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为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以传教士办报为武器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传教士办报成了当时中文报刊的一大特色.这些报刊,主观上为殖民者的侵略而服务,但是在客观上也传播了西方的科技和人文知识,促进了国人的觉醒,其相对成熟的办报理念,为后来国人办报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华文报纸由外国传教士创办。宗教宣传是传教士最早的办报理念。报刊在发展中逐渐以宣传资产阶级言论自由、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观念、主张中国改革封建主义政治体制为特征。传教士的早期办报特征,在某种意义讲也决定了近代华人早期办报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著名报人王韬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上书太平军,游历英法,主持《循环日报》——一张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他是其报言论的灵魂,风行一时。王韬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理论与新闻思想,是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4.
王琴琴  定莹莹 《文教资料》2006,(17):187-188
王韬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之一,他的办报思想和他所开创的报刊政论文体,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从新闻自由、报刊功能、办报目的以及报刊人才选用四个方面论述了他的新闻思想,这些思想对于近代中国报刊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西人东来并在华创办了区别于传统邸报的近代报刊.相较于发源于西方都市内部的近代报刊,中国近代报刊经历了由外生性向本土化的演进;报人主体由早期的以西人为主向随后的国人转化;办报主旨也以早期西人外报的宗教性、商业性为主向之后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政论性报刊演化.  相似文献   

6.
在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中,谭嗣同对初步形成的中国近代新闻理论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强调报刊是助兴民权的“权力最大”,可以也应当成为实现维新派政治目标的最重要最有力手段,是其办报思想的核心观点;指出日报为“助人日新之具”,直接关系国人贤愚,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是其办报思想的极重要观点;提出“报章总宇宙体说”的原创性理论,是其为中国近代报刊第一次体风变革贡献的一块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新闻自由思想逐渐深入中国。为强国御辱,上至政府,下到群众,积极为办报事业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国人的办报活动教育了群众,反过来,群众对政府日益增加的认知度为报刊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型报刊最初并不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基督教传教士充当了在华办报的主角,其报刊不仅开中国近代型报刊之先河,而且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主要报刊简介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Monthly Magazinc)基督教士东来之初,活动范围局限于东南亚华侨集中区,其办报活动也就开始于此地。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以华人为读者对象的中  相似文献   

9.
陈冷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报人,是坚持通过报刊启蒙民众的急先锋之一。他在28年的报业生涯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办报思想,在当时新闻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他与梁启超政见不同,但其"以报纸为利器,批评时政、开启民智"的思路和做法方面一致,实际办报过程中也显现出他与梁启超在有关办报宗旨、栏目设置、时评风格等方面有思想上的师承关系。换言之,陈冷是梁启超报业思想的积极且成功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而且也是杰出的报刊编辑和政论家。他在长期的办报活动中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报刊思想,主要体现在报刊的功能和作用、办报的原则等方面,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这些思想对今天的报刊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人的概念,不仅涵盖中国本土的各族国人,还涵盖海外华裔.全体华人有共同的认同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华人教育至少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二是自己文化与他文化的交流,并在交流中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位育"不是简单的适应,而是要用自己文化主体的确定性、特征、长处、特色与他文化相互交往,以达到华人教育的"安所遂生".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在清议观念影响下,报刊论政观念也体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征,与西方现代言论观念产生重要区别。中国传统清议相关思想资源被应用于阐述报刊论政问题,以强化办报论政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现代报刊论政活动被类比为传统清议行为,在此视野下,报刊论政不再被强调为一种监督政治的现代民主实践,而被描述为契合中国文化语境和政治现实的传播行为。现代报刊言论观念因此被改变了其原质,由此阻滞了国人对现代报刊设施及其运行机理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3.
甲午一战,中国惨败。在严重的民族危机跟前,时代呼唤新的媒介以唤醒国人实行变法图强,深受刺激的民族资产阶级也迫切需要通过舆论工具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满足自己参政的愿望;社会迫切需要新的媒介以疏通壅塞的社会风气与启迪民智。在这种背景下近代国人掀起了自办报刊的第一次高潮。  相似文献   

14.
甲午一战,中国惨败.在严重的民族危机跟前,时代呼唤新的媒介以唤醒国人实行变法图强,深受刺激的民族资产阶级也迫切需要通过舆论工具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满足自己参政的愿望;社会迫切需要新的媒介以疏通壅塞的社会风气与启迪民智.在这种背景下近代国人掀起了自办报刊的第一次高潮.  相似文献   

15.
近代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发端于晚清新政时期。国人自办的男子师范教育为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教会女子师范教育及西方女子师范教育为清末女子师范教育提供了直接可借鉴的模式。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既是传统女学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传统女学在新式学堂中的绵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使命使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段拥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也使得女子师范教育所存在的历史意义超出了女性教育近代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1897年后,各地维新人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形成了“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其主要特点是数量大,我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地区广,由沿海城市延伸到内地大陆;品种多,出现多种专门报刊等。其主旋律是提出了变法图强和“体制革新”的观点,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其对我国新闻事业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成长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报人,取代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主导地位,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创造了报章新文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近代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发端于晚清新政时期。国人自办的男子师范教育为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教会女子师范教育及西方女子师范教育为清末女子师范教育提供了直接的实物模式。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传统女学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传统女学在新式学堂中的绵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使命使得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段拥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也使得女子师范教育所存在的历史意义超出了女性教育近代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是“五四”前后极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编辑工作者和革命宣传家。他于 1 90 3年开始涉足报刊界 ,先后创办和参与编辑十几种报刊 ,积累了丰富的报刊编辑经验 ,形成了较具特色的报刊编辑思想。他提出 ,办报应有明确的宗旨、鲜明的针对性、有明确的政治方向 ,应坚持“真理以辩论而明”的宣传方式 ,应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9.
从君民共治的政治改良主张出发,王韬将报刊的角色主要定位为沟通君民、上下之情的重要桥梁。同时,王韬的思想又停留在“君臣之伦”的范围内,故他的报刊角色观仍植根于中国古代“文人论证”思想传统。在王韬看来,以当政者言之,报刊是“博采舆论”的工具;以办报者言之,报刊主要是建言陈情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孙广钦于青岛收回前后,对当地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发起“华人提倡教育之先声”的青岛市教育会,并任会长;筹备“青岛收回后,华人教育之先声”的私立青岛中学,且任校长;发起“青岛高等教育史上,国人自办高等教育之嚆矢”的私立青岛大学,参与筹备并任校务主任。孙广钦或倡导或参与的这几项教育实践活动皆在青岛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在教育行政制度、教育体系等方面推进了青岛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