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以女性社会性别角色为切入点,运用权力话语理论,解读19世纪英国小说《简.爱》,探讨了女性作家在男权社会文化下的创作是不断挣脱男性权力话语的束缚,反抗男性话语霸权和推崇女性独立意识的矛盾过程。  相似文献   

2.
“五四”以来的许多女作家自觉地采取模拟男性的形式来对抗男权社会,张爱玲却丝毫没有维护父亲权威和男性传统形象的迹象。通过遗老、遗少及“时代弃儿”三代男性形象的描写,张爱玲无情地揭露了没落阶级的道德堕落与精神颓废,成功颠覆了男权话语霸权,并以此来宣泄自己的反叛与绝望,并以女性形象塑造进一步剖析了中国男权(父权)社会。  相似文献   

3.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女权主义现代派短篇小说家,《幸福》是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女性叙述及文体的特点来分析来说明女性特有的“话语”,从而揭示出小说主人公柏莎在男权话语霸权控制之下渴望获得女性幸福的内心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曼斯菲尔德在女性话语建构方面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华裔美国女性身处"男权中心话语"和"白人霸权话语"的双重压迫之中,《女勇士》以独特的语言和叙事方式对男权话语进行了直接的批判,打破了女性沉默无言的状态,并通过对传统故事的巧妙改写,颠覆了白人话语中华人女性的刻板印象,重塑了华裔美国女性的自我。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6,(8):28-33
后女权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把女性解放从属于无产阶级解放、把女性利益从属于阶级利益所表现的男性霸权,强调差异性女性主体和女性话语以解构父权制,并通过妇女学与社会性别学的跨学科建构以解构男权文化知识体系,为女性解放与自由打开新的可能性。后女权主义在批判马克思主义时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命题,为我们创造性地思考当代中国的女性解放与自由,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引入了有益的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理论认为女性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遭遇"话语霸权".中国进入90年代以来"后殖民文化"的提出,提醒人们关注西方的"文化霸权"和东方文化后殖民化的"受虐"."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是性别问题与民族问题在不经意之间所产生的异质同构的关系.本文以中国女性导演和中国电影作为平行切入点,既审视既往中国电影和文化中的性别书写,也关注中国电影的文化走向,认为处于双重焦虑下的中国女性与中国电影应主动走出"目光的樊篱",使女性拥有话语的权力、中国电影重新书写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7.
《女巫》作为一部童话作品,作者披着儿童视角的外衣站在男权中心主义的立场,刻画了两类女性:一类是以漫画手法刻画的女巫形象,作者对于这类独立女性的代表极尽丑化和恶化之能事。另一类是以姥姥和詹金斯太太为代表的传统女性的典型,顺从和牺牲是她们的特质,而作者对其赞美有加。根据这两类不同女性的塑造,凸显了作者的女性观。作者这种"文学厌女症"的形成,并毫不避讳的在童话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原因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出于对童话的特殊职能的男权渗透的因素。总之,这部童话到处充斥着男权思想,在女性主义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女巫》作为一部童话作品,作者披着儿童视角的外衣站在男权中心主义的立场,刻画了两类女性:一类是以漫画手法刻画的女巫形象,作者对于这类独立女性的代表极尽丑化和恶化之能事.另一类是以姥姥和詹金斯太太为代表的传统女性的典型,顺从和牺牲是她们的特质,而作者对其赞美有加.根据这两类不同女性的塑造,凸显了作者的女性观.作者这种“文学厌女症”的形成,并毫不避讳的在童话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原因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出于对童话的特殊职能的男权渗透的因素.总之,这部童话到处充斥着男权思想,在女性主义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以设置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矛盾的对立,使人物有不同的命运,以故事的形式将英国社会中男权主义思想揭露出来,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哲学思考。论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李尔王》中的悲剧特色。  相似文献   

10.
王萌 《考试周刊》2009,(13):27-28
勃朗特姐妹二人都在英国女性文学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相比较而言,《简·爱》在彰显女性主体意识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是露出受到男权话语操控的痕迹;而《呼啸山庄》则在想象的荒原上颠覆了男权社会的一切秩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童话的数量、主题及体裁三个方面分析了苏教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童话选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童话所占份额少,道德训诫过于明显,超人体童话较少,忽视了幻想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在分析其形成原因之后,初步提出一些改善建议:首先,应该加大童话的份额;其次,建议多选择一些较有思考价值和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品,特别是超人体童话。同时要尽量使选文的主题相对缓和,淡化道德训诫倾向;再次,加大儿童影视作品的份量,努力提供最新的儿童文学信息,多引入国外经典童话以与世界文化接轨。  相似文献   

12.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民间文学的滋养下成长。20世纪中国创作童话中的民间童话以两种质态存在:其一,民间童话为创作童话文本提供素材和故事原型;其二,民间童话为创作童话提供创作技巧经验。民间童话在创作童话中以隐蔽的方式和全新的审美价值呈现出来,而创作童话源于民间童话又跳出了民间童话的窠臼,通过作家文学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王尔德的童话在继承传统童话风格化模式下开启了个性化童话的新途径,他的童话有着更广泛的读者语域,因为他的童话由表及里孕育着不同层次的沃土,期待不同的人群去挖掘.这样的文学魅力是与王尔德所使用的文体手段分不开的.在他的童话里,王尔德似乎始终在暗示着这样一个宇宙大观:圆周式发展.他使用大量的圆周意象,其中有可观的,也有可感的...  相似文献   

14.
许多实际材料表明,安徒生可能是丹麦国王克里斯钦八世私生子。因政治原因,安徒生由穷鞋匠汉斯·安徒生和女佣人安娜·玛莉娅抚养长大,丹麦王室暗中关照着他。安徒生将特殊的身世对象化,把自我糅人童话人物之中,使其童话具有了浓烈的自传色彩。对安徒生童话不同时期的不同基调进行的分析及对安徒生特殊身世在其童话中的对应关系的合乎逻辑的推理论证表明,安徒生童话的自传色彩是其童话人道主义特色等许多特色的源头。  相似文献   

15.
以郑渊洁为代表的中国"热闹派"童话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儿童文学流派。虽然"热闹派"童话在新时期曾受到批评界的关注,但对其是否是文学流派却一直未有定论。借助艾布拉姆斯对文学活动的研究方法,从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等方面来研究"热闹派"童话,可见中国"热闹派"童话具有文学流派的特性和价值,是新时期童话创作中重要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方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格林童话》中部分作品的令人惊异、超越性的宗教世界,显示了神圣的超自然的力量;一些童话超越了有限的狭隘的视角,为人类在神性的高度对人的精神和人性进行审视提供了可能;《格林童话》中的宗教童话在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明确的界限中,为儿童提供了终极价值的关怀。《格林童话》中的宗教世界植根于西方特殊的文化。宗教价值观的认同,使《格林童话》超越了德意志民族,走向西方,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成年人的幻想在以儿童视角书写童稚幻梦时,本应天然地形成复调结构和多种叙事角度,从而出现富有极强艺术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但是实际上现代童话书写反而呈现出鲜明的单一性,压抑了那些非教化因素的不切实际的想象表达,儿童自身那种自由奇妙的幻想少有酣畅的呈现。这类看似不切实际的幻想正是童话创作的本质因素。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就鲜明地体现出整个20世纪的中国童话在功利性文学观指导下所呈现出的强烈的教化性特征。怎样放飞儿童幻想是目前童话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开创中国童话新局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在经典童话故事里,以男性视角为主而忽略了女性的地位与作用是公认的事实。美国女性主义作家芭芭拉?G?沃克(Barbara G Walker)在《丑女与野兽》(Feminist Fairy Tales)中,从女性主义视角,对经典童话故事进行颠覆性书写,打破男女主角形象的固定模式,协调两性的不平衡关系。这样的童话改编其价值及局限性引发了童话改编者及女性主义研究家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9.
童话既是艺术教育的固有内容,又是艺术教育的有效平台与载体。用童话促进艺术教育的开展,应遵循应需性、整合性、实质性原则。在学校教育中,尝试把艺术与童话结合起来,用童话促进艺术教育的开展,学生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提升,整体素质得到了优化。  相似文献   

20.
格林童话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民间童话的经典。文章通过对格林童话独特的叙述方式、精简的民间语言风格进行分析,从叙事风格上阐释格林童话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