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探究,解答过程来实现培养学生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强调以问题为核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的构建的过程。同时,通过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2.
<正>儿童时期是思维最活跃的时期,疑问最多,想象力最丰富,最容易提出问题。因此,儿童时期的每个学生都有着良好的思维能力的潜能。一、探索——思维拓展的前提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出来的,只能靠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悟出来。要打开学生心灵大脑的"活阀",就必须放手给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多一点自由的权力。这样,学生就会开始"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稚嫩的,却充满了神奇的数学世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上要创设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数学教材在编写上注重观察,强化操作,要求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表象,依靠已经形成的表象理解、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用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充分体现了"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这一认识规律,结合观察、操作、表达、思维四个方面,达到同步发展的目的,使观察成为思维的源泉,操作成为启迪思维的手段,语言成为表达思维的工具;使学生真正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创新教育需要课堂上的创意教学,而今天的语文创意教学更需要一种新思路--在教育理念、观念上放开,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放手,在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放飞.广大语文教师应做到实施教学不怕调整思路,启导学生不惜"白费时间",组织研讨不惧"捅漏出乱",训练思维不忌"逆行犯上",引导想象不怕"翔飞千里".最终达到学生思维放飞的标志是视野愈加开阔,自主思维活跃,思维层次深入,突破思维定势,敢于挑战权威.  相似文献   

5.
新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激情的氛围,营造一个对活的空间,构建一个开放的世界.这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在心灵上能和同学、老师进行平等的沟通,这种沟通,能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课业,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应提供一个激情·对话·开放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金玉莲 《小学生》2013,(2):53-53
在明晰目标中指导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的过程,发现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一、经历过程,组织学生体验"倍数"和"因数"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组概念,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经历概念的产生过程,准确理解并掌握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本节课老师精心组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虽然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成为小学英语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并未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许多英语教师的教学依旧停留在单词背诵、语法记忆的层面上,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英语教师要践行"融·借·思·渐"理念,基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设计教学,通过思维导图等教学手段,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的高阶思维在创新性、生活性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思维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统一性,因而阅读教学中应实行"语言-思维"一体化训练,从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这可通过三个教学策略实现:一是用"知识"作为指导工具,引导学生勘探思维问题要点;二是用"语段"作为思辨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逻辑艺术;三是用"练习"作为训练抓手,引导学生体味词句逻辑,养成习惯,发展思...  相似文献   

9.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教学资源;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它直观、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自主、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情境创设得好,既可以将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又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相似文献   

10.
英语教学应当立足文本、思维和技能。解读文本,明确教学目标;解析学生,观察学习主体;解构设计,找寻教学核心。创设语境,发展应用性思维;增添语量,凸显发散性思维;丰富语用,提升拓展性思维。认读,建构意义之间的联系;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以学生真实的生活来促进有效的学习,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着力于开发来自学生的资源。诚然,学生的优势是需要开发的教学资源,但是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错误资源"的捕捉与智用。事实上,学生在课堂学习与日常现实或虚拟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真知是在同错误的比较中建构起来的。一、善借学生"错问",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新课程面前,教师要用一颗"童心"启发学生主动发问,因为思想的财富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才能享用,要想获得,首先必须学会提问。"品社"教材大多比较简略,课文中已有一些问题,应引导学生初读图文并茂的文本,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大胆提问,  相似文献   

12.
李炳强 《成才之路》2012,(24):114-95
中学语文教学要突破教师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的课堂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深入挖掘教学要素,使学生不受固定思维方式的束缚,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建构更严谨的知识体系,从而发挥出课堂"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单元整体教学重在一个"整"字,需要教师改变散点割裂的思维方式,关注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和更宏观的思维建构,用迭代的思路为课文确立教学目标,让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共进的思维将原先线性的课时打破,整体推进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用呼应的思维在更宽阔的视域内整合教学,关注本单元篇与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联。"双线组元"下的单元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单元教学意识,还要有课程建构意识,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阅读规律,创生单元课程,实现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基点的教学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4.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敢想、会想,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如讲授“园蛛”时,我运用园珠标本结合挂图来设疑:“蜘蛛怎样在相隔很远的两个屋角之间或在两株相隔很远的树间架网呢?”  相似文献   

15.
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常常感到困惑,力不从心,文思枯涩。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从训练学生思维着手,重点抓好学生作文时的三个思维环节,即审题时重视发散思维训练,选材时加强统摄思维训练,组材时注意有序思维训练。一、审题时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就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各个不同角度多层次全  相似文献   

16.
一、创设问题。激发思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的思维正是从一个一个的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太探索解决方法,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问生趣,以问引思。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中,我创设了以下一系列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得学生学习、探究,步步深入。  相似文献   

17.
方婵 《当代学生》2013,(18):14-15
原题评析一爱迪生如何看手机(北京卷)最"穿越"的作文题教研员评析:综观今年高考全国及各省市的作文题,数这一题最独特,因此也成为了最具争议的题目。喜欢它的人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不喜欢的人说这题出得很偏很怪。但这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向,即通过假设,塑造了一个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对话的情景。随着现代社会人文科技环境的高速变化,对变化发展的敏锐眼光是青年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此题正可充分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和洞察力,也更易获得思维天马行空的青少年的喜欢。  相似文献   

18.
作为生命体的儿童,天然拥有提问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提问意愿和能力,需要教师结合学段、单元和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教案设计.但在实际教学中,孤立看待文本,"学完就算"的意识依然存在于教师的教学思维中.因此,教师应着眼于学段、单元和文本之间的三重认知,建立学段与学段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联,并通过梳理文本的内在理路,不断深化提问策略.  相似文献   

19.
"写—评—编—赏"自主作文四步教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构建了一个让学生从常规思维向创新思维发展的通道,提供了一个让学生从一般思维向个性思维发展的平台,自动生成许许多多同时并存的端口,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兴趣、需要,选择链接,中继学习,既缩短自我摸索时间,又达到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并重;知识的掌握和方法的获得并重;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并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概念性知识是指结构化的知识形式,表达的是在一个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类知识的教学应遵循"为抽象而教"的理念,让学生对"数据材料"进行探究转化以形成观点阐释,让学生对意义理解进行提炼以概括抽象出概念,让学生对正反实例进行判断辨析以加深概念理解,让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精准诊断以形成概念运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列举多方实例、设计发现活动、设置辨析环节以真正让学生理解、表达和应用概念性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