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云逸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1911年4月,他就参加了黄花岗之役,在辛亥革命中又参加了攻打两广总督府的战斗。刘伯承被称作"军神"的刘伯承元帅,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就参加了学生军,其军事生涯实际上开始于此。  相似文献   

2.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座落在广州市东北郊的先烈路黄花岗公园内.黄花岗原来叫红花岗,后来因祭奠烈士,俗以黄花为宜,故改红花岗为黄花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在辛亥革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都是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中英勇牺牲的.后被孙中山誉为创建民国的功臣,革命党人的师表.1910年11月,孙中山在海外槟榔屿秘约赵声、黄兴、胡汉民等,商议领导同盟会筹集巨款,积聚  相似文献   

3.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府。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座伟大的里程碑。吴志伟/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位于广州市北白云山南麓。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相似文献   

4.
位于广州银河公墓内的"辛亥革命烈士墓园",其中现存的77座墓碑,作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广东光复前后的历史史事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它蕴涵的丰富的文献史料价值在于,对于研究民军,尤其是惠军及地方历史名人的历史有补充作用。另外,张朝墓碑的发现,也弥补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实地考察,对《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天河区卷)收录的"辛亥革命烈士墓园"条,加以重新整理,尽量保存史料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黄花岗起义纪念活动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花岗起义是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领导的一次武装斗争,尽管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于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民国时期的国民党政府极其重视,几乎每年3月29日前后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通过这些纪念活动我们既可以看到对于黄花岗先烈的追思,也可以感受到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国民党政府通过黄花岗起义纪念仪式建构集体记忆,进而掌握文化权力量,从而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的,而这也成为了民国时期纪念活动的一个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6.
黄兴三十一岁时与孙中山先生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价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其领袖才能有孙黄并称之誉。黄花岗起义,扩大了革命的影响,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讨袁之役悲壮的历史,再兴护国战争的风起云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进行过多次起义。最壮烈的一次,是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的广州起义,也就是名震中外的黄花岗之役。广州起义,是孙中山、黄兴、赵声等人在槟榔屿策划而成,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得到过华侨的巨大资助。仅从新加坡、槟榔屿回来的华侨,不下五百  相似文献   

8.
辛亥黄花岗起义是集同盟会精英的破釜沉舟之役,一直被视为辛亥革命的重要前奏。起义爆发时原定姚雨平、胡毅、陈炯明三路选锋未能行动,致使黄兴一部孤军奋战,可谓是导致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关于姚、胡、陈三路选锋未能行动的原因历有争论,总体而言可分为两种主要观点,即"因故愆期说"和"有意避战说"。本文主要从忆述史料的细节处入手,从对姚、胡、陈三路选锋起义时之情状的逐一详细分析以及对胡汉民之伪说的甄别与反驳,多方面论证了姚、胡、陈三路之未动无故可因,无期可愆,纯系有意避战,所谓"因故愆期说"实不足信。故而从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持"因故愆期说"史书的不实记述,弥补了以往持"有意避战说"史书皆有论无据的缺憾。  相似文献   

9.
自卸光环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针对有媒体称"章开沅是辛亥革命研究第一人"的说法,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发表公开信称,"我并非辛亥革命研究第一人"。这封名为《实话实说——我不是辛亥革命研究第一人》是章开沅写给华中师范大学校报的。在信中,章开沅详细考证了辛亥革命研究史,"证明"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巨变的"开篇之作"载入史册。史学界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始终保持着热度、深度、广度,中学历史课堂到底应该如何把握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或者说历史老师应该给学生传递一个什么样的辛亥革命,无疑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从一道涉及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试题入手,谈谈关于辛亥革命教学的思考。试题如下: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为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社会.辛亥革命是中国告别传统社会而走向现代社会的一种方式.在传统的君主专制社会中,中国盛行臣民型、地域型的政治文化,具体表现为"主权在君"、"人治"、"集权专制"等内容.辛亥革命则促使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变迁,开始向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转变,即"主权在民"、"法治"、"民主共和"等.辛亥革命促使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但并没有完成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借助孙子的"势论"对辛亥革命进行解读,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顺势而为和因势而变。总体而言,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大智、大勇、大义的精妙结合,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13.
张伟 《教育文汇》2014,(10):21-21
最近在报上看到一则笑话:某校历史考试有一道选择题:“黄花岗起义第一枪是谁开的?A、宋教仁B、孙中山C、黄兴D、徐锡麟”。考生想了想,选c。第二题:“黄花岗起义第二枪是谁开的?ABCD选项同第一题”。考生傻了,就选B口巴!第三题:“黄花岗起义第三枪是谁开的?ABCD选项同第一题”。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课本《语文》第五册中第三十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的第一条注释,说:『一九一一年四月十七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但现行初级中学《历史》第三册中却说黄花岗起义发生于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与语文课本注释括号内的日期相符合),故黄花岗  相似文献   

15.
《辛亥:摇晃的中国》以解构主义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别样的"辛亥革命,有助于人们了解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辛亥革命;反思百年沧桑,质疑辛亥革命的神圣与光荣,启迪了读者的思维;而关于如何真正实现辛亥革命的百年超越则是一个更为深刻和有意义的问题。毕竟,人类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6.
超强考题     
来来来,这可是相当典型的“妙趣”考题,没有一定历史知识真答不上来!第一题:黄花岗起义时,开第一枪的人是谁?(a)黄兴(b)宋教仁(c)孙文(d)罗福星第二题:黄花岗起义时,开第二枪的人是谁?(a)黄兴(b)宋教仁(c)孙文(d)罗福星第三题:黄花岗起义时,开第三枪的人是谁?(a)黄兴(b)宋教仁(c)孙文(d)罗福星这三题的答案都是(a),因为美钟出版社的教材里有一句话:“黄兴朝向空中鸣了三枪,揭开了黄花岗起义的序幕!”超强考题  相似文献   

17.
黄花岗之役 ,亦称“辛亥广州起义” ,前者因革命志士将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郊外黄花岗而得名。开始合葬时 ,只找到 72具烈士的遗骨 ,故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说。民国初年 ,烈士墓修葺扩展 ,孙中山亲笔题碑“浩气长存”。 192 2年 ,查得七十二人全部姓名 ,次年 ,于碑旁立石记名 ,从此 ,七十二烈士播名海内外。课本第 80页注 :“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革命党人 ,实际上不止此数。”“实际上”究竟是多少人呢 ?笔者查找资料后确知 ,实际此次战役牺牲的烈士共有 86位 ,其中华侨有 2 9人 ,占烈士总数约 1/3。黄花岗八十六烈士$…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其发生后不久,即被写入教科书,成为叙述民国建立过程的重要文本。作为新生政权,民国政府利用其政治权力在辛亥革命叙述中,建构了"共和"话语和"五族平等"的新型民族关系。并且,透过对辛亥革命具体过程的叙述和民国缔造者的塑造,新政权努力建构其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同时,教科书中辛亥革命叙述呈现出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既透露了这一时期政治权力的更迭以及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反映了现实政治与历史叙述之间复杂多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是史学的重要功能,更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很少观照史学"以史为鉴"的功能,导致课堂没有"灵魂"。本文以人教版《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何让历史真正成为"一面镜子"。一、寻觅:挖掘辛亥革命的史学价值寻觅"镜子",需要厘清线索。人教版《辛亥革命》一课共三目:武装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如果按照文本的顺序,则是革命的过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反映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其中七、八两章"革命"与"不准革命"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主要是写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该部分的开头。作者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辛亥革命的消息波及未庄,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使人心很动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