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风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家训是立身处世、治家持业的智慧结晶.家风家训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了传统美德的精髓.新时代,家风家训文化又与时俱进地涵纳了新时期的价值观念.深入挖掘家风家训对当代大学生的育人价值,并提出完善优良家风家训的育人路径.  相似文献   

2.
勤俭精神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国家庭家风家训中最重要的优良习惯之一,深入探究中国传统的优良家风家训,有所辨别地去学习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勤俭精神,这对于提升人们的品德修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学习意义。通过对当代家庭教育中勤俭精神缺失的现状进行分析,展开对家庭教育中勤俭精神重要性的探讨,通过运用优良家风家训在家庭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来加强勤俭精神的教育,对提升个人素质、促进家庭和睦以及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培育当代优良家风,可从古代家训中挖掘文化精粹。悠久的中华文明积累了深厚的家训文化,表现为以孝为先的家庭伦理观、俭以养德的家庭治理观、劝学为先的家庭发展观等。传统家训教化手段主要包括“重视修身,强调身教示范”“制定文本,福泽后人”等。新时代推进优秀家风培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守正创新,“重视个性化诉求,树立民主、平等的家庭价值观“”推崇读书进学,注重完善人格“”丰富家训教化手段,推动家庭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宋代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变革,使家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发展;宋代思想家大量的家训著作使家庭道德教育引起大众的重视;印刷刻版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通俗易懂的家训著作的广泛传播,也使家庭道德教育更加大众化.宋代家训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家庭道德教育的社会化和普及化开启了先河.  相似文献   

5.
安康优秀传统家规家训以传导敬祖重宗、进德修身、行孝践仁、睦亲齐家、戒奢崇俭等思想为主要教化方式,以培养品德高尚、忠君爱国、坚守节操、勤于生理、宽厚谦恭的家族后人为最终目标.从内容上看,安康优秀传统家规家训中蕴含的进步治家思想主要有:重修身养德、重家庭伦理、重子女教育、重公民义务,这对我们今天治家教子、立身处世及创立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家训文化具有深刻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具活力的元素。"家和万事兴",古人历来讲求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传统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包含着丰富的家庭和谐思想。中国古代家庭伦理关系的主干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顺",其他家庭关系是在这三者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因此,中国古代家训中的家庭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在夫妻关系的和谐、亲子关系的和谐和兄弟关系的和谐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7.
传统家训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的家训,作为一个文化范畴,是社会意识形态在家族领域和家庭关系上的体现。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内容丰富,有与儒家思想一致性、血缘性、等级性、和谐性、封闭性的特点,既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产物,又是一个不断变迁的文化体系。对传统家训文化,应予批判地继承,其精华部分可为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借鉴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家训是传统宗法社会长辈训诫子孙的修身齐家之言,主要包括为人处事和守业齐家两个方面.在守业齐家方面.着重告诫子孙节俭、勤劳、务本等观念,因而如何消费也就成了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传统家训文化中所提到的家庭消费观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主要体现在崇俭抑奢、量入为出和适度储备等几个方面.在古代社会,它曾对调节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促进家庭和睦、稳定社会起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家训是指我国古代家庭内部长辈对晚辈的垂诫和训示,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时期开始,在士大夫阶层逐渐形成家训传统,之后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家训著作。我国古代家训重视品德培养和人伦道德教育,通过规范子弟的日常行为,加强责任意识。家训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曾氏家训的内容和发展历史 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特色。在我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庭浩、家法等,主要是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也包括兄长对弟妹的劝勉,夫妻间的嘱托。总之,它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中国的传统家训源远流长,流传最早的家训可追述到流传甚广的周公、孔子等的口头家训。  相似文献   

11.
胡涛 《教育学术月刊》2002,(7):19-20,2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均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国家承担和维持公众福利和人力投资的费用逐步地转向个人或家庭,由此在教育上造成了家庭教育经费支出的快速增长,这使得半数多的家庭难以承受教育带来的经济压力。本文以当事人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详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详细阐述了家教家风的重要性之后,家教家风的培养便引起了每一个家庭的重视。良好的家教家风,是一项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是社会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德育教化方式,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更是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圭"族字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以“圭”为母文的70个族字为分析对象,依据母文表意将这些字分为7个意义组,分别是:具有“上圆下方、上尖下方”义;与“土地”相关义;“高、大”义;“深、洼、空”义;与“玉”相关义;“美、好”义;“不好、不正”义。并论析这些族字在词义引申推动下分化孳乳的规律,以及母文“圭”和以“圭”为母文的族字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为古今探求同族字的目的提供旁证。  相似文献   

14.
鲁迅“逃离”他的“家”,却是为了更好地经营这个“家”;他苦心经营这个“家”,却被撵出这个“家”!这前后的遭际,我们完全有理由以其人之论反照其人之身:他维护这个家庭的时候,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候,他被逐出家门的时候,是“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候。造成如此尴尬的原因是强烈的负罪意识,忘我的牺牲精神,无法排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最重要的生产和消费的运作单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家庭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家庭伦理对于家庭成员关系维护、家庭组织的维持、个体的工作生活状态、精神风貌、道德素养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等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重视中国传统道德包括家庭伦理的建设,在担任党总书记后更是多次强调要弘扬优秀的家教、家风、家训,要注重家庭建设,通过家庭美德建设促进全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本文通过介绍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国情怀"思想,结合我国当代家庭伦理存在的问题,从中窥探建设中国新型家庭伦理的建设途径,从而进一步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家意识”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一开始就注重利用封建伦理纲常调整家庭关系,以稳固家族,达到社会的稳定。中国文人同时也把"家意识"引入文学中,以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式来表现它。但“家意识”一开始碰上了“词”--这种初起时完全没有伦理和道德的思想意识在其中的文学体式,便自然地被“放逐”了。通过考察宋词的发展过程,浅谈“家意识”在宋词中的隐去及其隐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同一母文孳乳分化而来的一族字,和母文在意义上是相通的,在形体上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和母文读音相同或相近。试以“非”族字为例,把“非”族字分成具有“双翅貌”义、“飞翔”义、“成双成对”义和“不是、违背、相对、错误”义的几组字,论证这些字与其母文“非”的引申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作为用文字表述的小说,文字所表达的意蕴是抽象和无限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却用抽象的文字表述构造了具有形象的可视性的画面。莫言通过无限的想象力和智性,展现了他的艺术思维能力。用文字营造的画面,体现了小说的思想意义,并凸显了小说所独特的精神气质。它使读者获得了更多的理性的和情感性的思考,整部小说散发着强烈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教师作为家长,只有正确理解“因材施教”,对教师“社会角色认同”的影响有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改变教师“家庭角色”错位的现象,在“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二者之间达到平衡和谐:  相似文献   

20.
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通过家史调查活动感知家庭在文明进程中的艰辛历程,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了解个体、家庭与社会以及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这种互动关系受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这是一次让学生走进家史、走进现实和社会,通过调查来了解历史发展与社会变化的有益尝试。同时,此活动能起到丰富历史学习内容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对家庭历史的感知,增加对家庭、家乡、祖国的亲近感、认同感和责任感,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