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来信选登     
《网球》2006,(7)
《网球》为我打开了一扇门,门外是广袤的田地。我了解了很多东西,也对很多东西重新开始思考。很惊喜贵刊能在法网之前为球迷呈现了一辑"浪漫的罗兰·加洛斯花园",让我对上次的巴黎之行没有去罗兰·加洛斯而遗憾不已。我那位临近毕业的儿子说,现代生活是垃圾,摩登写字楼是豪华监狱,我用《网球》杂志的励志文章  相似文献   

2.
汪涛 《网球》2013,(8):93-93
"看那个时候的我多瘦啊!"在上海市田林路888号绿洲商务会所的蒋越网球俱乐部,蒋越教练指着《网球》2004年2月刊上她做技术示范的照片对记者说。那是蒋越第一次与《网球》杂志进行合作,当时她刚刚回国半年,还没有步入网球教练行业的正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她与从小在一起打球的文俪原教练取得了联系,2004年的2月份,蒋越接到了文俪原的电话,请她到北京为《网球》杂志拍一组技术动作。直到现在蒋教练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拍照那天是坐文俪原的车去的,车特别  相似文献   

3.
刘彤 《网球》2013,(8):96-97
很多人都不知道,郑赛赛第一次登上《网球》杂志,并不是作为球员而是作为投稿作者,那时候她还只有15岁,自己第一次独自出国去摩洛哥参加比赛,为了打发时间,她在比赛之余写了不少训练日记,讲述和记录自己的见闻。"有一次和《网球》杂志的编辑不经意的闲谈,他就说能不能让赛赛出去比赛的时候写点东西,这倒提醒了我,我说赛赛之前出国就写过一些训练日记,不知道能不能用,后来就发了过去,没想到直接就刊用了。"说起第一次给《网球》杂志投稿的机缘,郑赛赛的母亲郑明回忆道。后来,  相似文献   

4.
于湃 《网球》2013,(7):75-75
2010年的六一儿童节,《网球》杂志特别策划了启蒙专题,其中就有女儿的启蒙案例。四岁上专业杂志对于女儿来说真的是人生头一次,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也非常值得纪念,毕竟妈妈抢上了个镜头,而我则成了署名作者。女儿当时不识字,她只知道《网球》杂志上有她三张大照片,同一期其他页面上有别人的照片,后来女儿逐渐知道,这些人是李娜、费德勒、小威、海宁、德约科维奇、郑洁、阿加西、纳达尔。从此,"我上过《网球》杂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女儿自我介绍的开场白,使用频率超过了我姓啥叫啥和我会打网球。这样的"传奇"经历在女儿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女子职业网球协会(WTA)巴黎总部的办公室里,一位已经从事 WTA公关宣传工作长达15年的官员隔着高高的办公桌缓缓地对我(本书作者)说:“玛蒂娜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人。讲究细枝末节,抬杠较真儿,不是她的性格。她曾经不理睬《今日美国》杂志的记者长达两年之久,就因为不喜欢他们报道中的叙述。如果玛蒂娜认为她不喜欢你,那么,她就是真的不喜欢你;而当她拒绝时,她是真的拒绝。” 在巴黎采访完玛蒂娜的几天后,我在逛街时与她不期而遇。当时她正在ESPLANADE街闲逛,没有保镖跟随。她不需要他们,就她一个人。她…  相似文献   

6.
《网球天地》2010,(7):52-55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以幻想建造的巴黎,也许是《巴黎圣母院》的非典型浪漫,也许是《人间喜剧》的末世浮华。每个人对巴黎的印象都不同,有的说她冷漠,有的说她昂贵,有的说她混乱,更多的人说她时尚。 这个初夏,巴黎最迷人的季节,本刊应知名腕表品牌浪琴之邀来到浪漫之都,观看传奇法网,这注定是一次难忘的梦幻旅程。  相似文献   

7.
《网球天地》"百校赠阅"活动在 Tennis123网站的一项"大学生网球调查"活动中,有一个问题是"您经常阅览的网球杂志是什么?"75%的大学生填写了"《网球天地》"。大学生是《网球天地》的忠实读者群之一,杂志也一直关注着大学网球的发展。日前,Tnnis123网站携手《网球天地》发起"百校网球推广"活动,在全国高校中掀起了网球热潮。活动期间,《网球天地》为每所参与的高校提供1年的免费杂志。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等高校,《网球天地》深受大学生网球爱好者的青睐,每次将杂志赠送给高校网协时,同学们都争  相似文献   

8.
《网球》2007,(9)
"我依旧热爱着网球,因为通过它,我能够认识整个世界!"18个月前,马蒂娜·辛吉斯又回到了网球世界。这里曾经是她统治的地方,但现在瑞士公主更像是一位宣布退位的女王,不再争夺那些浮躁空洞的名利,她回来只是为了享受这个世界里的绚烂和美丽。正如她自己所言,网球能够帮助她认识整个世界。她说自己很想来北京看一看,就在这个秋天,想登上画册里的万里长城,想走进神秘的紫禁城,更想在北京打一场漂亮的网球比赛。  相似文献   

9.
金路 《网球》2013,(7):68-68
一直以来,《网球》杂志都非常关注业余网球圈。早在2004年4月,《网球》杂志就有一篇采访吴茵和苏启仲的文章,这二位可是当年叱咤业余网坛的风云人物,吴茵更以清纯靓丽的刚毕业大学生身份让广大读者为之眼前一亮。可是,当年吴茵根本没把上杂志当成什么大事。按她的话讲,那时年纪  相似文献   

10.
来信选登     
《网球》2006,(9)
阳光从后面照来,朴素的长发泛起光芒,肩前的膏药赫然在目一一李娜微微抬着头。那颗网球还没有出现在画面里,她已经准备好了迎击。8月的《网球》再次验证了贵刊的一个标准:并不是只有冠军才能登上封面。这是一张富有光泽气质,静中有动又有寓意的封面,重要的是,她是中国人,中国女单的最大希望!——王秉峻,北京一直认为,报纸主要是给人提供真相的,而杂志还要肩负起制造幻觉的责任。这种幻觉,不是说非要凭借炫巧的文字,而是更多地表现在叙事本领上。只有叙事才能让故事复活,如何安排庞杂的素材,并在适当的地方流露观念,是"传统记者"与"非虚构作家"的区别。欣喜地看到,2006年的《网球》在这方面做得越来越出色。——九戒,天津我是做企业的,迷上了网球,可以说《网球》杂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前年中网时我一下子就订了两年!在分类标题中,"功能天地"最吸引我,每期都是一份渴望,然后把字里行间的重点用笔划好,反复琢磨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1.
李冬冬 《网球》2013,(4):66-70
本刊2005年8月号曾经刊发《躲在音乐里的网球“黄后”》,那时候黄绮珊正在烈日之下苦练单反。她说的一句话可以成为她今天震撼中国乐坛的一个注脚:“我认为人只有在一种比较从容的状况下,才能做出很多超乎想象的动作。”对于很多网球的业余高手来说.黄绮珊是个很熟悉的人。但从未看到她在舞台上展现出和网球场上同等的爆发力,2013年。黄绮珊凭借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终于走上了歌唱事业的高峰,现在商场,车站,餐厅,随处都能听到她的歌声。我们既已熟悉了网球场上的黄绮珊,现在,我们请到知名电视人李冬冬来为大家讲述一个歌唱的黄绮珊。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奥运会的大背景下,中国网球不仅得了国内媒体,同样获得了国际媒体的关注。作为全球最具权威的网球专业杂志,美国《TENNIS》在八月刊中登载了一篇专门讨论中国网球的文章,文章的导读是这样的:"为了北京奥运会,中国人已经为网球投入巨资,但是他们并不打算奥运一结束就立马止步。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会成为另一个网球的发电站,就如俄罗斯?或者是又一次让人失望,就像她的邻居日本?"  相似文献   

13.
粱双强 《网球天地》2014,(2):110-111
从开始关注网球到手握球拍在场地上进行亲身实践,我想你已经是一名网球运动的初学者了。对于初学者而言,刚刚对网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各项技术动作也有了些整体的认识,此时的你一定想要跃跃欲试到球场上挥上几拍,过一把瘾。就这样,你慢慢被网球所吸引,并且开始更深入地研究它,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今年5月我将去巴黎转播法国网球公开赛,所以特地查看了一下中国网球选手2000年排名“龙虎榜”。我发现:在排名前50位的男女选手中,除了北京和天津选手以外,几乎是南方选手一统天下,只有三名河南选手和一名八一队队员名列其中。更有报纸以大标题刊出《中国网球渐入“湖北时代”》,介绍了湖北队决心在第九届全运会上。要从网球项目的7块金牌中“争取夺6金”的逼人气势。  相似文献   

15.
无言 《网球天地》2009,(3):108-110
上一期本刊《浅窥中国业余网球地域生态》一文面世后,在业余网球爱好者中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很多热心读者都注意到了《网球天地》杂志在有意加强对业余网球的关注力度。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就是我们所要全力呈现的,本期继续推出:《浅窥中国大学生网球发展生态》。  相似文献   

16.
汪涛 《网球》2013,(7):92-92
2009年6月,《网球》杂志的记者谢明造访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莱阳小学,对这所上海市的特色网球学校的报道《一个小学的网球迷你秀》刊登在了《网球》杂志2009年的7月刊上。当翻开四年前的杂志,韩毓敏老师说:"这些年来这里采访的媒体不计其数,但看到这篇文章我还是能够清楚地记起当时采访的景象。"莱阳小学的趣味网球是韩老师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搞起来的,学校也得到了上海网球协会的大力支持。在此之前,浦东新区是没有网球队的,在2009年的时候莱阳小学的网球队就代表浦东新区去参加了上海市的青少年比赛,韩老师当时跟校长说"我们绝不能垫底",最后的成绩也令人欣喜,网球队  相似文献   

17.
"太太团"一直是足球赛场上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不久前欧洲杯法国"太太团"的坐席中,新添了一个靓丽的身影,虽然她的男友纳斯里只是作为替补出场,却丝毫不能掩盖她的光芒,因为在法国,她的名气比男友大得多。她就是法国著名的网坛美女戈勒文。1988年出生的甜美娇俏的美少女戈勒文是俄罗斯后裔,在她只有8个月大的时候,戈勒文全家移民法国。从7岁开始,戈勒文便离开法国,前往美国著名的尼克·波力泰尼网球学校学习网球。在这所全球闻名的网球学校中,诞生了无数的网球超级明星。戈勒文无疑也是其中的一员,因为她具有一切网球明星所应该具有的天赋—这不仅仅体现在她的网球技术上,还体现在她特立独行的性格中。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幅登在巴黎《乘务》周刊上的照片。遗憾的是该刊没有报道这场绝无仅有的空中网球赛的日期,也没有说明这对天上网球明星姓什名谁。难道这发生在远古时代成群"蜜蜂"在广阔天空飞行时?也许这完全是一种广告游戏.  相似文献   

19.
《网球天地》编辑部: 您好!我们都是网球爱好者,我们都非常喜欢《网球天地》,可我们还是第一次写信给贵刊,因为我们对贵刊1996年第4期中的一篇文章很失望! 这篇文章名为《在巴黎的晴空下——1996年法国网球公开赛综述》,署名袁慷的笔者似乎比较偏爱桑普拉斯,而对法国网球公开赛男单、男双冠军卡费尔尼科  相似文献   

20.
《网球》2006,(3)
《网球》:您认为中国的双打球员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成功的关键在何处呢?蔡洪玲:双打球员之间讲究"化学反应",要能互相"来电"。郑洁、晏紫从6岁就在一起学习网球,进入少年队后又被特意配对双打。这么多年下来,她们两人一起走过了人生的各个阶段,经历了同样的痛苦和辛酸,彼此很默契,肯定要比只有在单打间隙才临时配对打双打的外国球员好。《网球》:她们俩人应该说身材条件并不好,尤其是郑洁、身高只有1.63米,她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网坛站稳脚跟,依靠的是什么?蔡洪玲:信心和远大的目标。从网球运动员的选材上看,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