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教师批评学生,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恰当使用批评,能给学生指点迷津,启迪心智.但如果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因此,批评不但是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2.
老师批评学生的语言,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心理刺激素,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恰当使用,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反之,有可能产生师生之间的隔阂。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3.
赵金燕 《成才之路》2009,(34):71-71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恰到好处的批评,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缺点。老师批评学生的语言。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错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心理刺激因素,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恰当使用批评,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则会使学生失去自尊,自暴自弃。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怀有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相似文献   

4.
《广西教育》2010,(1):25-25
刘成昌在《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教师批评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恰到好处的批评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缺点,但若掌握不好尺度,反而会引起师生间的隔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批评除了要有情感的投入,真诚、理解、  相似文献   

5.
批评有方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必要手段之一。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运用批评手段,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其不良行为发生实质性改变,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大有“文章”。一、倾注爱心爱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教师只有爱学生,方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指出学生缺点时,教师应该从爱出发,用真诚的教诲使学生愿意向教师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对教师讲真  相似文献   

6.
学生钱包丢失后,班主任通过查明事实,以冷静的态度与学生单独谈话,通过晓以利害和保证保守秘密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并促成了学生的转化,显示了教师处理学生不良行为的艺术.通过案例启示广大教师,在处理学生不良行为时应树立证据意识,从保护学生的立场出发,掌握谈话的艺术,积极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记》有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个“善歌”与“善教”就是教育艺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是教师依靠真情实感与人格感召实现作者、教者、学生心灵交融的一种艺术;是教师运用知识逻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的一种艺术;是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感受、崇尚、  相似文献   

8.
黄宏明 《云南教育》2008,(12):43-43
“爱是教育的起点,爱是教育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中外教育家倡导的教育理念。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广大教师也日益感受到师爱的教育功能是其他教育方法都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亲切和蔼的面孔对待学生。爱生意识增强了,讽刺、挖苦顽皮学生,冷漠对待学困生等不良行为就会淡出校园。  相似文献   

9.
批评有方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必要手段之一。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运用批评手段,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其不良行为发生实质性改变,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大有“文章”。  相似文献   

10.
杨冬艳 《宁夏教育》2009,(12):69-69
教师批评学生,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学生不良行为。恰当使用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如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是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  相似文献   

11.
思想品德课上怎样运用启发式呢? 一、讲究语言艺术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要“动之以情”,教师就是靠自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晓之以理”,教师就用语言阐明那些道悠观念,把道理讲得明白易晓。要“导之以行”,教师还是靠语言的点拨,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行为,并与自己不良行为作斗争。为发挥语言的力量,增强教育的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好语言。有的教材语言不适合教学的需要,就得把材料修改一番,不仅使它口语化、儿童化,而且力求生动具体。有了好的教材,还要备讲,讲究表达的艺术。重要的地方,语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即:“学生说话不文明、行为习惯差、经常骗取家长零用钱、对教师、长辈、同学不礼貌”等不良行为,我校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的重点课题,余庆实验区子课题“构建农村学校德育特色实效性体系的深化研究”的实施方案要求,开展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不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待学生的不良行为通常采用批评的方法,但批评也是一门艺术,如若使用不当也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主要从批评的原理、态度、方法等方面对批评艺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王献 《教学与管理》2013,(11):21-22
孙云晓先生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似乎我们的社会要么崇尚“虎爸”“狼妈”,要么只提“赏识”却不提“惩罚”。作为一名教师,笔者深刻地感受到,若不对学生进行任何惩罚,就等于放任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这不符合为人师者的道德标准;若进行惩罚,  相似文献   

15.
批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批评学生的语言,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心理刺激素,也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恰当使用,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如在批评的时候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伤害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16.
李瑞禄 《新疆教育》2012,(12):101-101
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了诸多不良行为的反映,如何正确引导农村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使其健康成长。从教育的实践来看,应较系统地加强教育心理学学习,注重教师培训,采取行之有效、有针对的措施,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7.
批评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育学生的手段,是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评价,以唤起学生的警觉,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批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常用的一种方法,其根本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思想的变化,使学生真正提高认识,提高思想素质。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言行,不留情面或婆婆妈妈,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造成师生之间的感情对立。批评要讲究艺术,教师要认真研究,正  相似文献   

18.
报刊撷英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长期以来,我们的理论界不敢谈惩罚,第一线的教师也害怕说惩罚。大家总是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应该“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有些“教育专家”也常常“高屋建瓴”地教诲每天和学生打交道的一线教师:要“说服教育”,要“正面教育”,要“感化”,应“宽容理解”……其实,一味如此是非常不当的。什么是教育惩罚?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布鲁纳称之为负强化。教育惩罚大体可分为精神类与行为类。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后者如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可以…  相似文献   

19.
刘学廷 《班主任》2006,(5):13-13
惩罚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必要手段. 但如果惩罚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成为伤害学生心灵和肉体的刑具.  相似文献   

20.
王辉 《教育教学论坛》2013,(11):272-273
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缺陷的原因,存在很多不良行为。教师若以赏识教育启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之门,会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