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三国志玉玺传》为文本依据,参照了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毛氏父子《三国演义》和元明清"三国戏",论析了刘备一生的爱情纠葛,强调了刘备妻妾的婚姻悲剧其实是由政治悲剧所造成。而《玉玺传》的作者又依据下层人民的善良愿望,给刘备妻妾的婚恋注入理想色彩,增添了浓重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2.
刘备东征孙吴原因质疑马平安建安二十六年七月(公元221年),蜀汉皇帝刘备不听众臣劝阻,决意率军东伐孙吴,结果在亭之战中大败而归。关于刘备东征孙吴的原因,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将其归结为“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1]长期...  相似文献   

3.
《三国志》里常有陈寿的评论 ,后人对其给予人物的总评论最有争议 ,尤其是关于诸葛亮 :“识治之良才 ,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 ,未能成功 ,盖应变将略 ,非其所长欤 !”但笔者认为 ,若将其与对曹操、刘备、孙权的评价相比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公允的  相似文献   

4.
考诸史料,"借荆州"实有其事,不光孙吴如是说,刘备、曹魏也不否认,陈寿、司马光亦予肯定."借荆州"指孙权将南郡的江陵、夷陵等地交由刘备管辖和认可刘备对"江南四郡"的占领;将南郡江陵之地称荆州为当时的习惯.之所以要"借荆州".是因为赤壁之战后刘备失去了在孙刘联盟中与孙权的平等地位,荆州事务的处置权不属荆州牧刘备而属徐州牧孙权,刘备通过"借荆州"摆脱孙权的限制,使自己"名"与"实"统一.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7月29日第3版转载了《三湘都市报》的一篇报道,说“我国著名史学家史式教授考证指出:刘备并未‘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最早出自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此外,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也作了类似的记载。与此相反,三国时魏国史学家鱼豢所撰的《魏略》,还有另一史书《九州春秋》,却都记载是诸葛亮先去见刘备,他见机行事,用激将法去刺激刘备,争得刘备另眼相看。“史式教授认为,诸葛亮在庐之中’有他的苦衷,刘备嘴上说‘吾得孔明,如鱼得水’,而实际上,刘备对他并没有言听计从。诸葛亮在向扶不…  相似文献   

6.
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公元207年,势单力弱的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就为他提出了预见三分鼎立而后统一全国的《隆中对》。以后十余年间,诸葛亮以其才智,协助刘备联吴抗曹,跨有荆益,建立蜀汉,并认真治理。从222年刘备夷陵战败,白帝讬孤,刘禅继位起,直到234年,诸葛亮“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对于诸葛亮的治蜀业绩,《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说:  相似文献   

7.
忍辱负重     
"忍辱负重"出自晋代陈寿《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意思是忍受着暂时的屈辱,以完成肩负的重大任务。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  相似文献   

8.
《三国志·魏书》与《三国志·蜀书》对于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的曹操南征荆州一役,叙事的角度多有不同。《魏书》部分对战役的具体过程记载简略,却大量采录了荆州士人的拥曹言论,用以表明曹操集团在汉末纷争中的正统优势;而在《蜀书》部分,陈寿对于刘备方面诸多英杰的人格魅力与忠勇品行多有记载,向人们揭示了刘备集团能够终成大业的内在因素。而这种多角度的历史叙事,也能使后人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过往史事。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 ( 1 81——— 2 3 4 ) ,字孔明 ,号称“卧龙” ,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 )人。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他“亮少有逸群之才 ,英霸之气 ,身长八尺 ,容貌甚伟”。他先帮助刘备建立帝业 ,后又辅佐后主刘禅。曾试图“兴复汉室” ,完  相似文献   

10.
《隆中对》又称《草庐对》,节选自晋初陈寿撰写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主要是记诸葛亮在隆中(今湖北襄阳县城西约二十五里)草庐回答刘备的问话。这篇对话,纵谈天下形势并为刘备筹划争雄天下的方略。东汉末年,政治昏暗腐败,农民纷纷起义,其中以公元一八四年的黄巾起义声势最为浩大。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汉王朝名存实亡。这时各地的地主武装乘机而起,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扩充自己的实力,进行割据。公元一八九年董卓带兵入洛阳,废掉少帝刘  相似文献   

11.
考析四川广安出土的“陈寿故里碑”所引发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和宋状元何涣的籍贯问题,认为清代刻立的“陈寿故里碑”没有多大的学术价值,不足以动摇陈寿为南充人和何涣为都江堰人的传统说法。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学参考书关于《火烧赤壁》的时代背景介绍中写道:“东汉末年,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割据局面。魏国的曹操统一黄河流域以后,率领大军南下。企图消灭吴国的孙权和蜀国的刘备这两股势力”。赤壁之战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此时,中国大地上并没有魏、蜀、吴三国这样的政权形式。陈寿在“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是这样写的:十三年“秋七月,公(指曹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关于陈寿<三国志>成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对陈寿"索米鬻笔"、"挟怨曲笔"的说法进行了考辨,认为陈寿对诸葛亮父子的评价是正确的、公允的.  相似文献   

14.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挥军直指荆州,刘琮举州而降。曹操率轻骑急迫南奔的刘备,占据了军资充实的江陵。此时,谋士贾诩劝曹操止兵江陵、安民休军。曹操不纳,而举军顺江东下。对此,陈寿认为“太祖不从,军遂无利。”言外之意是同意贾诩之策的。裴松之则认为曹操守不住江陵,贾诩之谋“未合当时之宜。”当今史学家对裴松之的看法似乎没有异议,认为曹操乘胜顺江东下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其正确与否,不妨一议。  相似文献   

15.
陈寿对诸葛亮评价有褒有贬,并非因怨谤议。古籍中陈寿书史仍有曲笔回护之嫌,他以魏晋为正统的观念以及他的天命史观和性格弱点,使其史德稍逊  相似文献   

16.
晋陈寿作<三国志>的一百多年以后,南朝宋文帝即命史官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注少有对陈寿原作的校勘、训诂,而多是从史料补阙与辩疑的角度对陈寿原文进行了扩充.比较陈寿、裴松之所选史料的不同,从人物语言描写、神异之事描写、人物外貌描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两者实际体现了文学与史学的两种不同叙事特质.由此,可以说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的不同实际体现了魏晋六朝时期文史分流的学术现象.  相似文献   

17.
张愚 《语文知识》2006,(4):31-31
刘备哭荆州——拿眼泪吓人。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刘备的兄弟——红的红,黑的黑。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刘备请军师——三顾茅庐。刘备杀人——心慈手软。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三国志》卷后的陈寿“评曰”,对陈寿的政治思想进行梳理,提出在陈寿的政治思想中有较明显的复古倾向,诸葛亮的治国为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他还是提出了从皇帝到各级官吏的行为规范及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的思想,最后对其政治思想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曹、刘汉中争夺战,刘备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刘备集团比曹操更重视汉中;二是刘备能集中全力争夺汉中,曹操则难以做到;三是刘备集团占有地利优势;四是在汉中,刘备集团的将帅比曹军优秀;五是刘备在汉中的作战方略正确。汉中争夺战的胜利,开启了刘备事业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20.
农村到处写着标语:“珍惜方寸地,留给子孙耕。”人们一般把“方寸地”理解为小块土地,表示我国人多田少,要珍惜每一寸土地,留给子孙后代耕耘。这诚然是正确的解释。但追根溯源,细心考证,所谓“方寸地”的古义竟是指人的“心”。最早记载见《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晋人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诸葛)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刘备)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