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梦龙的通俗文学作品数量很多,而且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因此他的适俗思想是极其复杂的。这里,我们就主要从其作品的总体类型中去探析冯梦龙的适俗思想。  相似文献   

2.
冯梦龙与《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似乎已为学界所认定。但是翻检一下现行的几种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以及一些比较权威的评价冯梦龙及其《三言》的文字,不难发现,在评价冯梦龙时几乎众口一词,都认为他是一位通俗文学的倡导者。他在《三言》以及其他通俗文学的编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在评价《三言》时,也往往只把它看成是由冯梦龙编选的包括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小说集。因此,在论及冯梦龙时往往很少涉及《三言》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在论及《三言》时,也很少涉及冯梦龙的思想和小说理论。基于这  相似文献   

3.
前贤和时人对冯梦龙及其作品的研究 ,虽已做了大量工作 ,已取得了许多重要性的成就 ,但大抵都只注意到他是个通俗文学的倡导者 ,只肯定了他在文学样式通俗化方面所作的贡献 ,而对他的思想、文学观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则重视不够。本文试图借《卖油郎独占花魁》这一特殊窗口 ,窥测作者在其中所寓含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冯梦龙作为一位有影响的通俗文学家,他在文学上的贡献决不仅仅限于简单的收集编纂。事实上,冯梦力在编纂、加工、整理那些历史上流传下来或当时流行的故事时,是不可能排除其自我思想意识的,冯氏是具有改良主张的文人,特别是在提倡通俗文学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识,他的那些社会思想,文化观念在他所编纂的作品中是有着鲜明体现的。一、婚姻、爱情、友谊题材冯梦龙对子婚姻、爱情的态度具有反封建性,他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百的婚姻深为灵感,主张婚姻自由;“男女相悦为婚,此良法也”。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主张自由恋爱的。正是基于一点…  相似文献   

5.
冯梦龙(1574——1645),字犹龙,别号颇多,有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绿天馆主人、可一主人、无碍居士等十几个.他是明代后期著名的通俗文学家,一生中所编撰的话本、戏曲、民歌、散曲、笔记小品等不下五十种,涉及到当时通俗义学的各个方面,因而有人称他为“全能通俗文学家”.我以为冯梦龙的“全能”,不仅仅体现在对通俗文学作品的撰写上,还因为他在通俗文学理论上也颇有建树.尤其是他提出的“适俗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可说是独标一帜的.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研究,多年以来一直关注于从清末至民国的断代史研究。虽然有学者也曾追本溯源,但多从某一文类进入,对于近现代通俗文学整体的发生、发展以及流变少有贯穿古今的分析。本期范伯群先生的《古今市民大众文学的"文学链"》一文,将近现代通俗文学的发生、发展、流变的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他提出"冯梦龙—鸳鸯蝴蝶派—网络类型小说"是一根从古至今的市民大众"文学链",将冯梦龙的"情教"反映的农业文明下的古代都市生活以及市民意识增强的市民图景、鸳鸯蝴蝶派作家反映的现代工商文明大都市的生活面影以及当下"网而优则纸"、"网优则‘触电’"的"网络类型小说"一以贯之。这根文学链条的发现以及梳理为自成一体的"通俗文学史"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该观点范先生在去年的武汉会议上首次发表,承蒙不弃,将此文修改补充整理后赐予本刊发表,深致谢意!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是明代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杰出编辑家。他重视民间文学,主张作品应抒发民众的"真情",他忠实记录、悉心评注、力求保持民间作品原貌以及作品要"适俗"即符合民众的审美趣味的编辑思想,对当代民间文学作品、大众文化出版物的编辑出版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俗"二字最初的应用和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联系在一起,最先把"通俗"和小说联系起来,提出"通俗小说"一词的是明末的冯梦龙,最先运用"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作为书名的著作是《京本通俗小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确有"通俗小说"的名称,主要指其形式的通俗。中国现代文学中"通俗小说"一词直接应用的较少并且所指不尽相同,新文学家所指的"通俗文学"即新文学的大众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范伯群等人大量使用"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但是从界定到作品的归类都有诸多欠规范、欠科学的方面。  相似文献   

9.
父子性刚     
冯梦龙(公元1574-646),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戏曲家、通俗文学家。和其两兄弟冯梦桂、冯梦熊并称为“吴下三冯”。冯梦龙的一生主要从事通俗文学的研究、整理与创作,成就卓著。最重要的成就是编著“三言”:《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笑府》是他辑录的民间笑话总集。  相似文献   

10.
在元明清通俗文学中大量出现将关羽称为"寿亭侯"的现象。本文在前贤时彦的基础上详辨其非;并分析了导致通俗文学中出现"寿亭侯"现象的三个原因:(1)历史上"寿亭侯印"的出土,(2)文献中对关羽被封为"寿亭侯"的记载,(3)"帝蜀论"思想的深刻影响。此外,还详细讨论了"帝蜀论"思想与"寿亭侯"现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1978-1983年间期刊出版、整顿情况的简单梳理,说明当时通俗文学的期刊载体主要是群众性文艺期刊、科普期刊和法制报刊。由于当时知识分子的精英身份觉醒,以借鉴西方"现代派"技巧为时髦、致力于文学"专业"化方向,导致文学创作与普通群众的阅读审美差距越来越大,这倒为通俗文学创作的兴起提供了契机。而"民间文学"等古籍整理、外国大众文学创作的译介及出版界的倡导,为通俗文学重返新时期文学场域开辟了传播通道。新故事、传奇文学、法制文学是新时期通俗文学的主要创作样式。  相似文献   

12.
该试图由考察《喻世明言》中三类不同的僧尼形象入手,兼及冯梦龙的其他诗,探讨冯梦龙对佛教的真正态度,以及形成此种态度的原因。该认为,冯梦龙本人反对佛教的态度并不激烈:他在反佛教禁欲主义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当时的社会与个人的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冯梦龙积极探索文艺的主体性,提出"性情之响"的理论主张,试图追求一种情真意切的美学效果;同时,又强调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文艺的本质是"导愚适俗",为封建礼教鸣锣开道,因而走到了他初衷的反面.冯梦龙极力调和这种矛盾,特拈出"情教"这一颇有哲学意义的命题,但终究没能解决这一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4.
冯梦龙基于有关历史文献,塑造了王阳明"三不朽"的真儒形象。在其笔下,王阳明是少有大志、机智超群、忧国忧民、敢担道义、驰骋沙场、经略四方、传道论学的圣贤人物,其文学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冯梦龙是塑造王阳明文学形象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5.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然其著述的山水诗数量也非常多。他以奇特的创作手法表现出山川之清丽俊秀,使他的山水诗整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清奇"风格。"清"是岑参诗歌的艺术特色,而"奇"则是其诗歌的创作手法。岑参的生平经历,个性及思维风格以及对其前人山水诗的创作风格的借鉴,都是其山水诗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是为数不多的一位性格独特、成绩斐然而又颇具争议的作家。他的两重人格充分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使其作品具有诸多的审美品格。他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是雅俗同构、新旧互渗;在表现内容上则既追随时代,又表现自我;他一方面青睐于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作者忧世伤时的现实精神,又流露出或浓或淡的名士才情。两重人格使张恨水的创作来自于鸳鸯蝴蝶派而又不同于鸳鸯蝴蝶派,学习新文学而又不同于新文学,他的作品是"精巧化"了的通俗文学,在通俗文学和高雅文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7.
绝非一味的钟情--冯梦龙对妓女的态度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故复旦大学学陆树伦先生认为冯梦龙对妓女的态度是基于绝对的钟情。笔通过考察冯梦龙的一些诗、词、序、跋、评注及其对“三言”妓女题材作品的改编情况,觉得此看法有很大的片面性。冯梦龙其实对妓女既有钟情的一面,也有非钟情性的批判一面。他钟情的是那些有情有义的妓女,而对那些薄情寡义的妓女则深恶痛绝。这些都与冯梦龙内心根植的儒家正统思想及其接受李贽、汤显祖的唯情理论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冯梦龙及其作品的研究,近几年来,伴随着一些新材料的不断发掘,使学术界愈来愈感到无论是对冯氏其人还是他的作品,都有进一步作纵深探讨之必要。事实也正是这样,不少学者已开始深入探究形成“三言”的社会的、历史的原因,开始研究冯梦龙的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文学观、艺术观。这无疑都是很有必要的。愚见以为,要正确理解冯梦龙的作品,首先应当研究冯梦龙的思想,探讨他的哲学思想,他的社会理想。这才是正确评价“三言”及  相似文献   

19.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心态解析》这本专著以探究曹雪芹的创作心态为总纲,既有宏观论说,也有微观探讨,见出著者长期积累的研究心得。书中论及毛泽东主席对《红楼梦》的评论的主要特征是从小说中观察、捕捉到深刻的政治、社会现象及其意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评论文学作品的传统特点。《明代文人与文学》是一本论文集,其中有关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的论文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数目,再结合著者的《冯梦龙与通俗文学》专著的成就,就可发现,在近十年来多有推进的冯梦龙研究过程中,著者实际上已成为受人注意并重视的冯梦龙研究专家之一。  相似文献   

20.
冯梦龙作为晚明时期话本小说的集大成者,他的"三言"在话本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情教是冯梦龙文学创作的核心理念.这种观念主要集中体现在他的《情史类略》中,也渗透在"三言"之中.本文通过分析情教论和其在"三言"婚恋题材的体现,试图立足哲学层面,阐释这种思想在当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