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语文教材(2008年第5版)必修一《师说》一文,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师道”的释义为:“【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辞海》对此“师道”的解释与教材同。《辞源》于【师道】下有一义项为“求师从师之道。”所举之例是“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但没有对“求师从师之道”的“道”做进一步解释。笔者认为教材及《辞海》的解...  相似文献   

3.
《劝学》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告诉我们做事要靠勤奋和毅力达到水滴致石穿,而靠规律和方法更能够事半而功倍。读书,亦是如此——读书有"道",亦可"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4.
"可公牛从未放弃过。两年来,他们经历暴风骤雨,锡伯杜都强硬沉着地带领球队坚持航道。"这是《体坛周报》总第2807期B02版《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中的一句话。该句用"暴风骤雨"来说明球队所面临的险恶的处境、残酷的考验。那么,如此使用"暴风骤雨",可以吗?《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其释义为: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多功能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的释义为:暴,猛烈。骤,疾速,突然。指来势急而  相似文献   

5.
“参省”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中的“参省”一词,教材注为“参,验、检查。省,省察、反省”。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四川师院学报》刊登何旭光的文章指出,此种解释意思重复,因为“省察、反  相似文献   

6.
"致"和"至"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7.
《曹刿论战》是初中语文的传统课文,近些年一直选编在初三语文课本中。不论是过去的教材还是新课改后的实验教材,对"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和"公与之乘。"的注释都是一样的,课文中把"加"解释为"虚报","与"解释为"和",可是根据春秋时期的礼来说,这种解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二册《劝学》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这两句中的“至”和“致”都译成“达到”,且所支配对象相同,那为什么不只用其中的一个呢?二者有什么区别?原来,“至”,《说文解字》作“”,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是到达目的地的通用词,它表示主语指称的事物的到达或到达何处。如《劝学》中“风至苕折,卵破子  相似文献   

9.
“解落“不是“吹落“——古诗教学正误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唐代李娇的这首《风》诗,见于小学语文课本(苏教版)第七册练习5第6题。课本要求学生将《风“》读一读,背下来”。在教学中,遇到一个小问题:其中“解落”之“解”,应如何解释?因看似熟词,故教材本身未加说明。其实“,解”在此处的用法很容易被误解,例如《:语文(第七册)教学参考用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就将其注为:“解落:读xiè(去声),意思是吹落”,注音和释义都错了。“解”本是多音多义字,即一字多词;通常有三种读音:jiě(上声)、jiè(去声)、xiè(去声),词义随音异而异。但在…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人教版长期以来将此文编入初中课本,当前其他很多版本也将此文编入初中教材.可是,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在解释和翻译第六段的时候,对"卑鄙"一词的解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人教版教材"初级中学教科书"的注解是"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人教版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注解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同一种版本对"卑鄙"一词的注解前后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11.
正在《陈情表》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质疑结尾句中的"犬马怖惧之情"的注释。课文注释说"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那么,"犬马怖惧"就是"谦卑"的意思。这样解释,对吗?问题一出,不少学生附和,同时,还有学生拿出词典查了起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犬马"的解释是,"古时臣下对君主自比为犬马,表示愿供驱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的解  相似文献   

12.
正近些年"臻"频繁地出现在社会语言实际中,很值得一议。臻,读"zhēn",《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至也,从至秦声。"这是个形声字,形旁"至"表示其意义即"至"。除用作姓之外,《现代汉语词典》所释义项有两个:"达到"和"来到"。下面是近期报纸上的用例:(1)当改革蓝图渐次铺开、改革期待点燃全  相似文献   

13.
正《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是王维的一首五律,也是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诗歌赏析题。关于诗题中的"见过",周容先生说:"‘见过’连用,解释为拜访,此无异议。"(《语文学习》2013年第10期)王忠贤先生说:"诗题中的‘见过’,应作为‘拜访我’解释。"(《语文学习》2014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4.
《师范教育》(86年第六期)发表了拙文《由"眼光"想到的》.文中立论是很明确的:"教学情况如何是衡量一个教师的主要标准",教师应首先务好这个"正业".不期叶水涛同志有《眼光三失》(见《师范教育》86年第十期)这样的误解.看来有必要做些解释,兼与叶水涛同志商榷.教师以教好学生为本,此为"正业",其  相似文献   

15.
高培权先生发表于《语文学习》2006年第10期上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以下简称《辨析》)一文,批评"用教材教"这个理念"缺乏科学性,谈不上先进性,实在难以操作,只能使人难识语文教学的本真,陷入表面的虚浮"。钱林波先生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5期上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再辨析》(以下简称《再辨析》),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应该说高、林二先生  相似文献   

16.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有“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此句应该怎样释义理解?《语文知识》(2003年第4期第48页)刊登了《“歌台暖响”释义辨析》一文,该文作者是从“句法结构”上来分析的,认为:“这是一个由两个并列分句组成的复句。”并将此句译为“歌台由于歌乐声喧杂而变得温暖,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舞殿由于舞袖飘扬而变得寒冷,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笔者认为:如此释义理解仍有瑕疵,同教材注释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该句的理解一样,都没有摆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四册1308页,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对该句释义…  相似文献   

17.
《诗经·秦风·无衣》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常选的基本篇目,对这首诗中的"与子同仇"的"仇",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解释为"仇敌""敌人",音chóu。然而,无论从"仇"字的本义以及《诗经》对这个字的运用情况来考察,还是从全诗遣词造句的特征以及从全诗表达感情的侧重点来看,"与子同仇"的"仇"解释为"同伴""战友""伴侣"等意思为宜,音qiú。  相似文献   

18.
陆宗高老师在《炮烙之刑到底是什么样的酷刑?》(见《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6期第28页)一文中对比了人教版和岳麓版两种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解释说:“炮烙,一种酷刑。把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强迫受刑者在上面行走,受刑的人站不住.就掉在炭火中活活烙死。”陆宗高老师考证,这一解释来自裴胭《史记集解》引《列女传》,有史料依据。而岳麓版注释是:“炮烙之刑:商纣王设置的一种残酷刑罚.用炭火置空心铜柱中,将铜柱烧红,  相似文献   

19.
正今天学生做作业,有道题问"爸"是什么结构。学生有的选择"半包围",有的选择"上下结构",我也不知道怎么判断:因为小学语文字词句段篇(一年级上册)《开心教程》上面的"爸"写的是"半包围",而我买的《小学教材完全解  相似文献   

20.
应学凤 《学语文》2007,(4):47-47
"风向标"原为一种测定风向的工具,用于气象等专业领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409页)把"风向标"解释为:"指示风向的仪器,一般是安在高杆上的一支铁箭,铁箭可随风转动,箭头指着风吹来的方向。"《汉语大词典》中"风向标"的释义跟《现代汉语词典》相似,为"指示和测定风向的仪器。一般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