合理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到外部政治因素的影响,陈独秀主要从政治角度进行反孔的。这样,消解了孔教作为伦理学说的意义,使其成为在西方文明烛照下封建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劣根性的一种文化代码。因此,陈独秀意图将其清空后,以国民教育为媒介,引入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在使政治法制体系现代化的同时达到民族人格的重塑。  相似文献   

4.
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向以激进的反传统伦理姿态出现的西方环境伦理学实际上与诸多思想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法思想,功利主义,进化论,生态学,后现代主义以及东方文化传统等等都成为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的“发源地”。认真厘清这些联系对于我们了解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的源与流,理论实质,派别划分都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而且这对于我们建构自己的环境伦理学话语系统也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反孔和尊孔的斗争历来是思想领域里的阶级斗争,革命阶级都反孔,反动阶级都尊孔。中国近代反孔和尊孔的斗争,一直十分激烈。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都对孔子的反动思想展开了英勇的进攻,取得了显著的战果。而地主买办阶级的代表人物却竭力鼓吹尊孔复古思潮,以反对革命,进行复辟。了解近代反孔和尊孔斗争的历史及其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揭露和批判反动派尊孔的实质,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化特别受俄国化影响并产生了影响中国发展走向的多重复杂效应,今天应该对此反思并予以评估,五四接受俄国化首先是基于对其情感上的认同,但是找并强调中俄国化基本层面的误读,即引发耳五四不是在学理上认真分析后接受更有恒久性价值的俄国人主义化,而是热衷于吸收革命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思想,并由此影响马列主义接受的质量;拒绝同期俄国自由主义化,也就进一步强化接受俄国的实用性和激进主义,并进一步促进五四整体性(to-talistic)反传统主义行为及20世纪绵延不为的反传统化思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受清廷劝戒缠足上谕的刺激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激荡,不缠足思潮再度兴起,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态势。当时先进分子以天赋人权说为思想武器,对缠足盛行的原因、反缠足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以及废缠足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颇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作为近代化总体思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年不缠足思潮不仅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而且在近代中国具有不可抹煞的历史地位,但思潮又在某些方面也现出无法掩饰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伦理学发展经历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初创,经受严重挫折,恢复和发展繁荣四个阶段。其成果是卓越辉煌的,主要表现为毛泽东和邓小平两大伦理思想体系的创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和体系的建立和初步发展等。其失误和不足之处表现在未能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人类伦理思想的辩证关系,存在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条化和在反教条化的同时的某种自由化。总结新中国伦理学50年的经验教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必须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类伦理化的批判继承与越超创新,伦理学学术研究与为政治服务等的关系;同时,面向开放之时代的道德生活实际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的疑古史学是容易为思想界忽略的反传统潮流之一,怀疑精神的真正源头是传统的“经世致用”说,而疑古思潮的某些局限也是和它相联系的,这种局限主要体现在缺乏客观证据。先存一主观先验之观念,以怀疑来为情绪性的反应服务,结果常常是怀疑过了头,因此说,“五四”疑古或反传统之病,不在疑古或反传统,而在于没有反到传统的要害上,推到了旧的偶像,却没有推倒造偶像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心理基础,没有发展出适合现代的科学、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0.
西方“表现自我”文学思潮的历史考察郭正元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对人道主义的彰杨,文学上强烈地表现了一股追求“表现自我”的思潮。这作为对林彪、“四人帮”极“左”文艺思想的反拨,也许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可是,存在的东西,未必都是应该赞美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与当代西方文论关系密切,其批判性和开放性为反中心、关注边缘的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阅读的、修辞学的、边缘研究的理论资源。女性主义批评实质是对传统男性中心的文学和文学批评的"误读"。新历史主义以文本论对抗真实论、以修辞论反对模仿说、以解构论反对客观论、以新历史代替旧历史,都有解构主义修辞性误读理论的痕迹。同时,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中的"他者"观念对后殖民主义文论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隋文涛 《文教资料》2009,(33):102-103
中国近代的思想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思想界始终处于西化思潮与反西化思潮的激烈争辩中。正是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成为了反西化思潮的一簇萌芽。在诸多的文化保守主义流派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作者通过对比分析阐述《青鹤》与国粹派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阶段,艺术思潮理论研究主要局限在文学、美术等艺术门类,多表现为在对外来思潮的介绍和对思潮、思潮史的批评中夹杂和透露的某些朦胧意识,包含着明显的误读和片面认识,明确的思潮理论探索十分罕见,总体上明显缺乏艺术思潮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4.
作为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十日谈》和“三言”,在情爱伦理观方面都表现出和封建传统情爱伦理显著乖离:肯定男女情爱的合理,歌颂爱情的力量,讽刺宗教禁欲的虚伪;在已婚男女中对妇女再嫁,婚后偷情的态度较为宽容,在婚姻考量中金钱开始冲击门第。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与当时社会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社会思潮中产生了人文主主义思潮和反程朱理学思潮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勃兴密不可分。它以西方宪政模式为旨归,是中国近代社会各种现代化思潮的一分子。李大钊的宪政思想是同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宪政思想的萌芽、发展和转变深受当时宪政思潮的影响,可以说,李大钊宪政思想的发展历史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民初宪政思潮演变的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17.
艺思潮与社会思潮关联密切,二的关系具有顺与逆两种向度的选择,艺思潮主体的二重性是艺思潮特殊性、独立性的主要方面,也是决定艺思潮与社会思潮具体关系的根本因素。世纪末中国非理性主义艺思潮的涌起和泛滥,是艺顺应以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中心的世俗化社会思潮的结果。除了特定的社会历史化条件外,艺思潮主体状况的恶化是艺思潮能动性失落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8.
服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是政治、经济、心理、习惯等因素的综合表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符号,其演变离不开各个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服饰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引起中国社会变动的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三次主要事件为契机,引发服饰变革。  相似文献   

19.
文艺思潮与社会思潮关联密切,二者的关系具有顺与逆两种向度的选择。文艺思潮主体的二重性是文艺思潮特殊性、独立性的主要方面,也是决定文艺思潮与社会思潮具体关系的根本因素。世纪末中国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的涌起和泛滥,是文艺顺应以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中心的世俗化社会思潮的结果。除了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外,文艺思潮主体状况的恶化是文艺思潮能动性失落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2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股反党、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对青年大学生造成了严重影响。它挑战主流意识形态,虚无革命历史事件,抹黑革命历史人物,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削弱大学生文化自信,歪曲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元、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不足、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历史观的不成熟。为此,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以法治手段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深化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发挥,加强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引导和管理,增强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