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贸易人才的特点要求培养时必须重视实践环节,重视企业实习,而校企合作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本文对近年来学校和外贸企业构建的多种校企合作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模式如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人员到学校参与教学过程,外贸企业在学校成立国际业务部,举办校企冠名班和以订单培养模式办班以及举办外贸企业员工学历班等模式进行了全面阐释和解析,充分体现了校企互动、需求导向、共享共赢的理念,为国际贸易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成立冠名制的开山学院,并积极探索“政府牵头、行业参与、学校主导、企业主体”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破解当前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校企合作新机制,校企共同培养区域经济发展用得上、产业转型升级留得住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3.
实现装备制造业的科学发展和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依托行业探讨实施“企业冠名培养、校企互为基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为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提供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但是仅仅具有高技能不等于是高技能人才。在和谐教育观的观点下,高职工科学生还应该注重非技能素质的培养。文章探讨构建“技能素质”和“非技能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非技能素质培养的环境,培养高素质高职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5.
技能型社会建设以面向“全体劳动力、全生命周期、全部产业链”为特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过程、内容、阶段、评价呈现产教一体化趋势。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协同”一体化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不匹配、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协同”培养机制不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据此,文章提出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协同”一体化培养的应然路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延伸教育阶段、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订单+冠名办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城技师学院采用"订单 冠名办班"式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市场调研找出与企业的利益共赢点,达成学生培养与就业的"订单"式协议,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并通过工学交替,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等,进一步加深与企业的合作.  相似文献   

7.
何彦伟 《现代教育》2003,(17):33-33
近几年来,学历班在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以下简称“中心校”)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也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既有学历又有技能的人才。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普教、职教、自考齐头并进迅猛发展,各种各样的学历班也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加之社会上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还存在着重普教轻成教的现象,这样在生源有限的前提下,中心校的学历班正在逐渐走向萧条,办班困难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企业冠名、定向培养是我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探索实施的一种较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产教一体、工学结合的重要内容之一。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作为省首批四星级学校,2010年度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各项工作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在总结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及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将一些好的做法向纵深发展,以冠名班教学为试点,与全国百强企业江苏华朋集团携手,联合办班,  相似文献   

9.
一、江苏省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订单培养”模式。企业向学校提出用人数量和技能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制定“订单班”培养计划,并负责招生、培养。学生毕业时,企业按照“订单”要求照单验收,合格者由企业录用。目前,江苏省36所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共有“订单”培养班级155个,其中直接以企业冠名的112个。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培训》2005,(1):40-41
茂名石化公司把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企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在“九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培养100名高级技师和一大批技能人才的目标。多年来,由于我们坚持不懈地抓好技能人才的培养,现在已见成效,整个技能操作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并涌现了一批拔尖技能人才,其中:全国技术能手3名,广东省技术状元2名和“南粤炉王”1名,省、部级技术能手35名,市和公司级技术能手183名。同时,公司先后培养技师687名、高级技师116名。我们作为集团公司高级技师培训基地之一,还为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培养高级技师89名,轮…  相似文献   

11.
曾国彬 《成才之路》2010,(12):70-71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的普及,对计算机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中职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技能人才,服务于社会。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在日常教学中经过多次实践,证明“以测代练”的教学方式在培养计算机技能人才过程中,有着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黄启良 《广西教育》2009,(12):23-24,28
本文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探索冠名班合作模式,分析了影响中职学校冠名班开展的有关因素,并围绕产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冠名企业选择、创新冠名班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同时,针对校企组建冠名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急需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至关重要。近年来直播电商作为我国的新兴商业模式,其人才需求量大且培养周期短,急需高效的培养路径。然而,职业本科直播电商人才“订单式”培养存在缺乏系统化的直播电商人才培养体系、缺乏“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构建职业本科直播电商人才“订单式”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现在,技术工人严重匮乏,尤其是关键岗位上的高级技工更是炙手可热。在这种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的状况下,在所难免地出现了技术工人培养“拔苗助长”的问题。而培养具有过硬动手能力的技能人才,靠不切实际的“瞎着急”和不负责任的“粗加工”肯定于事无补,到头来还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里折射的其实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轻视劳动、鄙薄技术的弊端,以及技能人才如何合理地使用的问题。不用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奇观和鄙视技能人才惯性作用的现实,就从培养这两类人才的成本核算来说也非常明显。培养一个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素养的熏陶,尤其是拔尖的技术技能人才,更需要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文章分析了公共选修课与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特别是拔尖人才人文素养的关系,指出了当前公选课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培养现代工匠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但却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化以致技术技能分类式定位难改变、能力养成短视化以致全面发展复合型培养难实现、培养过程孤立化以致技能培养适应性对接难匹配、培养模式割裂化以致产教融合协同化育人难落地、职业成长阻隔化以致人才机制一体化设计有堵点等现实困境。为推进现代工匠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应围绕培养目标从“技能人才”向“现代工匠”转变、培养规格从“单一向度”向“多元维度”升级、培养场域从“在学校里”向“于职业中”拓展、培养模式从“相对割裂”向“跨域融合”转换、培养机制从“单侧施力”向“共同发力”延伸等思路构建变革路径及行动框架。  相似文献   

17.
廖丹 《文教资料》2013,(22):136-139
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不能仅仅着眼于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还应站在高等法学教育改革的高度上,统筹教师培养和学生培养,实现“教”和“学”良性互动,才能真.正改善高等法学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法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问题,成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实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双轨”评价机制,才能激励法科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技能,从而提高法科学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柯伟安 《中国培训》2004,(12):30-31
多年来,茂名石化公司本着“以人为本,科技兴企”的宗旨,强化职工培训管理,创造性地开展技能人才的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提供了充分的人才保障。一、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构建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在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深刻变革中,茂名石化公司领导始终把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作为适应市场竞争、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将培养一支“政治成熟、思想先进、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作为公司的一项主要工作。公司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坚持走改革之…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两个“强化”,促成三个“转变”,夯实基础抓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高技能人才,四个方面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在高职教育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构建“三教统筹”的农村初中办学模式。以“面向学生及社会,培养新人才”为办学方向,以“实施技能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建立学习型社会”为指导思想。用灵活多变的办学手段满足市场要求,向社会各界提供劳动技能培训,成为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和人才再教育的平台。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培养原则,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服务“三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