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室制取和收集NO气体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与空气完全隔绝。一般制取NO气体时往往选用烧瓶,但烧瓶和收集装置中的空气无法排尽。以至于反应产生的部分NO被氧化成N02而呈红棕色。无法制得纯净无色的NO气体。  相似文献   

2.
胡映林  胡军龙 《新高考》2004,(12):57-58
气体制备是高考考查化学实验的一个热点,主要考查内容为发生气体的反应原理、反应装置、净化方法、收集方法、尾气吸收方法。常见题型有单一气体的考查、多种气体的综合考查等不同的形式。考查的气体种类主要有O2、C12、CO2、HCl、SO2、NH3、NO、NO2、CH4、CH2=CH2等常见气体。本文将气体制备实验的一些基本规律总结如下,以供各位同学复习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3.
1问题提出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第15页演示实验1-7演示了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演示效果,但仍存在如下问题。(1)反应开始后,再用塑料袋系紧在试管口,已有少量NO、NO2气体逸到空气中。(2)用塑料袋收集NO、NO2气体,不便处理它们,而且易使这些气体逸散,造成对空气的污染,不利于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3)对于铜与稀硝酸的反应,由于试管上部仍残留有空气,使产生的无色NO气体与O2反应,迅速转化为红棕色NO2气体,无法验证还原产物为NO气体,不利于课堂教学。2实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关于NO气体的制取、性质实验的操作方法,都存在着NO的泄漏、污染问题,有损师生健康。 本实验将介绍消除污染的一种方法;观察五色NO气体的存在;观察NO气体的氧化及氧化产物与水作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问题的提出稀 HNO3能与Cu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而NO气体很不稳定,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红棕色的NO2气体。课本设计的试管实验不能很好地观察到无色NO气体的生成,而且造成氮的氧化物的随意排放。如何验证NO的生成及其氧化过程,同时尽量避免环境污染呢?  相似文献   

6.
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中关于硝酸氧化性实验,是用Cu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气体,此实验笔者认为有如下缺点:①用试管做此实验生成的NO会立即与试管中氧气反应,学生很难观察到NO是无色的气体。②NO是有毒的气体,用试管做此实验就需等到Cu片反应尽,气体才没有逸出的了,这样就严重地污染了教室的空气,对师生的身体健康不利。所以,有必要对此实验加以改进。1实验装置安装好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2实验步骤及现象a.装入药品。在试管1中加入一小块CaCO3(够排尽空气即可,大约1g),气球中放入少许Na2O2(约两药匙…  相似文献   

7.
NO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红棕色NO2气体,所以要想清晰地观察到无色NO气体的生成,关键是在产生NO气体前必须排尽反应器中的空气。如何灵活运用我们所学过的排气集气法和排水集气法来达到实验目的呢?这就必须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这也正是近几年高考实验题命题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值得同学们认真关注。以下略举两例关于此实验过程探究的典型习题,希望同学们能悟出其中之“道”,打开创新之“门”。  相似文献   

8.
一、NO2、NO、O2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1.NO2+H2O型根据3NO2+H2O=2HNO3+NO,剩余气体为NO,且V(NO)=1/3V(NO2). 2.NO2+NO+H2O型根据3NO2+H2O=2HNO3+NO,剩余气体只能为NO,且  相似文献   

9.
1 实验改进的原因 铜与稀硝酸反应,会产生有毒的NO气体,实验要求尽可能在封闭式容器中进行,以防止环境污染,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其次,NO是一种无色气体,在空气中能被迅速氧化成红棕色的NO2气体,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NO2气体的颜色,实验过程中,要避免NO和空气接触.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实验八硝酸的性质》中安排有稀硝酸与铜作用的实验,要求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1:2)反应的实验,收集气体并检验无色的NO能够被氧化成红棕色的NO2。但是学生在完成实验时,看到烧瓶中有红棕色气体,而收集到试管中的气体当打开拇指时却没有看到气体颜色的变化,学生非常疑惑。笔者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和学生共同研究制定了一个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一个“熟视无睹”的现象: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这是人教版的化学教科书16面的提法,反应后溶液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呢?只字未提,好像根本就没看到溶液的颜色。  相似文献   

12.
1问题的提出 稀HN03能与Cu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而NO气体很不稳定,在空气中即刻被氧化为红棕色的NO2气体.高二课本[实验1—7]设计的试管实验不能很好地观察到无色NO气体的生成,NO的氧化产物也不易观察到,而且造成氮的氧化物的随意排放.如何验证NO的生成及其氧化过程,同时尽量避免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3.
一氧化氮在神经生物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十年代末,生命科学领域中一件令人瞩目的事情是发现了一氧化氮(NO)在脊椎动物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NO是一种结构简单的气体物质,其特点是易扩散、反应性强、很不稳定,半衰期仅几秒,这使人难以想象它所具有的生物信息作用。何况,NO易转化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使之成为空气中的有害成份而声名狼籍。然而近几年大量研究表明,哺乳动物中NO可能在许多方面发挥作用。例如,免疫系统通过释放NO消灭病原体;血管内皮细胞通过NO使血管平滑肌松驰,血管扩张;在神经系统中,NO可能起着神经递质的作用。一、NO的生物…  相似文献   

14.
为了满足临床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安全与可靠的要求,研制一种和呼吸机同步的一氧化氮吸入装置是至关重要的.该装置使用气体流量计(GFM)检测呼吸机的吸气流量,通过气体稀释公式计算出在治疗条件下NO标气的流量,并由质量流量控制器(MFC)来控制NO标气送往呼吸回路,同时采用NO/NO2电化学传感器对进入人体前的治疗气中NO浓度和二氧化氮(NO2)浓度进行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该一氧化氮吸入装置供N0标气相对于呼吸机供气滞后不到200ms,NO气体的用量相对于持续供气时节约了E/(I+E)(吸呼比:I:E)、NO2的生成量〈2mg/L,从而不仅实现了监测与配气的智能化,而且也提高了NO治疗气精度、确保了治疗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大家知道,硝酸铜受热分解有如下反应:2Cu(NO4)=2Cuo+4N02↑+O2↑鉴于NO2受热分解,也能使余烬本条复燃(2NO2=2NO+O2)因此,直接用余烬木条检验硝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气体混合物中O2的方法,已为多数实验者所否定.如何检验硝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O2;最近《化学教学》、《化学教育》相继有文章讨论.笔者留心地多次做了这个实验,我想再作下面几点补证是必要的.一.用NaOH溶液洗除NO2集O2的方法是不对的如果把Cu(NO)2热分解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混合气体与水将发生多种快慢不同的平行反应:3N0。+H。0=ZHNO。+…  相似文献   

16.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是探究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的重要实验。现行苏教版教材化学1(必修)在第100页中有该探究实验的介绍,教材装置如图1所示。教材实验的目的是证明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及NO2气体溶于水生成无色NO气体;再加水稀释剩余的浓硝酸使之成为稀硝酸,则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NO气体。结合教学实际,已有诸多学生对该实验方案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7.
硝酸是三大强酸之一,它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有很强的氧化性。劳动人事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技工学校通用教材《化学》第四章第四节讲到硝酸的氧化性时,有一演示实验,其做法是“在两支放有铜片的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的浓硝酸和稀硝酸,观察现象。”“从实验中可看到,浓、稀硝酸都能与铜反应,前者反应激烈,有红棕色的NO2气体产生;后者反应较慢,有无色气体NO产生,在试管口呈红棕色,这是NO遇到空气中的氧被氧化成NO2的缘故”该演示实验方法简单,便于操作,效果比较明显,成功率高,但是产生的有刺激气味的有毒气NO2直接污染教室环…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的制备及氧化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气体如在敞开的试管中制备,生成的NO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红棕色的N02,往往得不到纯净的无色的NO。氮的氧化物的逸出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如用注射器进行实验,可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1.1浓HNO3能将C氧化,生成CO2、NO2气体  相似文献   

20.
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实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铜与稀硝酸发生如下反应:3Cu 8HNO3稀=2NO↑ 3CuNO32 4H2O。从理论上讲,实验现象应为生成无色气体,在试管口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但现行教材中该实验直接在试管中进行,用塑料袋封住试管口,实验的真实现象却是实验操作中气体往往在液面上就变色(这是NO迅速跟封在试管中的氧气结合生成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2NO O2=2NO2)。实验现象与理论反应无法吻合,给实验结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一实验进行必要的创新研究与改进。要想清楚地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的生成及无色变为红棕色的过程,关键是在产生NO气体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