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作为犯罪是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包含在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的概念之中,而且是与作为犯罪并行存在、相互对应的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尽管不作为犯罪在人们的实践中不多见,可是它在我国刑法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而且较为复杂和难以认定。鉴于  相似文献   

2.
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犯罪理论的核心问题,我国刑法对不作为犯罪及其义务来源没有明确界定,深入研究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对我国司法理论与实践有重大意义。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在刑法理论上经历了从形式的作为义务理论,到实质的作为义务理论,再到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作为义务理论等三个演变历程。探讨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应该把形式的作为义务和实质的作为义务综合起来。不作为犯罪的实质的义务来源应从紧迫危险性、现实依赖性、排他支配性三方面来认定。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传统刑法因果关系适用条件、食品卫生犯罪因果关系的特性所决定,传统刑法因果关系对食品卫生犯罪中的行为、食品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在评价、判断时,存在着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窘境,有必要在刑法上倡导疫学因果关系理论,并运用于公害犯罪案件对因果关系的认定上。但是,由于疫学因果关系是一种推定的因果关系理论,不同于传统刑法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上必须依赖于人类已经掌握的科学经验,因此其具有独特的特征、适用原则以及证明方法。  相似文献   

4.
环境污染犯罪的本质及表现和传统犯罪有很大不同,具体体现在:污染环境犯罪行为人主观上往往不具有污染环境的直接故意,并且危害后果的产生和显现具有复杂性、潜伏性和长期性,因此,当环境污染犯罪的危害结果出现后,依据传统刑法理论来证明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和因果关系相当困难。为了加强刑法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辨别与认定污染环境犯罪,有必要确立环境污染犯罪的过错推定原则和因果关系推定原则。  相似文献   

5.
通论认为犯罪的"着手"是指犯罪分子已经开始实行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然而这种形式主义的分析存在对认定何种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构成要件上存在模糊和不确定性。不作为犯罪中的可罚性起点的认定,更要做实质的价值分析,即根据不作为对法益侵害的程度来确定实行行为与预备行为的界限  相似文献   

6.
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犯罪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认定不作为犯罪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义务有:法律规定的义务,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深入研究这三项义务对司法实战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之间有互相扶养的义务,该义务的内容仅限于经济上的相互供养义务。在现有法律规定下,夫妻间的救助义务只是道德层面的义务,而道德义务不是我国刑法作为义务的来源;在认定不作为犯的刑法因果关系时,只有当不作为人现实、具体地控制了面向结果的因果进程,才能认定不作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台湾医师被控杀妻案中,简某与患癌妻子并没有形成法律上的医患关系,因而不存在救助义务;其对妻子病情的怠慢只是加速妻子死亡的条件而并非刑法上的原因,且不具备对妻子因乳腺癌死亡这一因果进程的控制能力,因此简某的不作为与妻子死亡结果间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
持有是独立于作为与不作为之外的第三种犯罪行为方式。由于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仅规定了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为共同犯罪,而对共同犯罪的行为方式未加以规定,从而给持有犯罪的共同犯罪之认定带来了诸多困难。加上持有犯罪本身所具有的对象特定性、行为非法性和表现状态性等特殊性的原因,司法实践中对共同持有犯罪的认定存在着严重分歧。选择以持有犯罪中的共同犯罪作为研究对象,为认定持有犯罪的共同犯罪提供理论和实践认识。  相似文献   

9.
医疗犯罪是一种新型犯罪,如何认定医疗犯罪中的因果关系是学界研究的难点问题。正是由于医疗犯罪因果关系的特殊性,一般的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并不足以认定医疗犯罪中的因果关系,因而疫学因果关系理论、事故参与度理论被引入。另外,患者的特殊体质也会对医疗犯罪中因果关系的认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应将"见危不救"行为界定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对"见危不救"与不作为犯罪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从"二次违法性"理论出发,提出目前我国刑法中不应当设立"见危不救罪",而应当分情况认定见危不救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的以相应的刑法规范予以调整;不构成犯罪的,通过道德评价或运用其他法律、法规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1.
不作为犯罪可以分为纯正不作为犯罪和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等价性是指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与作为犯罪的等置问题,其判断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实施不作为行为的人必须是具有保证地位的人,也即必须是具有保证义务的人(即具有作为义务的人);二是发生了危害结果,并且该危害结果的发生与行为人的不作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三是实施不作为行为的人在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必须是出于故意或重大过失。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刑法明确了单位犯罪的主体地位,但对单位犯罪能否适用自首却没有明确规定,以致在理论界及司法实务界引发争论.基于对刑法基础理论、刑法相关条文及当前单位犯罪现状的分析,应当认定单位可以成立自首.单位自首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自首.  相似文献   

13.
新刑法确立了单位犯罪的主体地位,但对于单位犯罪理论中的自首认定和处罚问题并没有具体涉及.本文对单位犯罪自首制度的并要性与可行性、单位犯罪自首的认定和单位犯罪自首的处罚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若要侵权人承担责任,则因果关系认定是必不可少的。在不作为侵权责任中,因果关系认定尤显困难。根据是否有介入因素、介入因素之不同,可分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存在自然力或第三人行为介入的情形下,不作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二是在自然力介入时,不作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三是在第三人不法行为介入时,不作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其中条件规则、相当因果关系规则、可预见规则、比例因果关系规则、替代原因规则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不作为犯罪理论的核心问题,现行刑法规定其义务来源有三项:法律规定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除此之外,合同行为和自愿行为引起的义务虽与先前三种行为不同,但性质是相同的,即都是由一定的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重大道德义务应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相似文献   

16.
1997年的新刑法在第30条和第31条,对单位犯罪和单位犯罪的处罚制度做了规定,这是刑法理论界的重大突破。单位未完成形态问题是构建单位犯罪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不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正确认定单位犯罪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夫妻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一方发生危险,而另一方"无动于衷"的案件时有发生,司法实践中对此种案例的处罚也不尽相同。对于家庭成员之间见危不救问题,理论界展开了深入研究,其中有的主张按照不作为犯罪或不作为帮助犯处理,有的认为应该按遗弃罪处理等。立法机关可考虑设立家庭成员见危不救罪,将家庭成员见危不救纳入刑法,这既符合刑法谦抑性,又符合道德价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刑法明确了单位犯罪的主体地位,但对单位犯罪能否适用自首却没有明确规定,以致在理论界及司法实务界引发争论。基于对刑法基础理论、刑法相关条文及当前单位犯罪现状的分析,应当认定单位可以成立自首。单位自首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自首。  相似文献   

19.
犯罪是构成刑法的两个基本内容(犯罪与刑罚)之一,是刑法的核心问题。刑法中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以犯罪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犯罪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对于正确认定犯罪,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对于研究犯罪构成问题、刑罚问题以及各种具体犯罪问题都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计算机犯罪的概念的说明及我国现行刑法中有关计算机犯罪条文的探讨,即可了解计算机犯罪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探讨对计算机犯罪定义的看法,并涉及对我国现行刑法中关于计算机犯罪的客体范围的认定、犯罪行为的表现手段、对计算机犯罪的量刑幅度及其他的规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