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希俭 《湖北教育》2005,(10):41-42
小组合作学习是应新课程改革而产生的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助性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种趋势当然是可喜的,但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呢?下面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几种现象,做冷静地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合作学习众多形式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备受教师们的重视和青睐。笔者在听课学习中发现,小组合作的形式虽然不分年级、不分课程地进行着,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多流于形式,实际收益并不理想。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已成为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基本理念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如何使合作学习成为有价值、有成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被认为是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领袖品质的有效方式。在目前几乎所有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多数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被认为是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领袖品质的有效方式。在目前几乎所有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多数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相似文献   

6.
王芳 《青海教育》2005,(11):44-45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能有效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通过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也是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合作”作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基石。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实施新课程的热点和亮点,耕耘在初中语文这片热土上的广大教师无不热心探索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办法。笔者有幸赶上了新教材实验教学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验,对此有了点肤浅的认识,下面分三个方面谈谈。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形式和人数等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因事…  相似文献   

8.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较多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的教与学,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协作、“教学相长”的意识和精神,让学生在“小社会”中学会在“大社会”中的交往、交流、合作的方式和方法,以便达到各有所获、共同提高和进步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其中,合作与交流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初步的教学实践,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提出可操作性的准备策略,组织策略,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的互动,满足学生之间交往、表现、求助、实践的需要,使学生在合作中产生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学生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和个性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它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把有限的课堂变成学生自己探究的无限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互相配合,互相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2.
熊辅弼 《时代教育》2007,(8Z):118-118
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理念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便改变了占垄断地位的传统班级教学方式,成为绝大多数教师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中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它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和团队精神.然而,由于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片面认识,把合作学习演变成了“灵丹妙药”,逢课必用,成了“课改标签”,开课必贴.教师在课堂操作中由于组织不当、调控不力,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步人了以下误区: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学会合作”是育人的一大目的,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英语学习的常态。然而英语课上的小组合作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大于实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话说?怎样才能使教师真正与学生学习在一起、研究在一起,让课堂变成学堂,教师变成学师呢?  相似文献   

15.
赵勇 《考试周刊》2014,(76):124-124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相对于旧有的教学模式来说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全新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最核心和最关键的环节。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是将全班学生按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由学生自由组合或由教师安排组织成若干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设计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遇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给予点拨或指导,以小组互助合作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起动课程改革实验之初,我们数学组就确定了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实验课题,  相似文献   

17.
杜好妮 《考试周刊》2012,(59):92-93
在新课改的大力推动下,合作学习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传统英语教学注重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忽视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合作学习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把学生从传统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给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满足需要的机会,而且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养成。作者就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谈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8.
汪刚 《贵州教育》2010,(12):26-26,34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二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有效地创设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促进生生对话的最有效形式。首先,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明确小组成员如果有一人掉队,将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其次,教师要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分配“工作”,强调组员之间的合作精神。最后,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相似文献   

20.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会学、乐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互助中共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约束、专心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沟通、语言表达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