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是《北京日报》的一名通讯员,长期工作在基层。和新闻记者相比,我们这些基层通讯员,接触的社会面比较窄,也没有充分的专门采访时间。这对我们搞通讯报道来说是不利的一面。但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应该看到自己有利的一面。我们熟悉自己的单位,熟悉自己身边的  相似文献   

2.
在基层,和一些通讯员朋友交谈,常常听到基层单位“塘小水浅没鱼抓”的叹息声。其实,这只是片面性看法。我以为:“有价值的新闻多发生在基层”,这就看通讯员会不会“找”。 ①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我从事新闻工作至今,觉得“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至关重要。基层通讯员工作、生活在基层,对身边的人和事比较熟悉,相对来说比报社记者来采访要容易得多。报社记者来采访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诸如某种专业不懂等。而基层通讯员却不同,最起码对身旁的同志一些专业知道一点。这关键在于,通讯员对“知道最清楚的事情”判断是否是新闻的准确性,这也就给通讯员提出一个问题,加强新闻敏感性。去年元月份,我回家到马嵬坡火车站,到养路工区好朋友陈团团和黄恩惠那去了一趟,这两人我较熟,一个自学无线电、一个自学中医学,且都有成绩,于是顺势我采写了《养路工区的“小字辈”》一稿,被《中原铁道》3月10日采用,《西铁信息》也采用了我拍摄的图片。  相似文献   

3.
“他抓大鱼咱抓小虾”我问一个通讯员:“都说在基层作业余通讯员工作难,可你连年获奖,日子过得挺潇洒,其中有什么诀窍?”他淡淡一笑:“当基层通讯员也难也不难,只要不跟专职记者比,他抓大鱼咱抓小虾,各走各的路,谁有谁的优势嘛!”此言朴实,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0记者与通讯员相比,记者固然有其采访范围大、典型选择余地多、上级精神知晓快等优势,但也有其对采访对象缺乏全面、深入了解,在基层朋友少,了解情况不够细致、准确等劣势i而记者的劣势恰恰是通讯员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通讯员要跟…  相似文献   

4.
我是电力战线最基层的一名业余通讯员,在实践过程中,我和许多通讯员遇到过同样一个问题,表面采访不难,深入采访实在难。问题出在哪里呢?要么是“金口”难撬,要么是撬开了“金口”难榨出好的“香油”。这些年来,在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其一,抓第一印象的草图。当你接受采访任务而对采访对象并不熟悉时,最好根据别人介绍的基本情况,先给采访对象画一个相。再列个表,从人物的相貌、年龄、性格、习惯动作、习惯用语、爱好等方面进行一个粗略的了解,这样你就可以抓住别人给你介绍的第一印象去寻找让被采访者开口的突破口。其二,…  相似文献   

5.
周新谟,早就熟悉的名字。翻开《河南日报》、《河南农民报》或者《郑州晚报》《河南工商报》,经常可以看到由他撰写的新闻稿件。就是打开电视机、收音机,也会时常听到“通讯员周新谟报道……。”我心里暗自揣测,他一定是县委通讯组的通讯专干。一次我到巩县采访,想顺便采访一下这位虽没见面却很“熟悉”的同行。当我踏进县委宣传部的门坎时,通讯组长王金僚却向我介绍说,周新谟是位业余农民通讯员。去年,他一人就在市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各类稿件122篇,是全县的发稿状元,被郑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模范通讯员。  相似文献   

6.
姜斌 《新闻采编》2001,(6):41-41
9月初的一天,一对原在某私营企业打工的河南信阳籍民工,在结束两年多不堪回首的打工生涯前,专程给我送来两只大西瓜。这对打工夫妇眼含泪水一口一声“大哥”地与我告别,并再三感谢我的帮助。我知道,他们的感激是缘于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好心人,在打工夫妇最艰难的时候站出来讲了几句公道话,从而促成了他们遇到的一起工伤事故的妥善解决。10多年来,坚持为农民群众的利益鼓与呼,作为一个基层作者,当一个百姓欢迎、称道的“民牌”通讯员,自我感觉其意义和价值并不比“金牌”记者有多么逊色。 乡镇通讯员大都生在基层、长在基层,对农民的疾苦最了解,对农村的情况最熟悉,正因为如此,乡镇通讯员便  相似文献   

7.
基层通讯员有“五少”笔者曾参加了一个通讯员培训班,与通讯员们唠叨起来,大家的共同感受是,基层通讯员有“五少”:写作的时间和采访机会少。基层通讯员大都是在职职工,他们有繁忙的工作和生产任务,常常连班、加班。下班后,累得只想休息,根本没精力读书、采写。企业和单位的新闻事件和典型、重大活动,  相似文献   

8.
作为基层通讯员,我常碰到这种情况:下去采访几天,新闻素材“捞”了满满一小本。在采访接近尾声时,自己就暗下决心,回去定要写篇“玻璃板”式的大文章。可是回来后,面对这枝枝蔓蔓、纷乱如麻的新闻素材,我常常是伏案多时,却不知从何下笔。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采访中,常听到一些通讯员这样讲:基层的生活平淡,凡人小事,获取的材料琐碎,老套,平淡,很难找到“起愣”的事,写不出有价值的新闻来。通讯员离“新闻源”最近,对基层的了解和熟悉如何,将决定着新闻稿件的质量优劣。那么,怎样才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和凡人小事中探求有价值的新闻呢?这就有一个如何观察与选取新闻素材的技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层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基层的两个文明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宣传环境。建立一支来自基层、面向基层、熟悉基层的通讯员队伍非常重要。从我们几年来的实践和通讯员的来稿情况看,许多通讯员对自己肩负的宣传责任还存着一些“误区”。首先,基层通讯员的写作动机不明确,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在农村这片热土,能正儿巴经写写画画的毕竟是凤毛麟角,于是许多能写写画画的即坡当作“能人”,或充实村级领导班子或招工进了企事业单位工作。鉴于此,初入道的通讯员不免怀着写稿是通向提干、招工的成功阶梯且抱有功利思想,有的甚至搜肠刮肚闭门造  相似文献   

11.
某日收到某报社稿费,凡6篇,计58元。妻子苦笑一下说:“稿费还不及你的路费呢。”我是浙江省舟山市某报的通讯员,对采访成本是深有感触的。通讯员有单位的还好,稿子发了除稿酬外,单位亦有奖励,采访中发生的费用,单位大都能报销。而对另一类通讯员,如我——无单位的“游民”,要报销采访花费何其难哟。不仅如此,由于通讯员没记者证等“大”证件,造成了通讯员与记者在采访上的不平等。要获得一些新闻线索、采访到位,通讯员要花费比记者多几倍的精力(本单位新闻除外),更不用说世俗的偏见,编辑在同一选题上对本家记者的照顾了。现在一些基层通讯员…  相似文献   

12.
美国报业巨人普利策有一句名言:“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普利策从走进新闻大门那天起,“几乎把自己的全部业余时间统统用于了学习”。目前在基层通讯员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认为自己生活在基层,对周围的人和事十分熟悉了了解,因此,在采访中省却某些环节,有时甚至懒得采访,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我和长江同志都在上海《大公报》编辑部工作。由于我们共同负责采访工作,曾坐在一张办公桌的两边办公。我们两人的分工是明确的:他负责战地记者的派遣与联络工作,我负责上海市内外勤记者和通讯员的安排、布置工作。他还兼任编辑部社评委员会委员,我还兼任本市新闻各版的主编责任。  相似文献   

14.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广大通讯员是地市党报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地市党报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础。广大通讯员长期生活在基层,工作在基层,他们熟悉基层,了解基层,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和反馈基层发生的情况,是地市党报长期活跃在基层的生力军,事实上,我们报纸以前发表的许多精彩报道,不少源自广大通讯员。  相似文献   

15.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工作在基层的党报通讯员,常有一种想法:整天蹲在企业这方小天地里,面对的都是些看来十分平常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新闻可写?根据多年来的采写体会,我认为,只要善于发挥自己身在基层,熟悉情况的优势,不断地去挖掘埋在此山深处的“宝藏”,做到“身在此山能识宝”,就会有写不尽的新闻。去年初夏的一天晚上,我去厂礼堂看电影。在礼堂门口,听见两位年轻人正在议论一位我熟悉的车间党支部书记——赵道龙。其中一位说:“这样的领导还有什么话  相似文献   

17.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18.
近日,同松藻矿区的基层通讯员摆谈,通讯员反映,他们不怕熬夜动脑筋写稿,就怕采访时吃“闭门羹”。他们说:再三相约,好不容易同被采访对象见面,人家不是三言两语完事,就是根本不谈,那种尴尬场面实在让人忍受不了。采访吃“闭门羹”的情况,别说是业余通讯员,就是一些老记者也时能碰到。我们虽是《松藻矿工报》的编辑、记者,但在采访中就吃过不少“闭门羹”。但我们不怕,而是从中吸取教训,寻找不吃或少吃“闭门羹”的方法。一、同你不熟:羞于开口。一次我们带通讯员去松局建安公司采访老劳模李双全。李师傅看到我们一个个拿着纸…  相似文献   

19.
笔者曾听一位基层通讯员讲,他平时采写的新闻稿件,都是寄给某报的一位记者。这位记者见到稿件后稍加修改或索性原封不动,便共同署名发表。更有甚者,有几次他的稿件发表时,署名的记者他并不认识。他对笔者说,这是一些新闻记者为完成新闻采访和发稿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偷懒办法。据了解,这种“挂名”发稿的现象,在其它一些新闻单位也有不少。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写稿本是正常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了解基层的详细情况,提高采写质量,又能加强和密切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联系。但上述那种变味的“合作”和无端的“挂名”,弊病很多:一是容易在…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身处基层的业余通讯员,怎样才能写出好稿件呢?我的体会是:深入采访出好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