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直以来,在教师和学生的眼里,教材就是权威,不容置疑!由课堂教学中一道统计题引发教学反思,认为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迷信教材,迷信权威,不能一昧被动地接受教材,可以根据学生实情、学校条件等对教材知识的编排、题型的选择作适当调整,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现代迷信的本质、特征和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界定迷信的概念和揭示现代迷信的基本特征入手,认为迷信并非愚昧无知的代名词,迷信在本质上是人们对自身的命运、运气的一种非理性的信仰和活动,现代迷信的存在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3.
张竞碧 《英语辅导》2011,(4):142-144
迷信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本文在概述英语迷信的基础上,对迷信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类阐述,并分析了英语迷信产生的原因,指出应辩证地看待英语迷信,以便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社会与风土人情,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迷信是人类在早期阶段认识自然过程中形成的,曾发挥着和科学同样重要的作用.迷信心理并非因为迷信思想的存在而存在,而是由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习惯导致的,可以说是由于人类本能的结果.本文旨在通过考察迷信的起源与迷信形成的心理学机制,阐明迷信心理的实质,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现代迷信心理颇为明显,尤其表现在迷信动机方面,其次为迷信信念;从迷信程度上看,当代大学生的迷信程度总体呈现中等偏低;从问卷的平均值来看,大学生在迷信动机问卷上的平均分最高,其次为迷信信念,最后为迷信行为。要正确看待大学生现代迷信心理,学校、家庭、社会都应予以关注,并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干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加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科学文化的教育,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教育;在心理学方面要完善心理咨询的服务,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科普工作;在社会学方面除了要优化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高校应从课堂、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中声东击西加强教育,家长也应以身作则,把握子女心理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迷信是彼此对立的一对矛盾 ,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 ,已争斗了几千年。要破除迷信 ,只有依靠科学 ,发展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在中国封建社会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迷信毒害人民群众 ,迷信的盛行与统治者的提倡和把迷信附丽于科学有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 ,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  相似文献   

7.
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就要努力从新自由主义造成的现代迷信中解放出来,坚决破除新自由主义的市场迷信、私有化迷信、全球化的迷信、一味批判传统的迷信.只有破除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迷信,才能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科举迷信是人们将科举考试的客观结果归结于迷信因素,或希望通过迷信手段左右应试结果的迷信情结或活动。伴随着明代科举制度的成熟和完善,科举迷信泛滥,其大致包括徵兆、神鬼、定命和人助四大类,而每一类科举迷信中,又包含着诸多离奇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语言迷信属于速信的范畴,指的是语言迷信的使用者希望事实的走向沿着语言本身蕴舍的意思上发展,这是将语言神化的结果。语言迷信从内容上可分成三类,趋吉类、避凶类和咒语。很多原因导致了语言迷信的产生和发展。从长远来看,语言迷信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0.
斯图尔特·维斯在《相信魔法:迷信心理学》中指出:“迷信就在你心里,无论你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高科技社会,迷信无处不在。而且随着你社会地位的提高或者随着你个人资产的增值,迷信对个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荒谬的现象简直就是社会的白蚁,是一个严肃的社会现象,是种最普遍的心理障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的校园里也刮起了一股迷信风:白羊座的同学认为要用绿颜色的笔才能考出好成绩;“笔仙”可以告诉你期中考试得第几;算命网站能预报你的死亡日期……校园中存在着哪些迷信现象?对于这种与科学并存的迷信,我们的中学生们到底作…  相似文献   

11.
一、阅读下文,完成1——10题。 劝君莫信“鬼打墙” 王谷岩 漆黑的夜晚,人在荒郊野地里赶路,走了整整一夜也没能达到目的地,天亮时才发现原来一直在一个地方兜圈子。迷信的人管叫做“鬼打墙”。实际上按照“生物控制论”的观点看来,所谓“鬼打墙”,不过是人的行走运动自动控制过程出现了“障碍”。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同迷信违法活动的斗争始终没有间断过。然而时至今日,各种在科学招牌、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普遍存在着,并且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同各种迷信违法活动进行斗争,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试图就迷信违法活动存在的原因进行一些分析.并提出几点对策,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现阶段,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迷信违法活动的市场本应越来越小,成为过街老鼠,实际却不然,迷信违法活动仍然大量存在。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存在着迷信违法活动赖以生存的土壤。第一,愚昧落后是迷信违法活动的温床。据第三…  相似文献   

13.
迷信谚语是英语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身份认同、劝诫人生、心理安慰、心理暗示的作用,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部分。英语谚语分为与生死相关的迷信谚语;与健康相关的迷信谚语;与婚姻相关的迷信谚语;与动物相关的迷信谚语;起劝诫作用的迷信谚语。通过对这几类谚语的梳理,可以对英语迷信谚语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有利于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无数字迷信的传统。数字迷信是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东西方迷信传统相结合的怪胎。数字迷信的盛行,对我国的科学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都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外来文化怎样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行为主义视角下,用斯金纳的强化论来解释迷信形成的心理和行为机制,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迷信心理和行为,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强调心理学应注重对迷信心理和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政"期间,报刊舆论广兴反迷信言论,尤以《大公报》表现突出。它主要反对带有迷信色彩的民间秘密结社、民间流传的一切迷信陋俗以及官僚阶层的迷信行为等。这既与英敛之本人有关,也与义和团迷信事件的刺激有关,更与其"开民智"的办报宗旨不可分。《大公报》倡言反迷信,对于开民智、官智,开通风气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读了《迷信的奶奶》这篇文章。本文详细地描写了抓阄、算命和治病三个典型的事例,表现了奶奶十分迷信,而且差点害了作者。迷信是骗人的,迷信会使人变得疯疯癫癫,迷信会使入走上犯罪的道路,迷信的危害真大呀!真是害人又害己。正如李洪志编的那套《法轮大法》,使多少朴实、善良的人们怀着治病的愿望开始练习法轮功。他们哪里知道,这套《法轮大法》竟是“迷信大法”。他们又怎么知道,  相似文献   

18.
读书杂记     
“神”有一位老师告诉我,在他的学生里面,至今还有极个别的学生迷信“神”、“命运”这一类无稽的东西。我仿佛觉察到这位老师沒有能够把这极个别的学生,从“神”“命运”这个深渊中拯救起来,有点感到不安。我是很尊敬这位老师的,我告訴他,现今在极个别的学生中有迷信思想,不足为奇的。問題是在于要很好地进行无神论的教育。任何迷信思想,任何迷信思想的形式——求神拜佛,拆字占卦直到听天由命,都是从唯心主义这个根子上产生出来的奴隶思想。而唯心主义将长期存在。在鬼神、上帝之类的偶象被打倒了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在人們的思想上,还可能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偏见,旧社会的习慣势力,以致看不见真理,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錯誤。而且旧的迷信思想打倒了,还可能产生或种新的迷信思想,例如现在有人认为核武器足以毁灭人类。我认为这也是一种迷信思想,迷信核武器足以毁灭人类和迷信上帝足以拯救人类一样,从本  相似文献   

19.
《我最好的老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这篇课文,内容好,有新意,但我总觉得文章的题目起得不够精彩。一方面是题目"俗"了点——学生从上小学到读完高中,不知会有多少语文老师让他们写这个题目呢!另一方面,我总觉得这篇课文有点文题不符。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固定而明确的答案,但是如果这个老师只是让学生明白了一个"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的道理,就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那未免有点太牵强附会了。能不能给课文重新拟个题目呢?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决定和学生一块儿探讨  相似文献   

20.
概率是新课程标准中的新增内容,也是近年中考的一大热点·它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主要是考查学生利用概率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彩票中奖、硬币投掷、迷信行骗等问题,从理论上来说明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概率题型也从当初较"含蓄"变得越来越"外向",创新好题不断涌现,令人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