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物报》2002年4月5日第4版《雍和宫的古槐》一文的首句这么说:“曾为六朝古都的北京……”把“六朝古都”说成北京显然是不对的,“六朝古都”应为南京。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所谓“六朝”是指:(1)三国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2)东晋。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  相似文献   

2.
羊明朝曾流传过一副对联,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下联是“雨打羊毛一片毡”。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孙子朱允一起戏对。朱元璋的出句警策,入情入理;然朱允的答对,平仄、对仗都没毛病,但思想性太差。朱元璋断言他成不了“大器”。后来他虽登过基,确实是一个混虫,没过多久就倒了台。清代湖广总督毕秋帆去世时,有一个叫赵瓯北的文人,为他写了一副挽联:“羊祜惠犹岘首;马援功未竟壶头。”对联中的“羊祜”、“马援”均是两人名。羊祜,晋朝人,镇守襄阳,有惠政,死后老百姓为他在襄阳岘首立碑建庙;马援,东汉人,建武七年任伏…  相似文献   

3.
朱元璋与明初三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师──首都是一个政权的政治中心,也是一个政权存在与否的重要标志。朱元璋建明称帝之初,建都南京,设立北京(开封)、中京(凤阳),明朝初年出现了三都。朱元璋选择南京为都城是其以武装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军事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凤阳建立中都也是其在明朝建国之初所采取的重大政治措施;以开封为北京,只是为了北方对元作战而临时设立的指挥中心和补给基地。  相似文献   

4.
(1)教育“战略化”;(2)教育“国际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5)教育“法治化”;(6)教育“产业化”、产学研“一体化”;(7)办学形式“多样化”,投资渠道“多元化”,教育改革“特色化”;(8)学科整体化、人才素质“综合化”;(9)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高素质化”(10)学习“终生化”。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十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出生今明光市城北明光街道办事处赵府村(元代泗州盱眙县太平乡赵郢)这一历史事实,是基本可以定论的。但围绕他的出生地问题却争议了600多年,这与朱元璋本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几次不同表述:“濠,吾故乡”、“予生于濠梁”、“钟离之东乡”、“凤阳,朕故乡”及民歌传唱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驭宦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史家在谈及明太祖朱元璋严驭宦官时,皆赞誉有加,认为明代重用宦官源于成祖朱棣,与朱元璋毫无干系;其实不然,明代宦官擅权的祸根在太祖,朱棣不过是“萧作曹随”而已。宦官出使、监军、干预经济、刺臣民隐事监觞于洪武年间,它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并不以朱元璋个人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7.
2005、2006两年中考作命题,用“最”、“也”、“又”、“更”、“其实”、“原来”等副词设置适度障碍的情形渐见其多,例如:“最美丽的_____”(河南课改区);“让生命与生命更近些”(连云港市);“____也美丽”(嘉兴市);“幸福原来”(河南);“_____,也是一种享受”(山西);“这也是课堂”(徐州课改区)等。考生往往对题目中的人称和动词很注意,匆忙中很容易忽略这些副词的限制作用,从而造成审题偏差。副词其实不“副”,我们怎样才能“慎而审之”呢?方法有三:  相似文献   

8.
试论朱元璋的教师观郭培贵朱元璋对教师十分重视,一再强调:治国以教化为本,教化以教师为本;①“师得其人,则教养有效,”“苟无端人正士为之模范,求其成才难矣!”②。可见他不仅充分肯定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而且直接把它与国家的治乱兴衰相联系。其对教师的高...  相似文献   

9.
一、判断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当3二、填空题(每空4分,共28分):三、选择扬(令,l、题3分,共18分):1·@#Krti-u----Eglgh&{4M”(A)xpeZ;(B)xpeZ;(C)X学o;(D)X学2且X一一2-2.下列各式变号后正确的是()’“’H一the;(D)——一rt;‘”’fo-M;‘“’ed-ed.3.如果把分式77-一中的x和y都扩大3倍,~”—”’—”“”“—”ZNV’””一’””“”””””-’””那么分式的值()(A)不变;(B)扩大了3倍;(C)缩小了3倍,iD)无法判断.3xl“4.D——I的洞是()~\+yi””””6x“…  相似文献   

10.
工之侨献琴     
背景链接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郁离子》是刘基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后,所写的寓言体散文故事集。  相似文献   

11.
王鑫 《中学教育》2005,(2):61-61
史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快活?”群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言功成名就快活,有言金榜题名快活,有言富甲天下快活……朱元璋听后面露不悦之色。沉默片刻,一个叫万刚的大臣答道:“畏法度快活!”朱元璋顿时大悦,夸其见解“甚独”。  相似文献   

12.
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后裔在华留学考述●黄新宪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使者杨载携诏书到达琉球,以通两国之好。同年,琉球派使者奉表入贡中国。从此,中琉两国建立了友好关系,相互间的交往历史长达五百年之久,直到清光绪五年(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物理试题,有很多“新”题。这些“新”题类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2)实验探究题型(考查知识与技能,“渗透考查”“过程与方法”);(3)信息迁移与推论计算;(4)学科综合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辟混沌收尽鸿濛──论石涛“一画”论的美学思想孟方石涛(公元1642-约1718年),本姓朱,名若极,为明代宗室(朱元璋长兄靖江王的后裔)i明亡后出家,法名原济、道济,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道人等。坎坷的身世、曲折的经历形成了他复杂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5.
匈奴、单于、撐犂、祁连、阏氏、居次等词,是古匈奴语译音词。译音词的读音当与古匈奴语原音相对应。后世,汉字读音有变,但这些民族语译音词则应保持其原译字的读音不变。这是“译音词”的一大特性。若译音词不读其原译音,便失去译音词的职质及作用,不堪称之为译音词了。匈奴——古读“honɡ-nu”(洪奴),今误读作“xionɡ-nu”(兄奴);单于——古读“dan-wu”(丹乌),今误读作“chān-yü”(缠于);撐犂——古读“tanɡ-li”(唐犂),今误读作“chenɡ-li”(称犂);祁连——古读“tan-li”(谈犂),即“撐犂”(tānɡ-lī)、“登里”、“邓林”、“腾格里”之别译。今误读作“qi-lian”(齐莲);阏氏——古读“曷氐”(at-di急读,则为a-di=阿抵),今误读作“yan-zhi”(烟支);居次——古读“ɡu-zi”(姑子),别译为“股紫”,今误读作“jü-cì”(拘赐)。类似上述误读之译音词颇多,如:居延、姑衍、呼衍、渾邪、浑耶、昆邪、呼延、壶衍、握衍,虞衍、朐衍、屈射、五船,车师、姑师、恶师,龟兹、屈兹、苦叉、库策、库撤、苦先、库徹、库车,月氏、月支、禺氏、樾...  相似文献   

16.
名人与春联     
周赞 《现代语文》2006,(12):99-99
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一道圣旨,就把“题桃符”变成了贴春联。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推广到百姓门户,他还“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发现一家阉猪未贴春联,遂命人取笔墨,亲自挥毫题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相似文献   

17.
《中学文科》2006,(10):40-44
【解析】参考答案:(1)④③①②;(2)而、又;(3)“同呼吸、共命运”或“彼此息息相关”。(1)从“自从20世界80年代以来”可知紧接的句子应是④,而③是④的结果,又是①的前提,①句中的“交往”和后一句中的“语言”联系紧密。(2)“而”表承接“又”表并列。(3)语意重复。  相似文献   

18.
“初二现象”概念的提出,切中了学生由童稚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作为“成长烦恼”的现代版,“初二现象”有着较为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初中班主任工作的要点难点,比较典型的如:(1)沉缅幻想,逃避学习;(2)迷恋精神寄托物,如通俗文化产品;(3)外表上过度表现自己,派对早恋;(4)反叛师长,追求独立,学谁像谁,“就是不学好”;(5)不尊重父母的劳动,乱花钱,讲攀比;(6)说谎、抽烟、拉帮结派、小偷小赌、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初二现象”并不像媒体炒作的那样普遍和严重,但借助这…  相似文献   

19.
“实函与泛函”教材与教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21世纪是加强现代数学的教学,但作为现代数学主体部分的“实函与泛函”的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实函与泛函”教材与教法改革刻不容缓,改革的重点是:(1)将传统的“实变函数论”、“测度论”和“函分析”3门课程融为一体;(2)突出数学思想,重视数学证明的逻辑思维训练;(3)按新世纪的要求优化教学内容;(4)降低起点难点,使之易教易学;(5)适应不同教学时数的要求;(6)注意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十个创新之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极富诗歌创新精神,有十个创新点:(1)变先前诗歌的以抒情为主转而成为以叙事为主,变先前诗歌的歌唱理想而成为描写实际人生;(2)首创“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3)首次把时局题材引入七律;(4)首次提出“创作心态自由论”;(5)首倡“瘦硬”为美的审美主张。(6)首创以诗论诗的文论形式;(7)首创典雅辉煌的长篇排律;(8)首次把“当句对”的对仗形式引入七律作品;(9)首创“丁卯句法”;(10)创制了一种新型的拗救方式。杜甫的创新,具有开创诗歌新天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