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祁县处于晋语的中心,在对山西87个县市"儿化、儿尾"情况调查中发现,祁县话属少数只有儿尾没有儿化的县市,且它的儿尾是一个自成音节的辅音,它的音值、分布、表义功能都很有特色,祁县话儿尾从读音上讲处于儿韵发展史的拼合阶段,而从意义上来讲,它已彻底虚化为一个构词后缀。  相似文献   

2.
普通话儿化词语就目前使用现状来看,存在数量不一致、选词角度各有侧重、所选词语出入很大等问题.这些问题致使学习者在语言表达中不知何时使用儿化词语;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不知如何把儿化词语的音读规范.对儿化词语进行规范时要做到:一要减少儿化词语数量;二是要统一所选词语内容;三是要有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3.
许昌方言中儿化词与普通话儿化词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儿化韵的读音却不尽相同。本文用调查记音的方式,分析了许昌方言中儿化韵的读音,探讨了许昌方言儿化韵和普通话儿化韵之间的差异和对应规律,总结了许昌方言中韵母儿化后的归并情况。  相似文献   

4.
杨绍林 《成都师专学报》2002,21(1):77-81,94
分析普通话儿化韵和成都话儿化韵的音质,并将二者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指出成都人在学习普通话儿化韵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儿化韵读音正误判断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汉语云南方言中的安宁八街话儿化功能、意义多样,其功能可以表示显性和隐性的轻、小义。显性的小称功能与普通话类似,但隐性的小称功能可以表达音强、地位的主次、程度、整体和局部、类别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儿化可以表示褒义,也可以表示贬义,儿化参照物或参照意义影响其情感色彩。一部分词语不存在非儿化形式,一部分儿化和非儿化的形式并存。儿化的形式与功能较北京话复杂,儿化语音更为彻底,除了韵腹为i和u的复韵母音节,其余直接儿化。名词、动词、副词、代词、方位词、量词以及拟声词都可以儿化。  相似文献   

6.
儿化是大同方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通过比较大同话和普通话,使我们认识到大同话儿化的特点是基本韵母儿化后趋于相同,儿化韵母比普通话少,儿化词比普通话多,儿化在方言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清丰话儿化韵作了比较全面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对这些儿化韵的来源进行了整合,并对清丰话儿化韵的规律作了探索和归纳,以期对普通话儿化韵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四川客家方言中,有卷舌元音■的语音地位,■不但自成音节,还产生儿化作用,使相当数量的韵母变成了卷舌韵。从纵的方面来看,四川客家方言的祖籍方言并没有■的语音地位;从横的方面来看,四川客家方言在各个地点接触到的四川官话,都有卷舌元音■,■都能发生儿化作用。进一步比较发现,四川客家方言主要的儿化韵■与四川官话相同,能够儿化的韵母也基本上与四川官话相同,儿化韵的读音所遵循的是四川官话儿化韵的变读规律,有一批儿化词与四川官话完全相同,所以,四川客家方言中的语音成分■来自于四川官话,是在四川官话的影响下产生的,体现了方言之间深刻接触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与普通话儿化音变不同,偃师方言的儿化音变有增音现象。根据偃师方言儿化音变的实际将其归纳为复辅音型、类双音节型、普通型3种类型,复辅音型与类双音节型儿化韵的产生不仅涉及韵母的韵腹与韵尾,而且受到韵母的四呼和声母的影响。偃师方言中儿化增音现象的产生是词缀"儿"的语音特征左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与普通话儿化音变不同,偃师方言的儿化音变有增音现象。根据偃师方言儿化音变的实际将其归纳为复辅音型、类双音节型、普通型3种类型,复辅音型与类双音节型儿化韵的产生不仅涉及韵母的韵腹与韵尾,而且受到韵母的四呼和声母的影响。偃师方言中儿化增音现象的产生是词缀“儿”的语音特征左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遵义话既有儿化韵也有自成音节的儿尾。遵义话的“儿”尾有久远的历史,有的“儿”尾仍保留了“儿”的本义,但目前“儿”尾词数量不多,现有的“儿”尾词也正在急剧减少。通过实地调查,对遵义话“儿”尾词的数量、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其重视。  相似文献   

12.
普通话儿化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普通话儿化词的判定,无论在社会用语还是语言理论上都存在一些误区。本在分析研究这些误区的基础上主要提出和阐述了几点:1、普通话吸收儿化词的基本原则是普遍性原则;2、儿化的活用是修辞层面上的规范用法;3、词缀语素“儿”并不是都要儿化,在某些语境中要自成音节;4、儿化词在书面语和口语、字和读音上对应关系复杂,不能以书面语中没有“儿”字来做读音上儿化与否的唯一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指出并纠正了《特点》一文中的若干错误,然后针对《特点》对遵义方言儿化韵的描写,重点讨论了遵义方言的儿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写九江话里的儿化现象和儿尾。儿化和儿尾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九江话里,在表义以及语法作用方面,二者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一、儿化和儿尾是某些词的词类标志;二、它们中的一部分只起构词作用,但有一部分能表小义或由小义引申而来的少义;三、儿化或加儿尾是一部分静态单位进入动态交际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高淳方言是吴方言宣州片中的一个方言分支。本文讨论该方言中名词后缀"子""头"的变音情况、构词方式、意义及功能。由于受前音节调值等因素的影响,"子""头"变音调值类型多样,且有一定的类推作用。通过替换语素、增音、替换儿化、修辞等方式进行词缀构词,后缀"子""头"分别具有表义、区分词类、代替儿化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曲阜话中的语气词数量多,方言色彩浓厚,大都具有表义多能性特点,还具有足句或关联等其他功能,且同一种语气意义可用不同语气词表示。从分布和使用频率角度看,曲阜话核心语气词具有在语气表达中处于核心地位、分布广泛以及表义功能强等特点。按功能划分,曲阜话20组语气词中,核心语气词有13组,主要具有陈述、疑问、感叹、祈使和提顿5种语气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后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晋方言,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尤其表现在儿化音方面。后套方言有四类儿化韵;儿化音在多种词类中都有分布;后套方言儿化音的功能比普通话中儿化音的功能多;后套方言中儿化音的构成极其丰富;后套方言的儿化音有很多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18.
在河北方言中产生声韵双变现象的儿化音变,主要分布在卷舌儿化变音和边音儿化变音系统中。如果将介音视独立于声韵的时长单位,就会发现:无论是声母后伴有增音现象的儿化变韵,还是声母和韵母都发生变化的儿化变韵,它们都应视为声韵双变现象,并且它是儿化变音系统语音发展的必然阶段。无论是在卷舌儿化变音系统中,还是在边音儿化变音系统中,声母后伴有增音现象的儿化变韵和介音后伴有增音现象的儿化变韵实际上处于同一个儿化变音的阶段,而声母和韵母同时发生变化的儿化变韵则处于稍晚一个阶段,是伴有增音现象的儿化音变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河南淇县话中"儿化"现象很普遍,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形式、功能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语音上,"儿化"使被"儿化"字的声母、韵母都带上了卷舌的伴随特征,同时入声变舒声;"儿"的分布形式上,存在单"儿化"和双"儿化";"儿化"词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方言"子"缀词的空白,表意上还具有调侃、欣羡和预设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安阳市区方言的"儿化"和"儿尾"与中原官话、普通话相比,有很大不同,该文用共时描写的方法,对安阳方言的"儿化"、"儿尾"进行研究,提出安阳方言"儿化"和"儿尾"现象并存,并受前一音节影响与"子尾"呈互补分布的面貌;并结合历时分析和语法化理论,指出儿化和儿尾的层次性,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