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视觉文化时代的莅临,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探讨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有人提出过电影终结文学、电影疏远文学、文学隔离电影等问题。其实,电影与文学从来都是相互融合而不是截然对立、密切相关而不是彼此排斥的关系,二者都是人类社会审美范畴中两种极其重要的文艺体裁和文化具体形态,它们必将迎来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更为丰富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德勒兹的电影理论主要是在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加以注解并深入阐发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涉及运动、运动影像及其三个变体、回忆与梦幻、现在尖点与过去时面四个论题。在四评柏格森的过程中,德勒兹重新认识电影并建立了一种以时间—影像为核心的电影哲学观,他宣称电影影像是一类符号,但不是语言符号,并将"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的哲学美学概念运用于电影的分析中,建构了一种对于影像符号的"再符码化"构想,德勒兹的这些理论主张对审视中国当代国产贺岁片具有一定的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国主题电影因为"民国范"思想潮流的影响,超出了单纯的历史叙事,而处在一种文化的、历史的、消费的、艺术的诸多因素交织的场域中,呈现出影像叙事和历史语境对立融合的矛盾张力。在影像叙事和历史语境的两极之间摇摆,民国主题电影出现了"严肃大片""艺术电影""隐喻电影"等不同的表现类型,体现出对"叙事/历史"这一问题不同层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动画是借助电影技术诞生和发展的,电影已有100余年历史,而且是现实社会热门的强势媒体,具有多方面的经验值得动画借鉴。但电影的本质是以物质和现实为基础,反映的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动画则是采用虚拟的、非自然的现实为对象,反映的是物质现实的变形,两者在本质上相对立。动画向电影借鉴的方法可从寻找与电影的相同点、不同点和对立点入手,以这些"点"为借鉴平台,并把握好绘制与摄制、假定与虚幻、常态与变形、现实与超越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纪录电影的真实观念是纪录电影美学的核心。从对纪录电影对待现实的观念、纪录电影的结构原则以及纪录电影观众的接受三个角度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纪录电影与剧情电影的差异不是传统论述中的纪录与虚构的二元对立的美学手段,而是文化和美学观念的差异,纪录电影的叙事本质是现实(纪录)、虚构与想像的三元合一。  相似文献   

6.
运用托马斯·沙茨提出的融合仪式电影理论对冯小刚电影创作进行关照。通过对人物身份与主题、矛盾冲突与解决、背景音乐与主题歌(曲)、场景与"类公路片"四组影像关系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冯小刚电影作品在当代中国影像生态里呈现出的明显的融合色彩。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是一种运用了融合仪式型叙事策略的类型电影。  相似文献   

7.
<正> 在今日的电影理论界,有人以为“电影是用特殊手段完成的文学”,有人以为“电影决不是文学,而是独立的艺术样式”。实际上,歧义所在并不是观点的对立,而是在对概念的理解上。因此仔细研究一下概念的实际内涵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文学和艺术这两个概念,历来就存在着使用的差别。因而,在对电影文学与电影艺术两个概念內涵的理解上,也出现了差异。一曰:电影文学是指电影剧本的创作,一曰;电影文学=电影艺术=银幕形式。显然,存在差异性的原因在于对“文学”和“艺术”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上。现在使用的文学和艺术这两个概念之间大致有三种关系。一是相等的关系——人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叙事学方法对电影《海上钢琴师》进行分析研究。该电影运用预序、迟序、顺序、兼序等叙事方式,先后展现了四组对立矛盾关系:陆地与海洋、流俗与叛逆、欲望与无欲、动摇与坚守。电影从"坚守"这一主题出发,对人生面临的各种选择进行了追问。  相似文献   

9.
张纹嫣 《文教资料》2012,(23):19-20,34
本文试图以A.J.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分析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叙事手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给观众提供新的视角解读电影。符号矩阵通过从作品中抽出四个语义素,组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故事就是在这二元对立的发展中进行的。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对电影更进一步地把握。  相似文献   

10.
对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及其观点的评论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待,其对语言和言语理论的论述具有开创性意义。然而在两者关系的理解上我们和索绪尔是不同的:不是对立与排斥,而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对少数民族电影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近二十年来学界从思想主题、影像风格与人物形象、叙事模式、导演、地域拍摄风格、少数民族电影与人类学关系、少数民族电影发展路向等角度对少数民族电影展开了宏观、微观、综观研究。对"少数民族电影"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爬梳、对成果进行评价、对发展走向进行探讨,有利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杨爱红 《考试周刊》2013,(35):18-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家和电影的关系较之80年代有了很多微妙的变化,急于介入电影行业、成功踏稳影视和小说的两条船、试图抽身而出的小说家构成了电影改编领域的时代景观。以往研究者多关注作家"触电"所引发的小说家和电影创作的联姻,实际上,导演对当代知名小说家的疏离、小说家与电影的精神对立已经成为90年代以来重要的文化现象。分析这一文化现象,对于反思有着悠久文学传统的中国电影和当代小说、小说家之间存在怎样的共生与抵牾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实主义电影《我不是药神》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为创作素材,通过人物角色、场景道具、故事情节等影像元素构建出虚拟的现实空间。影片用影像空间描绘现实空间,让受众在影像空间中产生联想、解读,并建构起差异化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以及文化记忆空间。受众对当下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认同态度凸显,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性增强,同时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谈到电影与科技的关系,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特技制作。不过,这些并不是电影与科技关系的全部。电影编导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科技人员孜孜不倦的追求,使电影与科幻成为一对分割不开的“情侣”,创造出形形色色而又具有高等智慧的“科幻人”。不过,迄今为止各种电影中的“科幻人”——  相似文献   

15.
吴天芸 《海外英语》2012,(3):212-213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在其两部电影哲学专著《电影I:运动——影像》与《电影II:时间——影像》中对电影符号论提出了飞跃的观点,并以后结构主义生成的美学,为我们对电影的事件、时空关系的研究提升了平台。堪称概念创造大师的德勒兹,融入其"生成美学"的哲学思维,对蒙太奇手法的作用给出了别样的诠释。群像电影《通天塔》片名取自《圣经》,以多个故事的同时叙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误解,导演伊纳里多对蒙太奇的巧妙运用,完美地将叙事嵌入时间的延绵。该文欲结合德勒兹的哲学观与电影美学,从后结构主义视角出发,探索《通天塔》为观众提供的饕餮盛宴背后的哲学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姚洁 《考试周刊》2014,(56):36-36
本文结合女性主义浪潮,分析了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三位女性的形象,指出了女性的独立不是与男性社会的对立,而是一种依据内心的意愿独立选择人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徐克是倡导新武侠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其武侠电影作品获得的巨大成功把香港武侠电影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在香港武侠电影导演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徐克深切地感受到了侠客思想与儒家文化之间互通与互补的关系,通过武侠电影的影像再现来展现自己对儒侠思想的尊重与推崇;多种文化思潮的和谐共存自古有之,"千古文人侠客梦",儒家文化与侠客思想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出现了儒侠互通与儒侠互补的局面,以至于影响到后来的电影创作与文学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8.
卑贱与隐喻:生态批评视野下的电影《逃亡鳄鱼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逃亡鳄鱼岛》是澳大利亚近年来拍摄的比较成功的恐怖惊悚片。电影叙述了一场发生在人与鳄鱼之间的生死较量。在电影所散发的恐怖气氛之下,影片揭示了人类主宰和自然卑贱的自然观,同时对自然强大力量与作为自然物的鳄鱼进行了一系列隐喻,将入与自然的关系描述成一种必须进行生死决斗的对立关系,在深层次上展示出入类利益至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彩色胶片技术使电影的探索目光开始从镜头之间的关系和镜头内部的关系中挪移出来,把重点放在创造画面影像既真实又富于美感的效果上,电影美学由此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向。这种注意力的转移显示出电影在艺术和美学上的新动向,影像的问题也不再仅是艺术的问题,而更成为美学的问题。从摄影影像到数字影像,电影的影像越来越显示出仿真的特性,朝着偏离纪实主义的方向发展。电影的影像,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仿真的拟像。而数字影像因为技术的优势,更促使它在仿真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20.
拒斥二元对立、否认意义的确定性是解构主义思想的核心。通过解构,对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进行了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两者不是那种传统概念中的二元对立、一元中心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互为条件的共生关系,即-它们都是翻译的本质属性,并非谁更优于谁。在解除该二元对立的同时,也应建构二者在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