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他精辟地论述了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贴近生活",这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一脉相承。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之反映。小学生习作中的最大问题是无内容可写。笔者想,这就需要帮助他们疏通作文与生活的渠道,让学生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巧妙地将习作课堂引向生活,让习作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使习作教学与学生生活更加紧密。只有让学生走进广阔的自然天地,融入社会大课堂,张扬自己的天性,习作的内容才能丰富多彩,习作教学的真正目的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3.
中职数学课程改革,应以职业教育的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为指导,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选择教学内容、过程、应用作为切入点,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课例研究。让中职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尽量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实用价值的数学。  相似文献   

4.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语言是基础性工具,而目的是服务于学生今天和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确立"围绕学生的生活需要进行习作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生活为切入口,畅通作文的"源头活水",让习作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作文过程生活化".通过对统编教材中高段习作教学课堂的实践,探究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策略,优化习作教学,以提高小学生语言建构、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的理论研究中,大力提倡人人树立"与生活想沟通的写作观",并指出作文与生活相沟通的有效途径,"每天的生活不同,就能使每天的文字不同"。陶行知的这些主张体现了习作教学与生活相沟通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写实是小学作文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可见,新课标也将写作与生活教育合二为一,很好地体现了陶行知思想。  相似文献   

6.
吴志强 《教师》2013,(18):46-4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他主张"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学思想,这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课堂必须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展示生命活力,并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秀出技艺,收获成长。那么,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该如何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思想,构建高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教学回归生活,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紧密融合,积极创设生涪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潘清境中,让科学课程充满生命活力,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的习作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释放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对习作来说,如果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接,那这种训练是最有效的,离课标修改版提出的"特别注重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能达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9,(18):32-33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启示。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很难丰富学生的生活。本文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思考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积极寻求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实践途径,努力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回归生活,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正如何才能让高中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一、引入"生活味",引导学生的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  相似文献   

11.
我校地处广州市海珠区东部的城中村,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氛围等因素,许多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一提到"习作"就皱眉。而对于老师来说,最难的莫过于让本来已后进的孩子喜欢上习作。为了研究这个师生都"犯难"的问题,尝试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传统习作进行DIY,让习作教学由"难"转"易"。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的作文是一项极具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很多时候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本文以陶行知先生该理论在中年级习作教学为研究对象,从习作前、习作时和习作后三个方面来分析如今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小学是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为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开展教学,成为了教师思考的重要内容。和传统的理论相比较,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更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结合,将其融入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  相似文献   

14.
所谓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将作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习作,在习作过程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睛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生活化习作教学必须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放飞童真,返璞归真,让学生写原汁原味的、纯粹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作文。  相似文献   

15.
林小钦 《新教师》2019,(6):28-29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只有让作文走进生活,才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捕捉素材,将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习作才有源头,语言才有活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喜欢上写作文呢?  相似文献   

16.
习作难,是一件让老师和学生都头疼的事.要解决学生的畏难情绪,首先要培养学生热爱习作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习作的浓厚兴趣,引领学生爱上习作,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为基础,教学中,尝试"在生活中丰富积累""在展示中品味成功""在实践中师生共写"等小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的内容与性质决定了教育的内容与性质。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因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其关注局限于语文课堂与家庭生活,忽视社会生活中生活经验与语文习作的联系。"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习作教学需要关注生活经验在"教与学"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做"的真正发生。陶行知认为"生活的变化就是教育的根本意义。生活时刻变化着,那么生活时刻都具备教育的意义,生活所赋予的教育意义也在不停变化着。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1]时刻变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就如同把鸟关在笼子里。"由此可见,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教育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陶行知还曾强调:"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语文教学的外延应与生活相等。然而,现时的语文教学恰恰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失去了语文实践的情境与乐趣。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和情境,引导学生将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现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丰富语言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小学生作文内容乏味、缺乏新意的问题,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从观察生活中事物、体验生活中情境、抓住生活中契机、扮演生活中角色等方面着手,让学生习作更具体、生动、有新意。  相似文献   

20.
<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指出在教学中应充满爱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习作评价不再是甄别、划分等级的标签,而是一项充满艺术气息的工作,重点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习作评价中,充满关爱的赏识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尊重学生,真诚交流教育活动中,爱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让其自由表达,还要及时肯定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