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蜀道不再难     
年轻的李白走在崎岖的蜀道上,曾仰天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他为什么仍然要走?蚕丛及鱼凫的后代子孙为什么也仍然要走,边走边叹?是什么吸引了这些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仍执著向前的人们?且将那蜀道看作一条人生小  相似文献   

2.
《蜀遭奇》是郭老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八日乘江津轮出三峡时在舟中作的。他在这首诗的题解中说:“李白曾作《蜀道难》,极言蜀道之险,视为畏途,今略拟其体而反其意,作《蜀道奇》。” 大家知道,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李白在安史之乱前初到长安时送友人入蜀写的一首乐府体裁的诗。这首诗,以雄健的语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笔调,描绘了蜀中地势的险要,道路的崎岖,环境的恐怖,寓寄了作者对当时即  相似文献   

3.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浪漫夸张的描写。实际上,勤劳智慧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征服了天下险阻秦岭、巴山,建起了几条连接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的蜀道。战国时期,蜀道交通已很发达,“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①。由于蜀道的开通,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关中——汉中——蜀中”这一西部经济带,使其成为秦汉隋唐王朝统一建国的基地和宋元明清王朝控制西部的枢要。自秦汉以后,蜀道悠久的历史,神秘的传说,艰险的道路,优美的风光,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旅行和旅游兴趣。  相似文献   

4.
李白《蜀道难》源与流研究,是当代李白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以地理学上的蜀道为基础,从交通发展史角度来看,《蜀道难》的诞生源于传统的"蜀"的地域观念的认同以及对蜀道交通发展史实的肯定。  相似文献   

5.
关于李白《蜀道难》的政治寓意,众说纷纭。我谈谈自己的看法,敬请专家指正。 一 我们先研究一下《蜀道难》中的一节诗,这节诗是: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撇开这节诗的其他方面不讲,仅就字面上看,那末这节诗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朝廷任用非人就要造成军阀拥兵自重、恃险割据,甚至倾复社稷的问题。这点前人已有说明,有人就明确指出李白的《蜀道难》是“讽章仇兼琼”。既然这样,那末当时的朝廷存在不存在任用非人的问题?《蜀道难》是不是在“讽章仇兼琼”?如果不是,又是“讽”什么人?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蜀道难》在吟蜀诗作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后世诗人从李白的《蜀道难》的趣旨"难"的相反角度出发,以《蜀道易》为题,创作了一系列诗作.较典型的有唐代陆畅的《蜀道易》,宋代晁说之、范成大的蜀道诗,明代方孝孺的《蜀道易·有序》,现代郭沫若的《蜀道奇》.《蜀道易》系列诗作,在表现内容上,从"难"转"易",实际上是对李白的《蜀道难》的直接继承.  相似文献   

7.
李白《蜀道难》描写由秦入蜀之蜀道,已为公论.然古由秦入蜀非仅一道,李白所述者何?古今注释家多阙.翻检古藉,古由秦入蜀,多由今西安始发,先至汉中以为中转,而后抵成都.《读史方舆纪要》:“汉中入关(指关中地区)之道有三,而入蜀之道有二.所谓入关之道三者:一曰褒斜道,二曰倘骆道,三曰子午道.所谓入蜀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仓道.”又“汉高祖烧绝栈道(指褒斜栈道),因别开西路,从故道(今凤县东北)出,以袭陈仓(今宝鸡).”此道古谓之陈仓道.据此,由秦入蜀,以汉中为中转之蜀道当划为南北两段:自西安至汉中为北段,其路有四,即陈仓道、褒斜道、倘骆道、子午道.此四者,虽开通有先后,兴废有变迁,然于唐代皆为通途.自汉中至成都为南段,其路有二,即金牛道(古称石牛道)、米仓道.此二者,自秦汉开通以来,通畅古今,唯米仓道路迂且遥,用之者少.  相似文献   

8.
蜀道后期     
梦{ 虎一六-纯推喊〔钦搏葬,粼浪君珍州盛乡冬一父。气蜀道后期@张说!唐  相似文献   

9.
蜀道与三国     
三国历史也是一部蜀道发展史。蜀道名称出现于三国,围绕着蜀道的汉中战役催生了三国的实际形成,通过蜀道展开的魏灭蜀汉之役实际宣告了三国鼎立的结束。三国争雄促进了蜀道旧路的维护修复和新路的开辟利用,蜀道的主线、大道和支线、小路在三国历史中均扮演重要角色。研究发掘蜀道三国历史及其遗迹对沿线地区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旅游实力作用巨大。  相似文献   

10.
唐德宗出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市),是继唐玄宗之后第二次皇帝履栈。也是大唐王朝第二次成功地利用蜀道和西南后方基地,转危为安,保住了政权,创造了中国大一统王朝政治的奇迹。唐德宗由艰险的傥骆道出奔梁州,度过三个月的危局后,唐德宗由汉中经由褒斜道(兴州、凤州、散关道)返回长安时,将"梁州"升格为"兴元府",强化了蜀道线作为大唐文明轴心地带长安(京兆府)——汉中(兴元府)——成都(成都府)之间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1.
剑门蜀道     
1一bE李 4位起自由离亢(男声独唱),.,兰今兰今全.兰.星,兰_兰介丛竺今竺个竺气寸毛3 L3、3毛3毛3、3屯3下6一、1、l七66二朋泛i”i贬1 ti节3一2 5 5 6 3 5 21黔6eJ-t 1.登台台关哎,鱼.鱼.鱼.全.}全.鱼.鱼.全叮尸、、}.了飞l厄旦三多旦业J℃鬓旦二里理3一落】6·旦12卫!旦举目望山川确, s门 5剑726一上J=144(快一倍(6232 35巴 Z碑-,、8 2 17蜀道好Z尸、、 厂;、65悠6 z口~、6 6.6一远罗。鱼边些丝些)}4 3.:,二}洲5滔6滔6一河。.铸36一一滔如滔车河往巴来)II,志山再望不目道举蜀关关门重5一剑重向上过登越3) ︸ 11八O QU出十为四\八0 、…  相似文献   

12.
明月承载李白的梦想,承载李白的情思,承载李白的人生。明月只属于李白,永远属于李白。从李白有关写明月的诗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与明月视对方为知音、挚友。人与明月共喜,明月与人同忧。  相似文献   

13.
自信、天真、狂傲、仗义是李白性格的主要特征 ,而性格又表现为某种气质 ,李白的诗人气质主要体现于自信、天真、狂傲和仗义。李白的气质造就了他的诗仙地位 ,同时李白的气质也导致了他政治上的失败。作为诗人 ,李白登上了一个时代的高峰 ;参与政治 ,李白每每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4.
李家烈先生和《李白诗酒人生》一书提出“李白是外国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从李白与儒家文化的关系,李白自述家世,李白的外貌、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分析,李白是汉人,不是外国人,是明明白白的。  相似文献   

15.
朝鲜诗家李瀷审美批评视野中的李白诗歌论,包括李白诗歌的源流、李白诗歌的意象、李白与其他诗人的比较等内容,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诗歌理论批评体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李白的域外的诗评视角与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王成 《绥化学院学报》2011,31(1):98-100
朝鲜诗家李溟对李白诗歌的审美批评,包括李白诗歌的源流、李白诗歌的意象、李白与其他诗人的比较等内容。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诗歌理论批评体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李白的域外的诗评视角与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从蜀道出发     
从蜀道出发,以诗为马,以梦为鞍。请,请随我涉水攀山。霎那千年。漫步于历史,以霞为裳,以云为裙。请,请随我无声吟哦。瞬间千年……  相似文献   

18.
朝鲜诗人李瀷给予盛唐诗歌大家李白以极大的关注,在他的诗话著作《星湖僿说》中对李白诗歌的源流、李白诗歌的风格及特点、李白诗歌的整体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论评,这些论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李白的域外的诗评视角。  相似文献   

19.
从李白对待现实、对待干谒、对待富贵、对待前贤等的态度表现上,剖析了李白形象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也暴露出李白形象的消极面。作者认为,把李白还原成真实的“人”的存在,这种研究方法无论是对李白研究、抑或对古代文人心态研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各种文艺作品中存在丰富的李白形象书写,大多集中于李白傲岸、潇洒的个性和不可超越的才情。然而民族舞剧《李白》在塑造李白狂傲、洒脱等形象的同时,深入到李白内心,以诗、乐、舞相结合的形式,塑造了一位从“人”到“仙”转变的形象,表达了李白对于政治仕途的渴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