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陆方言里,有两个句末助词“得”和“着”,“得”不是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着”也不是普通话里的动态助词,它们都用在句子的末尾,是句末语气词,而且有其特定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四川宜宾方言中的“得”字有六种用法:介词,表示处所或方位;助动词,表示能够、对客观情况的猜测、允许;动态助词,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和将来实现;结构助词,连接补语;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和陈述语气;时间副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相似文献   

3.
苍溪方言中的“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嗒”在苍溪方言里是一个用得较普遍的动态助词 ,它有两种用法 :(1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 (2 )用在动词后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4.
玉林话的“在”,除了用如普通话的动词、介词和副词之外,还可以用作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也可以表示确定语气。  相似文献   

5.
陈琨 《文教资料》2006,(33):178-180
本文主要探讨淮阴方言结构助词“得”。普通话的结构助词“得”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面,表示后边的成分是补语。淮阴方言的结构助词“得”后可以带可能补语,如“V得、V不得C、V得地”等结构,还可以带状态补语和结果补语,如“V得C”等结构。  相似文献   

6.
从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方言句末助词“在”的意义及分布类型作出概括,认为它兼有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的时体意义以及肯定的语气意义。同时,联系中古及近代汉语,对其来源进行分析,认为它是由存在动词“在”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7.
引言 本文拟讨论广西桂林市南郊二塘乡北芬小村北芬话“着”字的用法。北芬小村距桂林市城区15公里,该村居民约500人,所操方言属官话方言之“桂柳话”,地方上称“桂林话”,实与桂林市城区官话略有差别。本文所论乃北芬话之“着”,非桂林话之“着”。 北芬话“着”字读zuo,阳平,与“桌”同音。其基本用法有三:(一)“着_1”为时态助词,表示行为动作完成或状态的产生,只出现于否定形式。(二)“着_2”为句末语助词,表示暂且的语气。(三)“着_3”为助动词,跟在别的动词后,表示达到目的、有了结果。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一、着_1 “着_1”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行为动作完成或状态的产生、变化。“着_1”只出现于否定形式,用“没(有)”否定行为动作实现或否定状态的产生、变化。 (一)“着_1”附在动词后。 1.“着_1”表示过去或现在行为动作实现、完成。比如:  相似文献   

8.
“哒”是开县话中一个常见的助词,它有三种用法:用在动词和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和状态的完成(或实现),用于句末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或出现新情况,或既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又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或出现新情况;也表示动作静状态静态的持续;还可以用在句末表示处置。  相似文献   

9.
玉林话的"在",除了用如普通话的动词、介词和副词之外,还可以用作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也可以表示确定语气.  相似文献   

10.
零前言0.1 助词“着”在普通话里读轻声 zhe,在青海话里读作(?)或(?),且有能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长音与短音之别,重读与轻声之异。0.2 助词“着”在普通话里的组合规则是:“紧接动词、形容词之后。动词、形容词和‘着’的中间不能加入任何成分。”在青海话里,助词“着”还可以跟在述宾词组和疑问代词之后,具有普通话里所无,青海话里却有的特殊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黔东南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邻湖南,南接广西,总面积三万多平方公里,共有人口三百多万。黔东南方言属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黔东南方言中表程度的副词“很”除了跟普通话有共同的特点,修饰动词、形容词外,还可以直接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并且位置比较灵活,可直接放在动词前,或动词、形容词后。  相似文献   

12.
荆门方言的“没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门方言的“没得”的语法意义与普通话的动词“没有”的语法意义基本相当。但凡“没得”后带宾语的,其句末带语气词“得”,构成“没得 宾语(O) 得”格式,这是荆门方言与普通话不同的。荆门话的“没得”不作否定副词,也不用“没有”作否定副词,而用“没”。“没得”的“得”据文献考为“有”。语气助词“得”主要表示事实的已然性、可信性,或表示根据以往的事实,预测和推断出相应的后果或结论,表否定的语气十分强烈。  相似文献   

13.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本下册351页倒数第7行; “在……中”中间如果插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则表示该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如“宝钢在建设中”,“新一代在茁壮成长中”,这时“在”是副词,等于“正在”。这段话值得商榷。同书第324页:“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可是,上两例中的“在”,却不是修饰、限制动词,而是与方位名词“中”  相似文献   

14.
根据近年学界通行的分类,长治方言属于晋方言区上党片的潞州小片。在长治方言中,表示动作、事件在时间进程中所处的状态时,可以在动词后或句末用“喽1、喽2、啦、过、来、开、哩”等词,否定时在动词前加“没呐”。这些表达手段相当于印欧语的“体”,长治方言的“体”包括完成体、经历体、起始体、进行体和可能体。  相似文献   

15.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否定等.在普通话中,副词作状语时,通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但在广州话的许多副词里,却有“乜滞”、“咁滞”、“得滞”、“翻”、“过头”、“晒”、“添”、“埋”、“先”、“住”和“唔”等十一个副词,它们的语法功能与普通话副词的语法功能迥然不同.本文仅就这些副词在用法上的特点试作初步探讨.这些副词在句中位置的特别之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乜滞”、“咁滞”、“得滞”、“翻”、“过头”、“晒”、“添”、“埋”、“先”、“住”等副词作状语时,位于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后;二是在带上“得”表示可能的谓补结构(如:“关得紧”)的否定式中,“唔”常用在谓补结构之前(如:“唔关得紧”)或放在“得”的前面(如:“关唔得紧”).在普通话里,副词一般都没有上述两种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16.
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行为完成或状态的出现,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后面。朱德熙(1982)将其称为动词、形容词后缀。例如:看了一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了(已经看完),和看一遍的意思不一样。值得注意的是汉语的了和印欧语动词的过去时词尾作用不同,印欧语  相似文献   

17.
广西金秀柘山话10种句式具有以下特点:双宾句的特色体现在:直接宾语先于间接宾语的语序;处置句有三种形式,除了“把”字句外,还有“拿”字句以及直接将受事放在句首的处置句;连字句的“连”可以紧跟否定副词,位置在否定副词前;“得”可作动词、助动词、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因而带“得”的句式比较丰富;“捱”字句无论在结构还是使用范围上,跟普通话的“被”字句有区别,也异于方言中表示被动的“给”字句;差比句有6种格式;“NN没V”类句、“XX什么”句、“VV得”类句是方言独特的句式;由于形容词前后所带的成分不同,形容词谓语句的表达也很生动、多样。  相似文献   

18.
陕西岐山话等西北方言在表示习惯性动作的句子末尾经常用句末助词"呢".本文分析"呢"的这个用法和其他用法之间的关系,并初步讨论兼表示情态、时和体的句末助词"呢"、"来"、"了/啦"等所构成的语法范畴的问题.惯常句在汉语里还可以用"会"、"要"等非现实情态动词来标注,在使用"呢"的方言里则用属于现实情态范畴的标记,这反映了惯常句在情态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着”在唐山方言中,除了作表示持续的动态助词外,还可以作表示过去时的时态助词,它表示过去时态,主要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通常用于句末,附着于动词性词语。  相似文献   

20.
重庆方言助词“起”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方言助词“起”在实际言语活动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也可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并且还可以构成重叠式或出现在连谓结构中,表示一种动作状态的持续或动作行为的方式、结果。它的语法分布比较接近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而表祈使语气、动作可能和起垫音作用的“起”则是重庆方言的独特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