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塘是川藏线上的重镇,自清经营川藏道以来,为康区南部通衢.汉族移民逐渐增多,与当地固有的藏族形成多元融合的局面.文章梳理了汉族移民巴塘的历史,探讨了汉族移民与当地社会互动的内在机制,呈现出汉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具体形貌.以期对今日汉藏文化的交流、互动与共生提供历史的镜像.  相似文献   

2.
德国移民教育策略对我国城市新移民职业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一直以来是世界移民的目的地,除了因为德国经济发达,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之外,更因为其推行的移民政策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多个方面都能促进移民融入德国.文章从德国对移民的教育策略出发,分析德国移民种类和德国移民教育就业情况,以此深入探讨我国城市新移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德国教育策略对我国城市新移民职业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文化整合及青藏高原教育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就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文化心理与现代教育、吸纳异族优秀文化与民族文化心理调适几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口的迁移是人口变迁的主要方式,也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移民过程不仅是一个地区的居民迁到另一个地区生活,其背后更是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流、碰撞最后相互适应的一种文化图式。河南鹤壁盘石头村在移民至浚县钜桥镇的近二十年中,充分利用本村人口数量较多、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通过当地精英分子的引领,成功地融入了当地社会,实现了本村原有文化和当地本土文化的和谐共生,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和谐与乡风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新疆南疆园艺村和阔纳协海尔村作为田野调查个案,通过对村落中汉族移民在生计方式、语言、风俗习惯、房屋建筑风格等文化要素变迁及其特点的考察,探讨了移民区域在移民文化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类型——多元文化格局,及移民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内外层次差别。最终认为,移民的外在文化特质的适应相对较快,但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特质的适应肯定要滞后于外在适应,甚至停滞不前。但是,深层次的文化调适是移民与迁入社会和谐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6.
生态移民社会适应性是指因生存环境变迁,移民对象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而对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调适过程.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具有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民族团结进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以及移民社会适应性基础条件等方面的特征.生态移民面临生产方式改变难、生活消费适应难、风俗习惯融合难以及社会交往认同难等社会适应性问题,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小吃作为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生活风貌和地方特色文化.小吃名称的英译对于促进文化的对外宣传与交流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贵州小吃名称的文本类型、命名特点及翻译原则,并且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贵州小吃名称的英译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内地坛庙和神祇进入新疆及其在新疆传播为视角,综述清代新疆内地坛庙的建设及其种类,梳理进入新疆的各种内地神祇,分析内地移民对坛庙和神祇的现实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展示清代新疆汉族移民社会文化生活的断面。文章认为,内地各种坛庙和诸类神祇入疆及其广泛传播,构建了新疆内地移民社会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了新疆宗教及民族文化,也体现出文化意义上的新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羌族异地安置工作已经过去六年时间,羌族移民逐步适应了邛崃当地的生活,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建立起了现代社会服务体系,然而,此后漫长的文化环境适应期带给羌族移民种种改变与不适应。本考察报告分别从教育、体育、医疗卫生、文化体系与社会福利等五个方面,结合对移民群体、政府官员、中小学教师、乡村医生、周边原住民等不同群体实地访谈材料,对异地安置点未来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论述,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6-17世纪的伦敦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伦敦移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城市社会转型的一个重大问题。伦敦外来移民以青少年为主,酒馆文化是移民文化的典型形式。酒馆文化带有睦邻社区文化的性质,主要是一个民间和社区过程,在青少年移民中建立起社会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移民的自我调适,但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解释,成为精英阶层推行习俗改革、削弱睦邻社区的"根据";社会问题治理的失效,体现出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持续张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论述大学校园是多元文化调适整合体的基础上,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适应环境、自我认知、跨文化融合等方面存在的文化冲突及其原因,认为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文化调适势在必行,并提出了从情感、行为、制度等层面进行调适的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2.
贵州黔东南瑶山瑶族乡的生态移民工程,本质上是人本关怀与绿色循环发展的双重体现。但是,生态移民目标的机械性与政策性,使瑶山瑶族乡多样性传统文化面临流失风险。文章从事物的"聚合"与"分化"两个方面着手,通过观察瑶山瑶族乡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演进及成效,从而思考现象背后潜藏的传统文化"分化"危机以及由该危机所引发的移民"返流"现象。只有采取重新缝补弥合家族血缘之间的代际联系、重新构筑紧密丰富的集体文化生活、重视新型产业的培育与扶持、充分听取搬迁瑶民意见、保障其合法利益等措施,方能使危机得到稀释与化解。  相似文献   

13.
移民吊庄是宁夏特有的社会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先后经历了以扶贫为主的吊庄移民、以经济开发为主的经济开发区移民和正在进行中的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移民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移民必然引发文化变迁.社区文化经历着文化重构的过程.移民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一方面,对移民的再社会化、加速社区文化整合有着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同川区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宁夏南部生态移民和移居地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移民和当地居民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支持状况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移民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国时期,走西口移民大量涌入绥远地区,给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带来很大冲击.近代以来历届政府出于移民实边、充裕国库的需要鼓励老百姓走西口,但并没有对整个移民活动进行统筹规划,也没有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障移民的权益,使他们能够在移入地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因此,"走西口"移民活动完全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一种无序的状态进行的.加之近代绥远地区政局动荡不安、灾患频仍不断、基层控制能力薄弱以及移民自身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部分移民最终走上了匪盗之路.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高学生对中外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跨文化理解及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的课堂教学策略谈点看法。通常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但有时一国之内也会有不同的文化,例如,在美国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因此就有许多种文化。许多因素表明跨文化理解不仅对学习外语的学生非常重要,而且对经常出国或频繁与不同国度打交道的人都非常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环太平洋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文化与那些经常出现在英语教材上的欧洲和北美国家的传统和文化习俗有很大的区别。随着这些国家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国外学习英语,人们意识到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解释文化差异。另一个因素就是英语国家的移民数量增长的影响。在过去,人们从非英语国家移民到英语国家时,通常被建议去学习当地的生活方式。当然,近年来,人们意识到有必要去理解移民自己的文化。移民应当尽力了解当地的文化,但他们没有理由放弃自己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对于跨文化的理解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外迁至襄阳,面对着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变迁,面对着生存环境与文化的差异,他们在迁入地能较好地与当地居民关系融洽,能较快地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但随着生产方式的变迁,他们的收入降低了;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遭到了破坏;子女教育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移民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同时在移民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草地资源和生态移民的现状,从社会组织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三个角度分析甘南牧区藏族生态移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值得思考的生态移民政策,生态移民背后存在文化与现实的矛盾,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的现代冲突,区分不同的牧民状况以更好地落实政策和现代化背景下的利益博弈五个方面对其进行反思,以便优质地贯彻落实生态移民政策。  相似文献   

19.
地名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时代的产物,又有相对的稳定性,通过对地名的研究,能对该地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本文试通过对江苏省淮安市(原名淮阴市)所辖的各县、区名字来源的探究,探讨水在当地历史文化风俗中的重要地位.在文章结构上,本文试图涵盖三个部分:一、关于地名;二、淮安自然情况简介;三、当地水文化.第三部分试图从淮安各县、区名源起的角度,研究淮安水文化的表象;从淮安历史上得水之利、受水之害以及特产、餐饮、旅游等角度,展示水对物质文化的影响;从生活习俗、历史传说、及生活中生动的语言事实剖析水对精神文化的影响,展现水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展现水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商洛学院学报》2016,(1):77-80
押在陕南移民搬迁过程中,许多移民,尤其是老年人和留守妇女的文化适应困难较为突出。以陈国明的跨文化适应理论为依据,强调移民在平等和保持自身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采用社区、志愿者和移民共同协作的新模式,达到移民与当地居民、老移民与新移民相互包容的动态平衡,最终实现移民身心融入城镇,顺利完成文化适应的U形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