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一、历史细节问题的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类似的抱怨:"老师,历史知识离我们好远啊,总也记不住,如果历史知识有生命力就好了。"很多教师的回答是:"记不住就反复背,多背几次就记住了。"其实,曾是学生的我们自己也知道,这种回答苍白无力,无法让学生满意。正是学生的困惑促使我反思:能否通过挖掘与课文重难点相关  相似文献   

2.
“大道至简”,历史课堂也呼唤简约,但历史的魅力在于细节.忽视了史实,忽视了历史细节。只有解释和观点,历史就变得枯燥无味:缺乏情境与趣味的课堂对学生就没有吸引力。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富有魅力的历史细节来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让课堂回归简约。是值得每位教师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完善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教师语录     
历史老师:“你们的脑细胞是不是没有长全,这么一点历史知识都背不下来,还做什么学生啊!”(老师,你也不好好看看让我们背的是什么?全是我们中国受欺负的历史,我看不背也罢。)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数诵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背诵能帮助思考,思考须借助背诵。背诵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是知识输入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让学生很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等各项活动。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尽管自己用心背了,但就是记不住、背不全。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布置...  相似文献   

5.
干如辉 《中学文科》2006,(12):31-31
经常听到学生哀叹:“历史最难学,怎么也记不住。”针对山区学生历史知识记忆困难的状况,我们应采取哪些教育转化措施呢?  相似文献   

6.
一、当今日本儿童和学生是如何对待历史教育的当你向经过激烈高考竞争而被录取的大学生们问:“历史是你喜欢的一门课吗?”有的学生回答:“我考试取得了高分。历史是个死记的课,只要背就记得住,就收到学习效果。”另有的学生说:“我不善于死记,只背了年代和历史人物,因而考试成绩也就不理想。历史不是我喜欢的课程,我不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基础 ,它担负着对学生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培养能力三大任务。面对方兴未艾的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们的历史教学迫切需要把培养学生能力的课题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我根据教学实践 ,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一、记忆能力的培养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 ,而学生往往反映“记不住”。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使学生少花些时间多记一些知识。(一 )分散记忆法。学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或十几遍 ,当时记住了 ,过几个月差不多就忘光。我…  相似文献   

8.
王瑞立 《成才之路》2010,(35):17-17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同时娶把尊重客觋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英语老师经常会这样抱怨:“不知为什么,我有的学生跟磁带听读课文都那么多遍,还是记不住,不会背课文!”或是“我对学生都解释了几百遍了,总还有部分学生,不能理锵!”  相似文献   

9.
回眸一笑     
1.历史课上老师讲道:“历史是过去的东西,现在来学,为的是将来有用。也就是说‘活的’学‘死的’为了‘活的’。明白吗?”一学生回答:“明白!老师,我们整天背得死去活来,可学得还是半死不活,我看是死活也学不好了。”  相似文献   

10.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一般人看来非常简单,认为只要记一记、背一背就能得高分。但通过几年的高三教学实践我觉得并非如此。我愈来愈发现学生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存在“三难”:一是记忆难,二是理解难,三是答题难。只要解决了这“三难”,复习过程中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1.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常常困惑于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而学生们也常常诉苦:"老师,历史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怎样才能记住啊?"诚然,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历史知识的记忆问题是历史学习的第一道坎,也是历史学习成败的关键。从教多年来,我每当看到学生因记不住历史知识而对历史学习丧失兴趣时,心中总是隐隐作痛,总觉得这是自己教学的失败。于是,我在教学中一直试图寻找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以此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也让自己少一些遗憾。记忆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人的思维特点又不尽相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有的人对数字符号比较敏感,适合学习逻辑性强的理工科,有的人对文字符号比较敏感,适合学习语言要求较高的人文学科。所以,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12.
马志军 《新疆教育》2012,(17):83-8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完成历史学习呢?本文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想。  相似文献   

13.
课堂提问,是上课时常用的教学手段,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将课堂提问巧妙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深与浅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所提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就难以回答,导致提问后的“冷场”和“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偏于艰深的问题,可以作比较浅的处理。比如,“青少年如何正确对待就业和升学?”这个问题的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我没有急于让学生作答,而是先从浅的问题入手,问:“如果一台机床的零件坏了,机器还能生产吗?”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不能。”接着再问:“一台机…  相似文献   

14.
细节决定成败,新课标实施以来的高考,越来越注重细节,尤其是今年的高考,更让我们感觉到细节的重要性。我们的历史课堂常常能感到一种缺憾:提炼过多,议论过多,而大量丰富的细节却湮没在被作为教学重点的时间、地点、知识体系中,结果让历史课堂离学生越来越遥远,给学生的感觉是学的没考,考的没学,过于追求科学化的历史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生活中原有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愉悦。如果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细节,微观地切入和描述,小中有大、以小见大,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欣赏、感悟和提升的过程,也许更能体现历史教学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不断地碰到类似现象:当学生接到教师刚刚批改完的试卷时,很多学生都会发出如此感慨:“如果我当时能仔细一些就好了,我这人就爱犯这种低级错误。”学生所说的“低级错误”是指他没有弄明白题目真正的意思。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这一现象,我在授课班级中做了一个调查。在没有教师分析试卷的情况下。我让学生统计他们认为通过“仔细”就能增加的分数,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全班平均增加4.3分(总分为100分),其中一个学生认为她能增加15分。接着我问他们以后怎么办,答案惊人的一致——我以后认真看题就是了。很多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脸上挂着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相似文献   

16.
小学低年级儿童具有好动、爱玩、善于表现自己等特点。我抓住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1 语言激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增长知识和技能,是我们的教学目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心理进行语言激励,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激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从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和创新精神。如:在课堂提问中,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老师及时加以肯定、鼓励、赞赏,常以“很好”、“非常好”、“有进步”、“会动脑”等语言进行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有误时,再及时诱导,启发,商讨:“再想想”、“请帮他”。这样无意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在说中活跃思维,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好化学知识总是比较注重课堂上的讲授,希望通过课堂的讲授,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最终结果是,尽管教师认真教而学生也努力学,可仍存在一部分学生“上课听得懂,下课记不住,课后做不出(作业或考试卷)”的现象。诚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阅读课内外书籍的作用和影响不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缘起】有人说,教育是一部内涵丰富的试卷,走向生命的试卷,触及灵魂根部的试卷。而我和学生之间的试卷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展开的:在学习求最大公约数的课上,我完成了基本的教学——求最大公约数,然后让学生完成书上的“试一试”和“练一练”。没过几分钟,学生就信心实足地举起小手开始回答,一会儿我们就完成了答案校对。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而自由的时代,但他们对许多美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为了指导他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在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我指导学生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去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为此,我确定了与教材编写意图有一定距离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悟出一种很重要的审美理念———“虚实相生”能创造出美的神韵,并且运用这一理念去欣赏“残缺美”和“空白美”。这个目标也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定的,例如,有学生对维纳斯的断臂之美不理解,有学生就这样公开提出疑问:有手臂好还是没手臂好呢?于是许多教学内…  相似文献   

20.
我喜欢出发     
记忆.是学好语文的最基本的方法。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背。教了20几年中学.经历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全面推行“新课标”.我从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学生记忆的东煎少了.知识积淀少了,就无素质可言。所以我认为:记得越多.知识越厚.能力越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