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4,(A5):112-113
传统教学中英语教科书被认为是唯一的英语课程资源,学生的英语学习被禁锢在课本里。如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英语教师要摒弃"只唯书"的思维,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各种英语课程资源,优化英语教学。本文主要谈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杨尧飞 《教育》2014,(29):57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要上好一堂高效、成功的科学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如何开发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对新老科学老师来讲都显得非常关键,本文围绕该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环境与设施是人的课程资源,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因为教师和学生是学校课程资源的主体。就教师而言,每一位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在他们身上蕴藏着鲜活的课程资源。就学生而言,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与学习成果、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在开发与利用学校  相似文献   

3.
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误区及变革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目前,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上有一些误区,如课程资源开发是专家的“专利”,教师对课程资源载体或形式的理解比较局限,认为资源是现成的、静态的,一般与教科书配套,是教材或课堂教学的补充,资源的开发服务于学科课程。课程资源开发的变革策略包括:提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价值,重视学生资源的积极参与,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挖掘教材潜在价值,实现有效教学方式,等等。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意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科书是基本的课程资源,除此以外,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对丰富人防知识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的普及,对课本有了新的认识——教科书是范例。广大师生对教科书的使用更加明确了:教科书是基础,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则是教材的补充和拓展。教科书融人了广大教师的经验和心血。作为新课改下的化学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课本的权威性,注意培养学生读书用书的良好习惯,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6.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实现新课改的必要条件。但是,谈及开发和利用自身资源,大多数教师,包括英语教师,都局限于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辅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成绩。其实,这些不过是教师这一资源宝库的冰山一角。作为与学生最为亲密的群体之一,只要充分挖掘,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习中得天独厚的"活资源"。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我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点内容.课程改革重新界定了课程的内涵,从前人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社会因素、教师及教师的知识经验、家长及家庭环境等方面丰富了课程资源的来源,并拓展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研究和了解学生、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鉴别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8.
徐香玉 《文教资料》2007,(35):155-157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本次新课改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历史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开发历史课程资源,除用好教科书外,还应充分利用图书报刊资源、乡土社区资源、信息网络资源、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还要发挥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随着语文新课程学习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和教师正逐渐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就必须开发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同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师应不断思考.不断敏锐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当善于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广阔的空间。开发课程资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拓展课程的知识是一种开发,挖掘课程潜藏的内在信息也是一种开发;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种开发,学生能动  相似文献   

11.
化学实验以其生动、有趣、直观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作为新课改一线的实验教师,就应潜心开发课程资源,尽可能多地补充一些教科书上不要求做的实验。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认真的学习态度,也有利于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强调课程是知识,教师是知识的授业解惑者,学生在大多数学习情况下只是课程知识的单一、纯粹的接受者。故在以往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以课程教材为中心,实施所谓个性化、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而学生在文言课堂上表现出的却是课堂参与意识淡薄,缺乏文言学习的兴趣。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共生"课堂则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本文即从"师生共生"这一理论角度出发,来阐述新时代让学生开掘高中文言课程资源的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如何开掘高中文言课程资源进行有益的探究,以此来有效促进高中文言课堂中的师生共生。  相似文献   

13.
<正>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要素的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的能力特长和敬业精神、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充分利用身边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那么,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日常琐事:一笔重要的课程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教育中的日常琐事是一笔重要的课程资源,应着力挖掘其教育价值。以日常琐事来开发课程资源至少具有两个优点:对学生而言的易接受性,对教师而言的易获得性;教师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课程意识和参与课程开发实践来支持新课改。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课外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一、增强开发和丰富课程资源的意识,使课程资源建设成为中小学校贯穿课改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 过去,教师们通常只知道教材、教参是课程资源,结果课程资源被严重窄化。在实施新课改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已经不再是教育专家或教材编写人员的专利,学校、教师,甚至学生都是各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建设者。按照上海市二期课改的理念,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因此,结合对新教材使用推广的培训,我区组织基层中小学校长、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要求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拓展课程开发的视野,建构和生成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16.
何爱庆 《学周刊C版》2023,(1):100-102
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地理教师纷纷对课堂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索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就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存在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挖掘力度不足;课外资源引入、利用程度不够;“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等问题,教师作为地理课堂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要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高效利用,为高中生输送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正>怎样才能出色地进行物理学习,并在习得知识、技能、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笔者以为集中学生、教师及信息化课程资源,完成课程学习,并借此积累经验及方法,才是本真的学习理念。本文把这种"为学生、为学习"理念称为"以学为本"。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多开发一些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还能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文章以"抗日战争"的内容为例,对有效开发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马玲 《甘肃教育》2020,(4):151-15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呢?一、立足教材,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1.以课堂为本,开发活动资源。课堂的引领者是教师,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连接教与学的媒体是教材。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是课堂生成的首要考虑,所以在教学中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事物合理地置于某一篇课文里,并让学生展开,这就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日常琐事:一笔重要的课程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中的日常琐事是一笔重要的课程资源,应着力挖掘其教育价值.以日常琐事来开发课程资源至少具有两个优点:对学生而言的易接受性,对教师而言的易获得性;教师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课程意识和参与课程开发实践来支持新课改.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课外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