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著名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和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精心的指导下 ,于 1 998年 1 0月在贵州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 ,成为中国博物馆领域新的博物馆类型 ,引起了国内外博物馆学界的关注 ,得到了贵州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在三年的工作实践中 ,生态博物馆社区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矛盾 ,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 ,抛砖引玉 ,试图获得好的“药方” ,使矛盾逐一得以解决 ,敬请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笔者不甚感谢之至。  一、生态博物馆社区遗产保护的差异性和存在问题  生态博物…  相似文献   

2.
生态博物馆理论在贵州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博物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张白纸,只是到了1995年初经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苏东海先生的引见,才使得国际著名的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不远万里来到贵州。在以苏东海先生和杰斯特龙先生为首的中挪博物馆学家组成的课题组,经过实地的考察,制定了在中国贵州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报告,国家文物局和贵州省政府决定,在贵州六枝梭戛苗族社区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在筹划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的第一阶段中,对在苗族地区建生态博物馆的问题在贵州也有争论,甚至有持否定意见者,对于一种新的理论和概念的引进,有争论、有否定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尊敬的挪威驻华大使赫图安先生:尊敬的国际博协副主席加拉先生:尊敬的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彬先生:尊敬的贵州省省长石秀诗先生:尊敬的国际国内专家学:女士们、先生们:今天,在历史化名城贵阳,我们迎来了“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建成暨国际学术论坛”的召开,国内外专家学汇聚一堂,特别是一些生态博物馆的早期实践们的到来,更为本次论坛增光添彩。我谨代表中国国家物局,向这次论坛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代表表示诚挚的问候!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的报告——对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里齐奥·马吉是国际生态博物馆著名专家,意大利社会和经济研究所教授。2005年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会议后考察了贵州、内蒙古的生态博物馆。他的考察报告已刊登在会议的论文集中。今年6月他再次来华考察了北京和云南的文化遗产和生态博物馆。这是他写给苏东海先生的考察报告,文中提出了对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议。本刊得到苏先生和马吉先生的同意,发表其中译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实现双重责任的途径—浅析生态博物馆与发展旅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年 10月 2 3日 ,中国和挪威签署了合作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协议 ① 。 1998年 10月 31日 ,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正式成立。此外 ,贵阳、花溪镇山、黔东南州黎平堂安、锦屏隆里的生态博物馆也在积极建设之中。这些生态博物馆都建于民族地区 ,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是一对矛盾。生态博物馆开展旅游业就体现了这一对矛盾 ,而且必须在开发和保护的平衡中发展。本文试就生态博物馆开展旅游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希望对生态博物馆的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一、生态博物馆的启示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最早产生于 2 0世纪70…  相似文献   

6.
"生态博物馆"理论的本意是在以人为核心的一定区域内,促进特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里的"人"即生态博物馆中的原住民,他们是一座生态博物馆中的灵魂。原住民在生态博物馆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他们掌握着自身所创造文化的话语权。原住民对其文化价值的认知程度是一座生态博物馆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在原住民对自身文化有足够认知的前提下,生态博物馆才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法国的生态博物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博物馆一词诞生于法国,由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HenriRivière)和雨果·戴瓦兰(HuguesdeVarine)1971年创造了人处于环境中的生态博物馆学的概念,其实早在1968年,他们已经在法国的乌尚岛和布列塔尼半岛等地已经开始试验这一观念。人们高兴地看到,经过了30多年,生态博物馆理论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无论在法国,还是世界上。1、基本观点:人处于他的环境中生态博物馆产生于跨区域社区中(例如地区自然公园和城市社区),甚至可以说是1963年法国非集权政策的产物。按照里维埃先生和法国自然公园的博物馆学家的思想,这一新型博物馆具有三个基…  相似文献   

8.
建立与巩固: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请允许我讲几句感谢的话: 我们要感谢挪威政府对中国建设生态博物馆长达8年的无私援助,在理论上、技术上和财政上全面地帮助我们。我们要特别提到我们这个项目的两位科学顾问,杰斯特龙和达格。中国本来没有生态博物馆,是杰斯特龙帮助我们开辟了道路。继杰斯特龙之后,达格又从理论上帮助我们巩固这条道路,他们是中国生态博物馆历史上不会忘记的人。  相似文献   

9.
关于生态博物馆论文英文翻译的说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此次中国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组委会的一名成员,我参与了整个论坛的外宾联系和组织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为了准备论坛工作文件,面对大量英文论文稿件,只能赶时间匆忙翻译,可能有些粗糙。但对于以下翻译事宜,仅愿作出说明。1、“ecomuseum”的翻译及其意义1985年安来顺先生将“ecomuseum”翻译为“生态博物馆”后一直沿用至今。应该说这一翻译基本是正确的,值得说明的是其意义不是指自然生态,生态博物馆不是指和生态相关的博物馆。法国建立的第一个生态博物馆是建立于废弃的工业厂房内,应该说是“工业遗产博物馆”。按照生态博物馆理论创始…  相似文献   

10.
5月31日:会议报到6月1日9:00-10:00大会开幕式主持人:李文儒(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文彬致开幕辞贵州省省长石秀诗致欢迎辞挪威王国驻华使馆大使赫图安先生(Mr.TorChr.Hildan)致贺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致辞国际博协副主席,澳大利亚堪培拉国立大学教授阿玛尔·加拉(AmareswarGalla)致辞吴嘉甫副省长代表贵州省人民政府向挪威王国驻华使馆和中国博物馆学会赠送礼品10:00-10:10与会代表合影10:20-12:20主旨发言:1、建立与巩固: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思考苏东海SuDonghai2、从挪威观点看贵…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开始时,1905年中国引进西方博物馆化,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20世纪80年代,中国又从西方引进生态博物馆思想,1995年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博物馆是一种进步的化形态,它总是为社会的进步所需要。  相似文献   

12.
堂安的父老乡亲们:远道而来的挪威客人们: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是个好日子,堂安生态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了! 今天是个好日子,由中挪合作共建的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因堂安生态博物馆开馆典礼而胜利建成,中挪双方在博物馆领域长达十年的友好合作项目也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3.
梭戛生态博物馆肩负保护与发展双重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70年代,当生态学理论引入博物馆学研究领域时,触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开始步出“神圣殿堂”的域限,走向文化的原生地,从而使文化和它所处的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生态博物馆大大拓展了传统博物馆藏品、建筑、科研、教育、观众等概念,一个崭新的具有广泛社会联系和社会行动的博物馆时代到来了。二十年后的1995年春,挪威生态博物馆学专家受贵州省的邀请,与中国博物馆学家组成课题组,考察我省十余个村寨,有目的地寻找适合生态博物馆生长的土壤。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经各有关部门不懈努力,中挪合作的文化项目,中国第一座…  相似文献   

14.
从其出现之日起,生态博物馆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解释的现象和聚讼的焦点.尽管迄今为止世界各地的生态博物馆有300余所,中国仅区区几所,但它们对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发展的影响却是深刻的.多年来,学者们对生态博物馆的性质、信念、价值观、目的、特点、工作方法、组织建置和管理体制等课题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和讨论.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或许是为了突出生态博物馆的特点,在生态博物馆发展初期,学者在阐述生态博物馆的特点时,常常采取对比和分离的做法,将其与"传统博物馆"进行比较,视其为传统博物馆的对立;更有学者认为生态博物馆是叛逆者、造反者.这种做法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即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的"另类",是"试验田",是特定社会条件下出现的"怪胎".还有一些人甚至等着看生态博物馆的笑话,预言了生态博物馆的消亡.在一般博物馆学中,也只在博物馆发展史中捎上一笔,将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因个别人的冲动而出现的"实验".  相似文献   

15.
本次论坛结束之时,几乎所有参加论坛的中外学者都一致认为,此次由中国博物馆学会和贵州省文化厅联合召开的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学术论坛,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国际学术会议,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博物馆学方面一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6.
本回顾了20世纪60-70年代新博物馆运动思想和“生态博物馆”概念的源起,对于我们从国际大背景下深入理解生态博物馆这一新兴博物馆形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贵州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朝相 《中国博物馆》2002,(4):62-63,79
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自1998年10月31日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建馆以来,十分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遗产抢救采取了文物行政、文博专家和生态博物馆社区村民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文物行政的任务是组织和制定遗产保护的工作计划以及相关的后勤服务。  相似文献   

18.
正引言二十世纪是西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众多博物馆学理念与思想迸发的时代。1971年,法国博物馆学家雨果·德·瓦兰(Hugues De Varine)率先提出了"生态博物馆"这一名词。时至今日,生态博物馆概念的提出已经历了近五十年,并在英国、瑞典、加拿大和中国等地生根发展。作为新博物馆运动的产物,生态博物馆不仅是一种博物馆新形式,更是不同于  相似文献   

19.
四十年前的1971年,"生态博物馆"(Ecomuseum)一词诞生于法国,数年后法国人开始了生态博物馆实践。四十年来,生态博物馆这种特殊类型的博物馆遍布五大洲多个国家并在上世纪90年代间被引进到中国。国际"生态博物馆现象"(或"生态博物馆运动")肇始于欧洲,离不开其特定的社会土壤和业界环境,可以说是欧洲传统博物馆反思其社会职能的产物和推动传统博物馆变革的一种创新性努力。它的核心理念为不少人接受缘于其"以社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对整体遗产概念的意识和认知、对社区公共记忆的动态维护、对原地原貌文化的信息链接以及世俗化方法论下的民主参与机制等非传统博物馆要素的引入。需要强调的是,哪怕所遵循的基本理念乃至方法具有共性,不同国家、不同条件下的生态博物馆实践也存在着巨大差异性和复杂性。生态博物馆力图在博物馆哲学和方法论上为传统博物馆带来改变,的确对博物馆专业领域具有挑战性。诸如,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 Henri Riviere)式生态博物馆的现实挑战、生态博物馆名称运用中的国际差异性、运行中的专业性与平民性的关系、社区角色的理想性和有限性等等,都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然而,如果人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和认识国际生态博物馆,更多聚焦于它的基本理念而非时髦的头衔、其实践的过程而非构想的结果的话,就会对国际生态博物馆现象持以更加包容而又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印度生态博物馆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有丰富的人类化多样性和自然多样性遗产,为了确保可持续性和发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印度开始了生态博物馆理论研究。其核心内容是关于化和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探讨社区、遗产和发展的关系。一些博物馆学家选择了一些适宜建立生态博物馆的社区进行了研究。1999年1月,在毕德卡(Bedekar)教授的领导下,在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建成了考莱社区博物馆(Korlai Community Museum)。此生态博物馆得到国内外公认,也是至今印度仅有的一个生态博物馆。今天,有一些生态博物馆项目正在策划和创建之中,特别是在印度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