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状态,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和谐社会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资源的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为了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这一更高目的,同时,也需要人与人的和谐来促进.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日趋紧张,极不和谐。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红柯的《乌尔禾》是西部生态小说的代表作品.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红柯构建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乌托邦.所有生命平等相处,保持着最原始、最纯净和最美丽的形态.敬畏自然,向往原始的自然生命,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贯穿整部小说. 《乌尔禾》中所构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对现代社会的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早在先秦老子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他的崇尚自然、尊重天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无为"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人类只有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最终实现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5.
梭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人性的本真等几个方面,探索梭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异同,从而寻找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以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处,人与环境的相生共长,追溯中国梦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和谐相处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谐相处。要做到和谐相处,需要人们加强个人自身修养,掌握和谐相处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生态道德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相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其根源之一就在于人们生态道德意识的缺失。因而,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是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与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一脉相承。在阐述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用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论证中国现在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压力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重视自然资源保护等,对协调封建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今天,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科学的诠释与审视,对于我们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生态伦理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首先,必须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反对和摒弃将人与自然相对立和割裂开来的人与自然关系观;其次,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全新战略。在儒家文化中也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天人合一”观有着多重内容,表达了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意蕴;儒家文化也论及利用和分配资源的代内公正性、代际公正性及资源与发展的相关性;他们还对保护动物、山林、水泽、土地等自然资源有着深刻的洞见。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需要理性解决的基本问题。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各国要发展,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正确对待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影响之间的辩证关系,走一条经济社会生态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事实与价值——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根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是建立在事实与价值统一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发展。进入工业文明后, 人类在机械发展观的指导下, 只关注了自身利益的满足而忽视了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活动制约, 最终造成事实与价值的冲突, 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陷入不可持续的境地。这种机械发展观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 是人们割裂了暂时性和长远性、需要的正当性和非正当性、动机与效果、正价值与负价值以及手段与目的等一系列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而造成的。生态严重失衡造成的恶果使人类认识到,只有使事实与价值重新统一协调起来,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使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全新战略.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包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内涵,对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全新战略.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包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内涵,对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了人地关系系统。人类的活动能够改变自然,自然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与自然之间有一个平衡,平衡即和谐。当平衡被打破,自然将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17.
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与人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一国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的关系,使生态、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环境立法的终极目的——兼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价值观是环境法目的理念的基础和出发点。传统的“人类利益中心”环境价值观引致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 ,而脱胎于生态伦理学的“生态利益中心”环境价值观作为一种道德主义理想 ,在法律层面上遭遇到困境。“可持续发展观”以公平、公正为基本价值观 ,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目标 ,是生态道德法则上升为法律规范的唯一理性选择。由此 ,环境立法的终极目的应该是 ,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导向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保障人类利益和生态利益。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与道教"天人合一"的环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生态旅游兴起、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可以明确的看出,生态旅游强调人对自然的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教义中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道教的洞天福地客观上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从生态自然保护的角度来看,道教的洞天福地就是最早的自然保护区.因此,道教的"天人合一"环境观对当今世界如何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态旅游的如何开展,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