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邓强 《华章》2013,(12)
西部欠发达地区大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面临加快发展、调整结构的双重任务.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应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四化联动”为突破口,做大总量,升级存量,优化增量,努力实现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忽略城市内在规律和自然属性,依靠行政力量盲目推行城镇化,跟风式地引进项目,重复建设、恶意竞争等问题,导致资金的巨大浪费和农耕土地锐减.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展,寻找并启动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机制和推进路径.通过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动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推进大城市的核心地位,创新发展新型城镇化.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其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城镇化进程中数亿农民转化为城镇人口会释放更大的市场需求,有助于缓解内需不足,并为经济发展和转型创造机会。然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外部约束条件扭曲了城镇化的实现形式,造成了一系列问题。这不仅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而且也影响了城镇化积极效应的发挥,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本文剖析城镇化的一般逻辑,在埃德温·米尔斯的城市形成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模型,分析我国城镇化的外部约束和内在逻——针对性地提出了坚持产业主导、适时破除外部约束、创新城镇化模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速换档的叠加期,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文章先对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的发展内涵进行阐述,继而论证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关系,研究显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剖析了新时期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省情、农情,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资源型城市转型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也影响着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如何寻求既遵循经济规律,又利用自身潜在优势的转型之路,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郴州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把握住新型城镇化布局的契机,建设成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提高了城市形象与综合竞争力,给其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避免了经济衰退的走势,走出了一条符合郴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经济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6.
经济转型时期,第三产业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而旅游业已被国家确定为第三产业的重点产业和积极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自然和文化优势发展旅游产业,是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选取河南省18省辖市为研究对象,在运用线性加权法确定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法确定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相关关系。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呈抛物线关系,表明旅游业和城镇化水平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特色小镇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村供给侧改革、实现农村经济与产业转型的重要载体,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地纷纷以特色小镇作为把手推动城镇化建设,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以安徽省"三瓜公社"特色小镇为案例,探究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路径.同时聚焦目前小镇发展问题,结合时代背景提出相关建议,推动当地小镇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玉龙 《成人教育》2016,(12):82-85
在城镇化经济建设深入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农民向城镇市民的转型,目前已然成为城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而传统农民向城镇市民转化,这种身份的转型,可以说是离不开继续教育的.在分析城镇化进程中转型农民的继续教育新需求基础上,通过透析转型农民继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从而深化对转型农民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9.
《集宁师专学报》2020,(5):27-31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新型生态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推动内蒙古自治区持续健康的绿色经济增长与新型生态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新型生态城镇化建设,是内蒙古新时期转型发展阶段的必然路径,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协同互动机制,针对性提出内蒙古转型发展阶段新型生态城镇化建设路径,明确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体系,加快形成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深度融合新型生态城镇化过程的长效机制,以期为内蒙古新型生态城镇化建设研究和相关协调发展理论政策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已成为驱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助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建设,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由此提出体育休闲引导的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机制研究,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都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形成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不断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传统音乐在构建新型城镇化文化体系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价值。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音乐面临转型。为此,要促进传统音乐的生态化转型,加强传统音乐的产业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文化内涵,进而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促进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伴生性的问题,这日益成为转型时期中国面临的社会管理难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研究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对未来城镇化建设及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新乡市农村城镇化建设为例,通过分析新型农村社区不同建设模式,提出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主的农村城镇化建设道路.最后,对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3.
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既关系到农村社会转型,也关系到农民个体转型。一直以来,农村教育的传统定位是"为农服务",过于强调为农的工具性。显然,在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农村教育"为农性"定位无法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也可能会导致低社会地位的再生产,还会弱化教育的本体功能和内在价值。由此,在城镇化背景下,需要对农村教育重新定位,定位中需要考虑到农村教育的地域问题、教育对象多元化问题、教育与产业的关系问题,最终从经济、社会、法治等三个方面对农村教育进行重新定位,进而推进农村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该文阐述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的互动关系,总结了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和产业园区基本发展概况,分析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株潭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最后从集群发展、产城融合、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及园区整合等方面提出了园区转型升级的建议,以期为其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性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当前,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存在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脱节的现象,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发展。借鉴三螺旋理论的官产学三方对应民族地区产城教三方,通过民族地区产城教观念、人力资源、科学技术、制度建设、精神文化五个方面的融合,最终形成三螺旋区域共识空间,构建以城市为基础、产业为引领、教育为支撑的产城教融合发展驱动模型,实现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共荣,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不是一个人为造城的过程,而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发展非农产业集聚人口、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逐步实现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和内在动力,产城融合发展面临着观念制约、体制制约、环境制约和产业制约。产业支撑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创新思路,完善制度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城融合,促进三产融合,推进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分工的细化,服务外包与总部经济作为"外部资源利用、内部资源优化管理"的重要产业价值取向,正成为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策略选择.研究两者的内在关系,揭示共同的发展要求,这对推动服务外包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今天,低能耗、低污染成为全球低碳经济热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新形势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必然.本文对低碳城镇化转型的必要性、在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低碳城镇化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社会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扬州大学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需要,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打造创新平台,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科研与学科专业建设的结合度,拓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不断提高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的适应性.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地方产业的技术创新、转型与升级、竞争力提升,以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作为本世纪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以我国新型城镇综合体建设为视角,分析新型城镇综合体建设与现代物流业高效融合的内在需求、内在驱动、内在联盟和内在激励的互动发展机理。研究表明:新型城镇综合体建设与现代物流业的高效融合,不仅使新型城镇综合体建设获得现代物流业的支撑和保障,而且使现代物流业也随着新型城镇综合体发展而实现创新,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联动发展,这不仅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实践道路创新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