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茶企品牌营销普遍存在以品类代替品牌、定位缺乏个性、推广不精准等问题。品牌社群营销可以提高品牌传播效果,为顾客创造多种价值,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因此,社群营销已成为茶叶企业(简称茶企)打造品牌的有效方式。茶企可以从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体验三个方面开展品牌社群营销。  相似文献   

2.
微信公众号是自媒体进行品牌营销、获取市场价值的重要渠道。成功的微信品牌营销能够为自媒体挖掘深度用户,促成社群经济效应的实现。"罗辑思维"在微信平台上精准的品牌营销,吸引了众多关注者,其精心设计的会员制度成功地将用户与自媒体公众号间的弱关系激活为强关系,形成出色的社群经济效应。其他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可以参考其成功经验,从品牌形象、内容特色、会员制度三方面入手构建品牌营销策略,促成社群经济效应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品牌社群是一个新的消费现象,品牌社群的形成也是消费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目前,品牌社群的实践应用和理论研究被广泛关注,关于品牌社群的相关文献,梳理和分析研究成果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品牌社群的形成、运营、营销三个方面,这些研究大多从营销学角度,或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不多,文章从微传播的视角解析品牌社群的传播特征、传播内容、传播策略,从微传播视角考察品牌社群,对品牌社群领域进行探讨,从而创建这一领域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应用.创建品牌社群成为企业品牌战略的新方式,互联网助推了品牌社群的发展,在品牌社群微传播过程中,催生了社群经济,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由此形成了社群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4.
戴程 《莆田学院学报》2012,19(1):51-55,64
指出品牌社群研究源于社群观与品牌观,已成为建立品牌忠诚和维护品牌形象之不可小觑的方法之一。研究发现,建立品牌社群应从品牌运营者、核心消费者利益出发,结合股东、供应商、一般消费者、渠道商等的利益,通过建立消费者运管组织或企业运管组织的形式,对品牌社群加以管理使之发展。品牌社群建立的方法和措施有三个:建立品牌崇拜、建立品牌社群互动机制以及危机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术界对品牌社群的研究多集中于传统品牌社群的形成、特征及作用上,对自媒体环境下在线品牌社群的形成机理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自媒体、品牌社群现有研究回顾,结合经验分享理论探讨自媒体环境中消费者经验分享与品牌体验、品牌满意及品牌认同间的关系,结果认为品牌体验、品牌满意与品牌认同三者是伴随消费者情感卷入而逐渐深化,并共同作用产生消费者群体认同。基于群体认同产生稳定的社群意识,是在线品牌社群形成的重要标志和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在汽车企业中,建立品牌社群(brand community)已然成为了新型的营销手段。基于汽车属于耐用消费品,消费稳定性高,所以汽车品牌社群创建及经营,有助于企业更好的维系和发展顾客,并且有效的管理和经营品牌社群可以提升顾客的品牌忠诚度进而提升品牌资产价值。  相似文献   

7.
机遇和挑战并存——2008北京奥运营销中的品牌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的打造是现代奥运营销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从社会学、经济学视角对北京奥运营销和品牌战略进行了分析,界定了奥运营销和品牌的合理内涵,阐述了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风险,进而探讨了奥运营销品牌升级的策略,指出品牌成长的品牌关系、品牌定位和品牌周期等因素,厂商进行品牌营销时应把握好发展变化中的市场,合理运用奥运资源。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和电商助农的双重背景下,山西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品牌,但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普遍处于中下等水平。基于此,文章以品牌营销为研究视角,首先利用新4C法则从场景、社群、内容、人与人连接四个维度探究以电商直播促进山西农产品品牌提升的作用机理,其次分析当前电商直播背景下山西农产品品牌的发展困境,最后提出营造强互动强体验的直播场景、构建品牌价值认同的社群、输出兼具实用与创新的直播内容、培养中心节点顾客的品牌优化策略,以期助力山西农产品品牌发展。  相似文献   

9.
品牌的打造是现代奥运营销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从社会学、经济学视角对北京奥运营销和品牌战略进行了分析,界定了奥运营销和品牌的合理内涵,阐述了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风险,进而探讨了奥运营销品牌升级的策略,指出品牌成长的品牌关系、品牌定位和品牌周期等因素,厂商进行品牌营销时应把握好发展变化中的市场,合理运用奥运资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鉴品牌社群理论,研究了大学生对学校品牌忠诚的表现、形成驱动因子及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快乐休闲式的在校体验对大学生融入学校品牌有显著影响,进而对忠诚行为以及忠诚意向的产生有推动作用;紧张刺激的在校体验对大学生理解学校的传统与精神有积极作用,进而对忠诚意向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