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要鼓励阅读反思、阅读批判,进而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质量,产生阅读效益,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笔者在如何进行个性化阅读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归纳了一些方法,现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来,诸如“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阅读教学术语已渐成时髦,几乎逢教研必讲,逢培训必讲。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匝要的内容。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iE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还强调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奉之间对话的过程……阋渎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面对文本,教师和学生都是作品创造的积极参与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实质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是动态地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地位,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阅读体验。但又决不是“放羊自流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幸福的,阅读是快乐的。在阅读的队伍中,中学生始终是一支生力军。近日,笔者通过多种方式,走进了中学生的阅读世界……青春阅读:舒展心灵的翅膀“青春阅读,阅读青春。”当笔者在“中国学生网”上做调查时,一位网名“小胖儿”的高一学生如此解释青春阅读。一位网名“可人”  相似文献   

5.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推广,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新标准》在目标中要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这充分说明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和途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一旦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就随之形成,因此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要首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入手。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本课题组成员在三年前就尝试把评点式阅读引人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点方法的指导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评点式阅读使师生在愉快的合作中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对话,为新课程阅读教学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和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我为何如此聪明》一中说:“我要让别人的思想偷偷越过壁垒——这就叫阅读……”阅读是超越自我、认识自然、融入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要有效地认识世界,就要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效率是阅读质量的重要标志。阅读技能是影响阅读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优化阅读,就离不开阅读技能的培养。语作为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体,应当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能、研究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展开充满思维张力的悟意审美,从茫然的“印象阅读”过渡到自由的高效阅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一、消除“恐惧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对做阅读题普遍有一种恐惧心理:害怕原文难理解,害怕自己做不了……诸如此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的懒惰心理作怪,他们大多数喜欢做比较直观的题,做阅读题要阅读比较长的文章,而后再思考、分析判断、归纳综合,太麻烦。要消除学生这种恐惧心理,我认为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相似文献   

9.
邓权 《广西教育》2005,(1A):63-6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由此可见,阅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采用了“三段式”进行阅读训练。在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我们必须实施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的个性化阅读方案,我们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板块.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话题。语文教师在苦苦探索的同时,也走入了一些误区,如只重视语文知识的讲解、灌输,而忽视语言材料的积累、内化和语感的积淀,急功近利,结果,不但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扼杀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近年来,我校开展“个性化阅读”的教研活动。本人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感受颇深:只有深入文本,读出个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就从分析语感培养与阅读训练的辩证关系入手,谈谈如何在平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13.
《教育》2014,(6):20-22
充分的阅读时间、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的训练、阅读品味的提升是目前学校在“校园阅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教育是主阵地,改善校园阅读不仅要靠教育局长、校长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制度层面的保障,需要社会各界合力推动,才能将阅读的正能量无限传递。本期圆桌话题围绕“校园阅读”展开,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教育局局长,探讨部分地区和学校如何开展阅读的问题,以期发现规律,找出办法,推动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获得更佳的素质教育营养……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本文主要就如何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反思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对课外阅读作出了量的规定:“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相似文献   

16.
刘荣华 《小学语文》2008,(11):59-61
当下,班级读书会正如雨后春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蓬勃兴起,但也存在一些低效的现象:教师阅读指导目的不明,学生阅读兴趣低下;只看到阅读量的增加,难发现阅读质的提升……为了更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有必要深入研究推进班级读书会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课程丰富的人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材料的反映又是多元的。”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章产生不同感受和体验。语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自主阅读所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也就是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传统的语阅读教学不珍视学生阅读实践中的个性化行为。一篇章,划分段落层次老师讲定了,人物形象老师分析定了……这样,老师的讲解分析代替了学生阅读实践主体意识活动。老师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于学生。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语言的学习,大致方法是相通的,英语当然也不例外。新《英语课程标准》不但对阅读技能目标做了详细的描述,即“……进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策略,形成阅读兴趣,最终提高阅读能力”。对学生的阅读量也做了明确要求:学生9年级结束时,除教材外,课外阅渎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课外的阅读量只能在课外完成,也必须由学生的自主阅读来完成。然而,要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此,笔者和所在的团队做了大量的尝试工作。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倡导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这表明了具备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所以 ,对小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阅读能力的评价恰恰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它不仅给学生提出了阅读能力培养的方向 ,同时会纠正学生在阅读能力形成中的错误和不足。近年来 ,我在对学生阅读能力评价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收到了一些效果 ,其做法是 :一、重视学生阅读的形成过程 ,实施形成性评价阅读能力的形成 ,不是一天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